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古代,考個秀才有多難?關鍵是考上了依舊是窮苦人

在古代,考個秀才有多難?關鍵是考上了依舊是窮苦人

小時候,聽大人講故事,總有窮秀才,寒窗苦讀,受人白眼,然後進京趕考,中了狀元,有種「莫欺少年窮」的現代網路小說既視感。

上高中的時候,也有老師說,你們在古代也算是個「舉人」了。

那麼,在古代,舉人,秀才到底代表著什麼,怎麼才成從一個普通人一步步成為狀元呢?

第一,普通人成為秀才的第一步是,進入縣,府,州的公辦學校,進入學校之前被成為「童生」,不過你是多大年齡,統統叫童生。想進入學校要參加童試,考上之後,就是秀才了。「秀才」就是日後功名的起點了,而且一般情況下,秀才是不用服徭役的,見了縣官可以不下跪,正式成為知識分子了。而在古代,很多人終其一生,也只是做個秀才,日後屢試不第,只好私塾里混個飯的老秀才,當然也有混飯不成去早造反的,比如水滸傳里的白衣秀士王倫。

不及第的秀才——不得志的寨主

第二,考上秀才之後,很多人都是意氣風發,只等三年一次的鄉試了。這個鄉試的鄉字是指省,所以也可以叫省試。如果考過鄉試,那就是舉人了。而如果你在本省的鄉試中,考上了第一名,就會有個光榮的稱號「解元」,這個就很厲害了,比如歷史上著名的風流才子唐伯虎,科舉生涯的最高榮譽就是「解元」。

風流才子唐伯虎——科舉考試唐解元

考中舉人之後就很厲害了,甚至可以去做官了,我們看《阿Q正傳》上面就有舉人老爺,就是以舉人身份做官的。比如清朝光緒年間著名的公車上書,就是這些在京赴考的舉人整出來的。

第三,考上舉人之後,就可以參加三年一次在京城的會試了,會試就是全國性的大考了,比現在的高考還要厲害的多了,類似於高考加公務員考試了。考上會試,就是貢士,而第一名的優秀考生又叫做「會元」。

第四,考過會試之後,可別急著回老家。因為馬上會有一個殿試,由皇帝親自出題考試。這也是皇帝拉攏人心的方法,通過這次考試的就可以自稱是天子門生了。考試之後,由皇帝與重臣定住所有考生的名字,第一名就是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狀元」!

秀才

秀才相當於科級幹部,舉人相當於處級幹部,進士相當於廳級幹部。很多人用大學生,研究生,博士和秀才這些類比,完全是搞錯了體系。秀才這些是功名,是當時政府認可的一種行政級別。大學本科,研究生,博士這些是學歷證明。古代很多大學問家不參加功名考試,難道他學歷就很低?

科考地方

所以說秀才學問可能不如現在初中生也很正常。現在考公務員的,知識面上絕大多數也不如高三學生。但是一個是學歷考試,一個是一種資格考試,要求本來就不一樣,沒有可比性。秀才應該就相當於參加公務員考試考取了科級職位。以此類推。另外還有一點,古代秀才的說法比進士和舉人早多了,漢朝就有秀才。那時的秀才含金量又高一些,應該相當於後面的舉人吧。

那麼秀才難不難考呢?秀才非常難考,甚至在某些古人的觀念里比舉人和進士更難考。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周進和范進的故事,周進是山東人,一直考不過秀才,但是因為北地文風不勝所以他雖然還不是秀才但也還能給人教教書。後來跟人做生意出門看到貢院鬱悶的昏了過去,別人就給他捐了個身份讓他直接考舉人,沒想到一考就中,後來又中了進士去廣東當學政,就遇到了范進。

范進就沒那麼幸運了,廣東讀書人太多,過不去秀才就啥都不是。所以范進剛中秀才的時候他丈人才說你直接去教書算了,也別考舉人了。但周進跟范進講,秀才這一關過了之後,他的文章考舉人反而是十拿九穩,所以他才敢放著家裡人餓兩三天斷糧也要去考舉人,才有了范進中舉的故事。後來范進中進士也是很順利。

