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平之戰如果趙國不用趙括替換廉頗會怎樣?

長平之戰如果趙國不用趙括替換廉頗會怎樣?

趙惠文王時代的趙國已沒了趙武靈王時代強大的底氣,但畢竟趙飛騎還在,趙奢、廉頗尚在,此時趙國雖不敢像趙武靈王時代一樣制定滅秦計劃,但自保還是沒太大問題的。所以趙惠文王在澠池和秦昭襄王會面,秦昭襄王到底沒敢像對待楚懷王那樣直接扣押趙惠文王。然而到了趙惠文王之子趙孝成王時代秦趙之間爆發了長平之戰——在這場戰爭中秦國重創了自己一統天下道路上最後一個競敵,為日後秦始皇嬴政蕩平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長平之戰的起因是另外一場原本和趙國並無干係的戰爭: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把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完全截斷。於是韓國的國君韓桓惠王讓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然而馮亭不願降秦,轉而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趙孝成王和平陽君趙豹商議此事,平陽君主張不接受上黨郡——他認為馮亭不將上黨交給秦國,是想嫁禍給趙國,接受它帶來的災禍要比得到的好處大的多。趙孝成王又召見平原君趙勝和趙禹商議,二人勸趙孝成王接受馮亭的上黨郡——他們說:「發動百萬大軍作戰,經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這是大利,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最終趙孝成王接受了趙勝和趙禹的意見並派人前去接管上黨,於是此時正在攻打上黨的秦軍就這麼被趙國截胡,不甘心的秦國隨即對趙國開戰,這就是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戰爭初期趙國方面由名將廉頗統率,以武器裝備而言趙軍更勝秦軍——此時的趙軍已普遍裝備鐵制兵器,這在戰國七雄中是獨一份的;然而秦軍在商鞅變法之後實行的軍公爵制度激勵下憑藉頑強的士氣在初戰中壓制了趙軍的鋒芒: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六月趙將廉頗兵敗,被秦軍攻破趙軍陣地,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軍攻佔,秦軍還俘虜了四名趙國的尉官。

初戰失利後廉頗堅壁固守,避免與秦軍野戰。趙軍畢竟是主場作戰,在糧草武器的後勤供應上相比秦軍是佔優勢的,秦軍面對廉頗固守的營壘無計可施,不斷損兵折將而一無所得。在這樣的相持局面下秦國對趙國施展反間計——收買趙國權臣郭開散布廉頗貪生怕死有投降叛逃之嫌的謠言,最終促使趙王用趙括替換了廉頗。趙括到任後率領趙軍對秦軍發起主動進攻,他不知道的是此時秦軍方面早已換上了有戰神、軍神、殺神、人屠等稱號的名將白起,最終的交鋒結果是趙軍戰敗、趙括戰死、四十萬趙軍被坑殺。那麼如果趙國不用趙括替換廉頗會怎樣呢?當然歷史不存在假如,所以這個問題是無法得出標準答案的,我只能就我個人的觀點進行闡述,有說的不對的歡迎朋友們拍磚。

首先我們要清楚趙王為什麼要臨陣換將,按相關史料的說法是秦國施展反間計——收買趙國權臣郭開散布廉頗貪生怕死有投降叛逃之嫌的謠言。那麼郭開陷害廉頗貪生怕死的理由是什麼呢?是廉頗堅守營壘,與秦軍相持而久久不能出兵與秦軍決戰。那麼廉頗為什麼要與秦軍相持而不決戰呢?那是因為廉頗審時度勢認為以趙軍的實力不足以和秦軍正面抗衡,所以只能採取守勢,利用自己佔有地利的優勢與秦軍相持。這說明在廉頗心中如果正面作戰的話趙軍打不過秦軍,事實上在廉頗構築營壘與秦軍相持之前他已經率部和秦軍進行了初次交鋒,初戰的結果是未分勝負,但在戰場秦軍明顯佔了上風,在損失上趙軍也大於秦軍,換句話說如果是廉頗領軍也不能和秦軍正面抗衡。

那麼我們不妨設想:如果趙王沒換將,秦國依然會收買郭開向趙王進讒言逼迫廉頗率部決戰,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秦國仍然會戰勝趙國,只不過相比趙括為將的話秦軍的損失可能更大而已。當然既然我們的假設前提是趙王沒換將,那麼以廉頗的深謀遠慮也許會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為由拒絕出戰,那麼郭開就會採取進一步的行動陷害他。那我們再進一步假設趙王充分信任廉頗,不聽信郭開的讒言呢?

如果是這樣的話廉頗就會堅持固守,以廉頗的實力秦軍絕對無法攻破他堅守的營壘,那麼秦軍就只有選擇構築自己的營壘與之相持,這樣長平之戰就會成為一場雙方長期相持的消耗戰。這時決定戰爭勝敗的就不僅僅只是戰場上雙方的實力對比和將帥的謀略了,而是看兩國的國力誰更經得起消耗。眾所周知秦國商鞅變法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獎勵耕戰政策:國家對作戰勇敢的士兵和種糧大戶是從來不吝惜賞賜的,所以秦國的農業生產力在戰國七雄中得到了最大的釋放,在相同面積的土地上秦國的糧食產量絕對是七雄中最高的。既然單位面積的產量上秦國佔有優勢,那麼兩國國土面積的對比又是什麼情況呢?早在秦昭襄王之父秦惠文王時期秦國就派遣司馬錯平定了巴蜀,到長平之戰時秦國地跨今天的陝、甘、川、渝三省一市以及內蒙古河套陰山一帶,又在巴蜀地區修建了都江堰,把這裡打造成為天府之國成為秦國的糧倉;反觀趙國是由於三家分晉而立國,主要佔據今天山西北部、河北南部一帶,其地盤小於秦國。這樣一對比大家應該明白如果按廉頗的思路與秦軍相持下去究竟誰先扛不住了吧。

歷史的發展是有其客觀規律的,長平之戰不是一次孤立事件,其結果早在秦、趙兩國分別進行商鞅變法和胡服騎射改革時就已註定了:秦國的商鞅變法是一場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個方面的全面深徹變法;趙國的胡服騎射雖也兼具軍事和政治雙重屬性,畢竟是以軍事改革為主,對趙國內政的調整並不深徹。趙國的胡服騎射的確打造了戰國第一強軍,也培養了天下最多的名將,遺憾的是糧食產量和後勤運輸補給成為了壓垮這個國家的最後一根稻草。事實上這點在當時的史籍中就已有所記載:在廉頗固守的兩個月正趕上農忙時節,秦軍不斷騷擾趙國的糧道,使趙軍陷入糧草匱乏的局面。事實上對趙括而言:除了率部衝鋒,他別無選擇——如果戰勝尚有一線生機;即使戰敗,作為一名戰士戰死沙場也比被敵人圍困活活餓死強吧?反觀秦國方面商鞅變法後實行的獎勵耕戰制度以及巴蜀天府之國的糧食基地源源不斷的供應都是秦軍戰勝的有力保障,秦昭襄王還覺得不夠:他親自前往前線督運糧草,一時間秦軍士氣大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平之戰 的精彩文章:

長平之戰趙括主動出擊,秦軍沒來得及換白起,趙軍能勝么?

TAG:長平之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