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大起大落「奧司他韋」;「艾滋患者」再遭拒診;「李建雪案」又有新動態;傷醫女教師評職稱引爭議……

大起大落「奧司他韋」;「艾滋患者」再遭拒診;「李建雪案」又有新動態;傷醫女教師評職稱引爭議……

大起大落「奧司他韋」

事件紀要

入冬以來,全球多個國家均爆發了流感疫情。奧司他韋一夜之間成為了臨床醫生的強力推薦「神葯」,很多醫院出現供應緊張,一盒難求的情況比比皆是。

然而,1月16日葯評中心的一篇題為《特別提醒:服用奧司他韋後,6歲女童欲跳樓!》的文章,瞬間剿滅了這一切。被譽為神葯的奧司他韋地位一落千丈,開始走下神壇。

據報道,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名6歲女童,因患上流感口服奧司他韋(「達菲」)治療,沒想到,孩子在服藥後竟然產生幻覺,從學校逃課回到家中後,直接走到二樓卧室,踩著桌子爬上窗口想跳樓,幸虧被父母及時發現救下。

編者按

奧司他韋是世界範圍內被批准的第一款抗流感病毒用藥,其被批准的適應證如下:用於成人和1歲及以上兒童的甲型和乙型流感治療,用於成人和13歲及13歲以上青少年的甲型和乙型流感的預防。

然而,奧司他韋並不是神葯,也會有不良反應,嚴重時也可能危及生命。使用奧司他韋以及其同類藥物時,務必做到合理用藥,不濫用,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

"艾滋患者"再遭拒診

事件紀要

近日,艾滋病感染者小易(化名)向海南海口市政府12345熱線反映稱,自己的就醫之路十分波折,希望相關部門可以給和他一樣的艾滋病感染者提供一些幫助。

2013年7月,小易(化名)被查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去年小易患上痔瘡,由於害怕旁人異樣的眼光一直沒有治療。直至今年1月,小易在海口一家醫院辦理了入院手續。院方經檢查發現,小易感染有艾滋病病毒,他除了需要做痔瘡手術外,腸子里還長了息肉,需要做腸息肉手術。

在手術前,小易曾被告知「因設備不完善,需先做痔瘡手術,腸息肉手術需要轉院」,由於另外一家醫院床位緊張,小易接受了醫院的建議,決定先做痔瘡手術。然而就在手術前,小易再次被告知「因為醫院手術室消毒設備不達標……建議轉到其他醫院接受治療。」

編者按

自1999年至今,我國多部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不允許推諉拒診與歧視艾滋病感染者。然而現實中,艾滋病患者遭拒診卻並非個案。小編認為,這多多少少與醫生面臨職業暴露風險有關。

曾遭遇過職業暴露的廣州某骨科大夫衛醫生就說過這樣的話,「當時萬念俱灰,甚至想著安排後事了」,可見這種影響至深。

在當前,醫患矛盾如此緊張的情況下,也許除了宣傳、培訓外,給予面對職業暴露風險的醫護人員以更多的保障和關懷,會是立醫法,弘醫德這些「上層建築」最有力的支撐。

「李建雪案」又有新動態

事件紀要

李建雪曾是福州市長樂市醫院(現長樂區醫院)婦產科醫生,六年前,產婦陳芬在她的值班時段死亡。這是發生在李建雪手上的第一起死亡事件。

6年來,她經歷了 1 次居住地監視、兩家法院、3 次庭前會議、4 次取保候審、5 次延期審理。

2017年12月4日,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人民法院一審對李建雪作出了犯醫療事故罪的判決。

2018年1月15日,李建雪發布了一則視頻,稱:「經歷了6年煎熬後,我等來了一份有罪的判決,這對我來說是一份遲來的非正義的判決,我不服這個判決結果,會繼續上訴申訴。」

編者按

「我可能經驗不足,我也理解死者家屬的悲痛心情,但我儘力了,我不是犯了罪的醫生。」李建雪醫生的這番話讓小編為之深深心痛。無法想像,這6年李醫生是怎麼過的!在委屈的同時,她肯定也在為逝去生命的產婦感到深深惋惜吧!

小編看來,產婦大出血雖然不可避免,但是產前太多責任沒有盡到,應該對整個醫療團隊進行工作上的問責。但「醫療事故」與「醫療事故罪」,一字之差,天壤之別,罪,這個字實在不應該落在醫生身上。期望二審能夠公開開庭,讓各方探討李建雪罪與非罪的問題。

傷醫女教師評職稱引爭議

事件紀要

日前,上海市閔行區一中學教師繆某「高級教師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公示引發熱議。

據警方提供的資料顯示,2015年9月26日,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內,病人繆某與急診醫生鄭某因就診流程問題發生口角,後升級為衝突,繆某毆打鄭某致鼻骨骨折。

編者按

有網民指其曾有傷醫行為,有違師德,不應評定為高級職稱;也有人認為應給年輕教師改過自新的機會。

傷醫女教師一輩子都不得翻身嗎?談談您的觀點吧!

人血白蛋白說明書(修訂稿)

公開徵求意見

事件紀要

1月15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藥品審評中心發布《關於公開徵求「人血白蛋白說明書(修訂稿)」意見的通知》。通知指出,人血白蛋白在我國上市多年,國產和進口生產企業四十餘家,涉及不同規格產品批准文號近190個。目前不同企業的產品說明書差別較大,為規範該產品的臨床使用,總局公開徵求「人血白蛋白說明書(修訂稿)」意見,時間為1個月。

編者按

人血白蛋白素有「生命製品」「黃金救命葯」的稱號。

一半以上靠進口、正規渠道難購葯、黑市交易……提起人血白蛋白,小編腦海中首先閃現的就是「短缺」「天價」「假藥」這樣一些辭彙。

目前,臨床對人血白蛋白的指征認識仍較為混亂,誤區較多,很多治療還存在爭議。此次說明書的修訂,讓企業按照國家制定的「模板」填寫說明書,不僅是對企業的一種約束,更可以讓人血白蛋白的臨床用藥趨向合理,更加規範!

關注消化界,精彩每天不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晚期食管鱗癌藥物治療進展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