清代漢地有1549縣 共出152100舉人、25363進士。科舉自1645至1904,共260年,112次鄉試及會試殿試,平均2.32年一輪。平均每輪科舉產生1358舉人、226.5進士。 平均每年585.3舉人、97.6進士。平均每年每縣獲得0.38舉人、0.06進士。

考慮到我們的人口較清中期提高了5倍,那麼假設現在還有科舉制,我們簡單粗暴的直接把錄取人數提高5倍,理論上,每年鄉試全國的前2926.5名能夠中舉,每年會試殿試的全國前488名能夠成為進士。

考下來秀才並沒有當官資格,只是國家初步在選拔人才,類似於高考。但遠不如現在的高考。高考分數高的進重點大學,將來重點培養,但是分數低的也不是沒學上了。秀才就不同了,只有一條線,就是考得上和考不上,沒有退而求其次的餘地,可見競爭激烈程度!

考秀才的好處,也是一紙證書的事兒

光耀門楣,再者有些特權,比如遇到官司,沒什麼大事可以不去,而且秀才只可傳訊。過堂時,平民跪著,秀才站著。果真有錯,也是不能隨便動刑的,要交給教官,而且也只是打手板而已,有大罪,也是先要革除秀才的身份才能動刑。

另外就是,當了秀才等於考下來教師資格證,可以教書賺錢去了。類似於現在高考考上大學了,就有了某某證書,在某些地方享受優惠政策等等,比如大學生創業國家給扶持,相對來說比較實惠。

但是秀才當老師,是要碰運氣的,現實情況是有了證書,缺聘請你的人。也就是秀才過剩,學館太少,一個秀才可以教很多學生。一對一的教學需求量缺很少。

八股文的可怕之處,在於讓秀才一輩子當窮苦人

秀才,如果一直只是秀才,那麼他這一生就只能幹一件事——教書。因為不會別的。種地不會更不稀罕,做個賬房先生不會算賬,那文書工作呢?更幹不了!為什麼?

首先當秀才前,他們為了考試只是學八股文,現在人多隻知八股死板,為應試而學,但是八股的可怕之處是在於八股這種文章,只學八股,不學別的,只認識八股文字,不認識別的,這點十分不誇張。

為什麼會出現上述這種現象呢?這要從我們偉大的漢武帝獨尊儒術開始說起。儒家學說在先秦時期,不說被排擠,但發展的也比較緩慢,有人認可,但是,由於其他學說爭相鬥艷,出現百家爭鳴的盛況,儒家並未能「異軍突起」,當時孔子在世時,顛沛流離周遊列國,雖然立志傳播儒學,但由於生不逢時,到了秦國滅亡,劉邦創立了西漢,儒家學說才慢慢的成為了帝王必學的其中一門治世學問。

自從漢武帝登上政治舞台以後,獨尊儒術,當時的官員們很多都是以經術起家。到了東漢時期,就慢慢的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狀況,最後出現,只要是世族背景出身的,像一些地主都可以憑藉自身的背景參與政權。

實際上在西漢中後期,農民生活苦不堪言,大量的土地兼并,土地都掌握在官僚,商人、地主階級手裡,可以說東漢的政權就是在這幾個勢力支持建立起來的,所以三國時期,很多勢力都想拉攏一方世族就是因為利益連帶關係。

由於這些人呢,在地方上有自己的經濟基礎和實力,又在朝廷擔任重要職位,漸漸形成了名門大族,到了南北朝時期,世族制度漸漸沒落,最後在隋朝徹底被廢除。從此以後,那些有才華的寒門人才,都可以靠自己的才能通過科舉走上仕途之路。科舉制度延續了上千年,即便我們現在的考試製度有所改變,但也沿襲了隋的科舉雛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煙灰笑談文化 的精彩文章:

梁山好漢最不靠譜的混混,武功奇差,第一次出征便掛掉了

TAG:煙灰笑談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