白屋:孔子老師的三好三不好
孔子作為萬世師表,自漢以後,為歷代讀書人所景仰。後人對孔子的祭祀,曾一度變得如對上帝、國祖等同級的「大祀」、「國祭」。中國人的用世、做人之道,也基本以孔學為理論歸宗。
但是,當國家的機制運行到十八、十九世紀的時候,當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的時候,當歐洲崛起而帝國疲敝不堪的時候,孔子老師的那一套治世思想卻顯出了其特有的陳舊與酸腐,再也支撐不起帝國這尊腐朽的大廈了。
本文不想討論他的哲學思想,只想從老師的角度,說說他的好與不好。
凡人都是愛聽好話的,所以我們不妨先來談談孔子老師的好。
一好,孔子老師開啟了「有教無類」的教育先河。
孔子老師是認為:不管是什麼人,都應該受到教育,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春秋時代,社會的等級是格外森嚴的。貴族和平民的身份感很不一樣。只有貴族的子弟才有享受教育的權利,其他人是沒有讀書上學的資格的。孔子老師卻打破了這一規矩,把平民家的孩子也長舉到了自己的學堂里來。
當然,學費你還是要交的,只要你給孔老師帶條豬肘子來,弟子就可以上學了。
這樣低的門坎,讓許多本是窮人家的孩子,許多「冰花男孩」,都有了愛教育的機會,並且登堂入室,有了做官的可能性。
我們現在知道,人在智商和秉賦上,原本是「有類」的。譬如,有的人智,有的人愚;有的人賢,有的人不肖。但孔子卻頑固地認為,無論你是怎樣的人,都可以通過教育來消除這些差別,換句話說,孔子老師感悟到,「有教無類」不是前提,而是一種教育的結果。每個孩子都可以通過教育得過後天的改變,從而達到知識和人格的提升。
今天我們雖然人人都可以進到學校去讀書了,但這一行為在五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無異於石破天驚之舉。它擴大了教育的社會基礎和人才來源,對於全體社會成員素質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用今天時髦的話來說,這就是「人生而平等」的人權思想。
他無分貴賤,不辨華夷,莫論智愚,只要你有心向學,便都可以入學受教。
孔子老師的弟子三千,來自魯、齊、晉、宋、陳、蔡、秦、楚等不同國度,不僅打破了當時的國界,也打破了當時的夷夏之分。他還吸收了當時被中原人視為「蠻夷之邦」的楚國人公孫龍和秦商入學,甚至想著去「九夷」實施教張。孔老師的弟子,有來的自貴族階層,如南宮敬叔、司馬牛、孟懿子等;但更多的則是來自平民家庭,如顏回、曾參、閔子騫、仲弓、子路、子張、子夏、公冶長、子貢等。
二好,提出了「師道尊嚴」的教育思想。
孔子老師的師道尊嚴,並不是現在人理解的把學生和老師劃分成兩類人,並不是板起面孔嚇人。在孔子看來,一個老師之所以能夠被學生尊敬,所以能夠服人,是因為他具備了良好的知識體系和完美的道德人格。它不像現在只要你有個師範院校的文憑和教師資格證就可以入門從教,它要求你學養良好靈魂高尚。
從他教授的「六藝」來看,孔子老師在禮、樂、射、御、書、數各方面都是十分精通的。尤其是從數學、音樂、射術來看,他是個通才。當今有句流行的話叫:想要學生一碗水,老師必須一桶水。孔子老師豈止是一桶水,簡直就是一條大江啊。
為了具備更加完整的知識結構和深刻思想,孔子老師不恥下問,幾乎向所有的人學習請教,「問禮於老聃,學鼓琴於師襄子,訪樂於萇弘」,並有「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的名言流傳。
為了讓自己的學生尊敬自己,孔子自己還嚴格要求自己,「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安貧樂道,時時給學生樹立道德的榜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周遊列國路經陳國和蔡國的交界處時,被人圍困於此,七天斷糧,其他的學生餓得叫苦不迭,他卻端坐不動,彈琴鼓瑟。他時時都以一個教師的身份約束自己,時時把自己當成個楷模。
這樣的師道,當然會贏得尊嚴,當然會備受推崇。今天我們景仰他,自然是有道理的。
三好,他踐行「言傳身教」的教育理念。
孔子老師上課,並不是站在講台上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地說教,並不是布置了一大堆作業讓你回家去做。他自己成天就呆在學生中間,跟學生打成一片,起居,吃住都與他們在一起的。
學生遇到什麼困惑,他隨口回答;有什麼問題,他及時指出。在他完備的知識體系和崇高人格的感召和影響之下,他的學生當然都是受益匪淺的。
在受困陳國和蔡國的時候,飯菜全無,七天沒吃上米飯了。這天,顏回去討米,卻只討回來一些藜蒲一類的野菜。飯快要熟了,孔子看見顏回用手抓著鍋里的飯吃。一會,飯熟了,學生請孔子吃飯,孔子起身說:「剛剛夢見我的先人了,我自己先吃乾淨的飯然後才給他們吃。」顏回多麼聰明,立即反應出來了。他說:「剛剛碳灰飄進了鍋里,一塊飯給弄髒了,丟掉又不好,就抓來吃了。」孔子感覺到了自己的錯誤,嘆息道:「應該相信眼睛的,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應該相信自己的心,自己的心也不可以相信。你們記住,要了解人本來是件不容易的事啊。」
這樣的人,怎麼能不成為萬世師表呢?
