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觀看之道隨筆

觀看之道隨筆

我們一直在觀看,「觀看」好像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有個人去認真思考了這件事情,並把想法整理成小冊子,觀看之道這本書也就誕生了。

本書分七章,書的首章大約是本雅明《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諸多論點的概述;第三章是以女性為觀察對象的論述;第五章則是對藝術品和權力、財產的關係的論述;第七章則最終論述了廣告的本質。

讀到一本好的感覺大抵是相似的。寥寥幾字,作者的才情躍然於紙上,有時候甚至溢出紙面。鞭辟入裡的見解總是令人愉悅的。

之前看貢布里希寫的藝術的故事,論及我們在看一幅畫的時候,大眾往往喜歡看起來"逼真」的,內在情感表達更加強烈的繪畫,或者說是與我們固有認知相契合,令人感到美好的作品。而不喜歡某種程度歪曲自然的表達,但是藝術家無端更改他所看見的事物外表,是有其原因。我們往往忽略了其背後的創作原因,僅憑個人喜好而去判斷。

當時看到這句話很震驚,雖然我上面的表達有些不準確,但是當時有種醍醐灌頂的感受,寫的是真的有味道啊,觀看之道給我的感受也大抵如此。

第一章

「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係,而不是事物本身。」受制於我們的知識結構、信仰等,我們往往很難看到事物全貌,而是選擇性地截取事物而已。

文藝復興的透視法,是以觀畫者的角度出發,似乎他就是世界的中心。而照相技術的出現,卻告訴我們,中心是不存在的。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取決於當時我們所置身的位置,所看到的視角,和我們在時間和空間中的位置有關。

照相機的發明、技術的進步,改變了人們觀看過去古老繪畫的方式,繪畫的原來意義已經被改變了,而一幅原作的獨特性,在於它是某種複製品的原作。

藝術的成果,只能包裹在一種純屬虛假的宗教氛圍中。藝術品的神秘化過程——一副藝術品的首要意義,不在於他說了什麼,而是他是什麼。

上面的論述我想可以用一個例子來概述,在盧浮宮裡,萬眾矚目的蒙娜麗莎、斷臂維納斯、勝利女神。特別是蒙娜麗莎,所有慕名而來的人都要一睹其芳容才肯罷休。

這幅畫用一圈木欄圍著,令人印象深刻。這種神秘光環,究竟是出於其影像涵義,還是其背後的市場價值?

沒多少人會認真去觀賞這幅畫,而是去與它合照,以證明我曾經來看過這副世界上最著名的畫。

一定程度上,這種現象要追究於技術的進步,影像的普及,畫作的複製品進入尋常百姓家。我們可以很輕易地在LV的包包上面看到蒙娜麗莎的畫像,也可以在普通的T-Shirt上看到。在這種情況下,繪畫的獨特性就變成它是某件複製品的原作。

這大概就是我們再也無法體會到它以獨一無二的印象出現在我們面前的那種感動的最主要原因了:它的首要意義它以獨一無二的影像(它是什麼),而非它說明了什麼。

拋開一切只說畫作本身,蒙娜麗莎本身的藝術價值,在於它開創了一種肖像朝向觀畫者,與觀看者形成一種強烈的互動,從而開創了一代先河,拉斐爾的《披紗巾的少女》,很大程度是借鑒他的這幅畫,後來很多肖像畫都可以看出致敬了蒙娜麗莎畫作。不過杜尚的蒙娜麗莎又是另外一種玩法了,他又創作了一個先河。

背後的風景賦予人物一種神秘感,由近及遠的景色變化,透視法,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有的成果。

但是蒙娜麗莎的神秘感,不只停留在作品本身,她本身充滿的一種宗教般的神秘感,除了達芬奇本人的天才離奇之處,以至於米蘭的國家科技博物館,都以列奧納多·達芬奇命名;再加上蒙娜麗莎畫作失竊,後世不斷為其背書,抬高了其價值,都使得藝術原作被籠罩了一層虛假的宗教性、神秘性。

視覺藝術自古以來存在於某種保護之中,藝術權威與收藏他的特定權威息息相關,不可分割。而現代的複製方法打破了這種藝術的權威。藝術作品抽離了實用性本身,而籠罩著一種虛偽的宗教性,被籠罩是一層神秘的色彩。

第三章

「男性的風度取決於他能夠許諾多少權力,而女性的風度說明她是如何對待自己,以及界定別人如何對待他。」

「男人行動,女人表現。男人注視女人,女人看自己被男人注視。女人的內在審視者是男性,被審視者是女性,她把自己轉變為對象,尤其是視覺對象,一種景觀。」

在歐洲的裸像藝術中,畫家,觀賞者-收藏者通常是男性,而畫作的對象往往是女性,所以我們看到很多的女性裸體畫,都是以觀畫者(默認為男性)的角度去審視女性的身體、情感。這不平等的關係深深植根於我們的文化中,以致構成眾多女性的心理狀況。她們以男性對待她們的方式來對待自己。她們像男性般審視自己的女性氣質。直到今天,我們的文化仍然把理想中觀看者假定為男性,女性的影像是用來愉悅男性的。