說完了孔子老師的好,現在我們還得談談他的不好。
一不好,他始終醉心於開歷史的倒車。
孔子的時代,應該到了春秋中期,禮崩樂壞,人心不古,社會混亂異常。他老人家非常懷念過去人與人和諧相處的美好時光,所以便下定決心,致力於對周禮的恢復。「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他頑固地認為,只要恢復了周的禮制,便可以讓社會重新美好。他沒有看到社會的變化,沒有看到只有變換新制度才能保證社會的和諧,他要開倒車。
今天我們知道,周禮是一套非常煩瑣的社會儀禮制度,發展的春秋時代,已經不能適應當時的社會發展之形勢了。他不是著力於建設新的制度,卻醉心於恢復它。
他教給學生的,也都是這些知識。
弟子樊遲,向孔子請教如何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樊遲又請教如何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菜農。」樊遲退出,孔子說,這個樊遲,真是個鄉野之人,士大夫只要講求禮、義、信,民自歸附,何必學稼!
季路向他問事奉鬼神的事,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再問他死的事,他又說:「未知生,焉知死?」
他的所有的知識傳授,都是圍繞著恢復周制而進行的。
一部世界史,一部中國史,或者說一部人類史,都足以證明,所有的歷史倒車,都是徒勞的。可孔子老師就是不信,就是要倒行逆施,周遊列國,踐行夢想,最終卻只能依靠自己的學生卻實現自己的偉大抱負了。
二不好,開創了「政教合一」的教育範式。
要想實現自己恢復周禮的政治抱負,就必須把教育與政治相結合。
所以,孔子教育的出發點,就是要讓弟子去當官,此所謂「學而優則仕」。你只有當了官,才能推動自己的政治理念的實現,才能說服自己的主子去恢復偉大的周制。
他帶著自己的學生四處遊盪,倍受欺侮而痴迷不悟。李零先生有本寫孔子的書,名叫《喪家狗》,以此來形容孔子老師,其實很恰當。
在衛國,為了得到國君的認可,他不惜污損自己的名聲而去見衛靈公的寵妾南子,一名淫蕩而美貌的女人,名聲相當不好。作為一個令人敬慕,天天講仁義道德的老師,私下裡去見一個這樣的女人,作為學生的子路當然要懷疑老師的人格,當然要當面表達了他的不滿。孔子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好賭咒發誓說:「如果我做什麼不正當的事,讓上天譴責我吧。讓上天譴責我吧!」
受儒學思想的影響,後世的讀書人,都把匡正國運當成了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如范促淹之「先天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如張橫渠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如林則徐「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福禍避趨之」。
教育的目標是成人還是成才,目前還在爭論中。一個讀書人以匡扶國運為己任,也是他應該盡的責任。但如果不用自己的腦子思考問題,不辨當時的政權是否已經腐朽,只一味地維護的話,這個人的書大約是已經讀到狗肚子里了。幾千年的中國教育,始終都將政治作為第一要素,都是孔子老師率先垂範的結果。
三不好,孔子老師是個忠君唯上的模範。
認真梳理一下孔子老師的思想核心,我們可以總結成「三個三」思想。即「三綱」、「三諱」、「三畏」思想。
「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不可僭越。
「三諱」,即「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不可更替。
「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無可取代。
你是個兒子,就得聽爹的話,不管這爹說的對還是錯;你是個妻子,就得聽夫的話,不管他做的對還是錯;你是個臣,就得聽君的話,也不管他做的對還是錯。
為尊者,為長者,為君者,是你的身上的三座大山,是你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你不聽話,你有多餘思想,就是犯上作亂,就是亂臣賊子,就要受到詛咒和誅除。
作為學生,你不能獨立思考,不能有逆鱗,不能有逆向思維,不能有反叛精神。只要你按著大人、尊者和國君給你劃定的區域行事,就可平安無事,榮華一身。
因於這樣的原因,中國的科技到了明朝以後,再也沒有了前驅的動力;因了這樣的原因,中國的經濟到了滿清之時,再也沒有了發展的內核;也因了這樣的原因,中國的社會體制,幾千年來為之不動。
我們今天恢復儒學,我們今天宏揚國粹,就必須得認清孔子老師的好與不好,就必須要揚棄他老人家的這些落後思想。我們聽於丹老師講《論語》,聽得如痴如醉,彷彿在喝雞湯。但于丹老師專揀孔子聖人好聽的說,卻沒把他的塗毒之害講清楚。
正如李零先生所說,究竟是國粹還是國渣,你可要睜大眼睛才好。
TAG:鬍子6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