第五章

對於歐洲文化而言,財產與藝術的關係就像呼吸一樣自然。

這一章探究了兩個問題,一個是藝術收藏品與收藏者密不可分的關係。繪畫收藏品能夠增強收藏者的驕傲和自尊,所有的作品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建立在新的資本權力之上。特別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畫最為明顯(美帝奇家族),當你買下一幅畫時,你同時也買下它所再現的物品模樣。富裕人家請畫家來為他們的畫肖像畫,畫家中的物品,或者畫古希臘神話中的情景,並要求把他們自己本人畫作情景之中,以供後人觀仰。

第二個想探究的是油畫自身的矛盾,以及偉大的藝術家的偉大之處。

下面這段話我是摘抄自原文,不願改動一句,因為寫得實在太好了。

「某些另外的藝術家在例外的環境中掙脫了傳統的規範,創造出傳統價值截然相反的作品,然而人們卻把畫家這個傳統最偉大的人物代表以歌頌;這種推崇讚譽在畫家死後進行更為容易,既有的傳統回過頭來向他們的作品靠攏,吸收一些無關緊要的技術革新,然後當什麼原則都不曾遭到挑戰般繼續下去。」

而對於偉大藝術家的刻板印象,作者是這樣表達的:

「偉大的藝術家是一生不斷掙扎的,與物質掙扎,與沒有知音掙扎,與自己掙扎。藝術在開放的市場下,與財產掛鉤。藝術家掙扎不為了生活,每次當畫家體驗到自己無法滿足於繪畫的既定角色(頌揚物質財產以及隨之而來的身份地位)他就會發現自己得跟他所奉獻的那門藝術的傳統語言進行對抗。」

「每一件傑出作品都是長期抗爭終於成功的結果。」

畢加索早期接受學院派教育,古典主義畫法,在巴黎他接觸到印象派,畫作隨之改變,後來又研究了雕塑,而晚年否定自己以往傳統的「觀看方式」,獨成一派。

(馬奈草地上的午餐也是如此的道理)

做很多人無法預見的事情,在各個領域都是十分艱難,真正做到的人又是鳳毛麟角,很多人都死在了半路,藝術如此,商業也如此,前人談論某個領域未來前景有多好,最多也是聽聽罷了,抓住事情本質的人能有多少,這段時間瘋狂炒的比特幣,區塊鏈不也如此。

第七章

-廣告的本質

廣告只是用來還沒享用過的購買者,廣告從來不是在頌揚享樂本身,而是鎖緊未來消費者。

他提供給購買者一種自我影像,影像中他因為購買廣告正試圖推銷的產品/機會,而變得充滿魅力。這幅影像讓他羨慕轉變後的自己,而這種對自己的羨慕,又來源於別人對他的羨慕。

因此,廣告是基於社會關係,而非物品。它的承諾與享樂無關,它的承諾是給你快樂,這種因為受到別人羨慕的快樂。

比如如果你看到模特穿著Burberry的風衣,瀟洒地走在大街上,你被她吸引了,而想像你穿著這件大衣也像他那樣飄逸地走著路上,廣告就是給你傳遞這種自我影像,你感覺自己擁有了會變得富有魅力,而別人會羨慕你這種魅力。這種良好的自我感覺,驅使你去購買這件物品。

一言蔽之,廣告偷走了人們對自己的喜愛——現在的自己,然後再以產品的價格還給人們。

廣告的唯一提案在於要求我們每個人購買更多的東西來改變我們的生活,改變我們自己。

廣告從不談論現在,而常常指涉過去,而且永遠述說著未來。

-廣告與藝術

而在說到廣告引用藝術作品的目的,在於藝術是富裕的象徵,是這個世界送給富人&美女的一種裝飾,同時也代表著美好的生活。

藝術也暗示著一種文化權威,一種尊貴的形式,甚至是一種智慧的表現,比任何粗俗的物質趣味都要來得優越,廣告引用的藝術作品同時代表了財富和精神這兩種截然相反的事情,財富指代的是奢侈的享受,而精神指代的是其文化價值。

但是廣告雖然承襲油畫的特點,但兩者在下面這一點卻截然不同。

1)油畫顯示的是畫作主人已經享有的財產和他的生活方式,油畫使得他對自己的價值更加堅定。

2)廣告的目的則是讓觀眾對他目前的生活方式萌生不滿,而刺激其消費的慾望。眼前永無止境的無聊工作,須靠夢想、未來來均衡一下,也就是讓正在工作的我羨慕正在消費的我。

-廣告中的模特性冷淡的表情

廣告是幻想自己變得令人羨慕,以確認你的魅力,但是這種魅力是寂寞的。因為它靠的正是與不跟那些羨慕你的人分享經驗。在這方面,被羨慕者與官僚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越是讓自己看起來冷漠無情,他們在別人眼中所擁有的權力假象就越大。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充滿魅力的影像都顯得心不在焉,視若無睹,他們需要冷眼瞧著那些羨慕他們的眼神。

文字Carme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柴犬幫幫主 的精彩文章:

TAG:柴犬幫幫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