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也許沒有意識到,鄉村教師的收入有多低

你也許沒有意識到,鄉村教師的收入有多低

在川西海拔2800米的大涼山上,有一個鄉村小學的教學點,直到兩年前才通水通電才修通公路,最初只有4名學生,無校舍,孩子們曾在牛棚、土坯危房、磚房中上過課,直到這學期才剛搬進新校園。其條件艱苦,超出世人想像。這裡就是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阿並洛古鄉瓦吾社教學點。今年39歲的彝族老師曲比史古,是這所高原小學唯一的一名公辦教師。

曲比史古自己花了五萬元造起起這所磚房學校,這裡的每一個磚塊都是他親手砌上去的,黑板也是自己動手做的。從家中前往瓦吾教學點,全程走完要近兩個小時。14年的堅守讓曲比老師往返家校徒步了6萬多公里,也讓他連續三次被縣中心校評為優秀教師,2016年被評為縣級優秀老師,2017年他還獲得了「馬雲鄉村教師獎」提名。

這則新聞令人動容,在我國貧困地區的鄉村學校,堅守著很多類似曲比史古這樣的教師。但這則新聞也令人對鄉村教師的生存狀況感到憂慮,因為人們不能向鄉村教師提出過高的道德要求,以道德要求他們堅守在貧困的鄉村地區無私奉獻,而應該讓他們在鄉村也擁有良好的工作環境,至少不用為學校簡陋的校舍條件操心,也應該擁有在當地可算得上體面的收入。

雙短板:鄉村教育是我國教育的短板,鄉村教師是我國鄉村教育的短板

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發布的《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7》顯示,我國農村在校生佔全國在校生總數的三分之二,農村教育仍然是中國義務教育的主要部分。我國鄉鎮教師、鄉村教師的月收入也逐漸提高,2016年分別達到3965元和3550元,高於縣城教師的3446元。但必須注意的是,總體而言,農村教育還是我國整體教育的「短板」,農村教育的質量、農村教師的待遇,與城市學校、城市教師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以鄉村教師待遇為例,3550元是鄉村教師的平均值,這並不能反映我國貧困鄉村教師的真實收入情況,在我國部分貧困地區,鄉村教師的收入不到2000元,這一收入在當地很難招到老師。

就算達到3550元,也只是和外出務工基本持平,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6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外出務工農民工月均收入3572元,比上年增加213元,增長6.3%;本地務工農民工月均收入2985元,比上年增加204元,增長7.3%。對比上述數據,我國鄉村教師的月收入僅比本地務工農民工高五六百元。

教師的收入將直接影響教師隊伍的質量。調查顯示,我國鄉村教師隊伍結構出現「U型結構」,30歲以下的多,45歲以上的中老年多,青壯年少,原因在於,我國近年來採取免費師範生、農村特崗教師計劃等方式,鼓勵大學畢業生到鄉村任教,這為鄉村學校吸引了一批年青教師。

但是,鄉村學校缺乏留住優秀人才的環境,一方面是待遇太低,讓一些年富力強的教師選擇離開,到城市學校發展或者轉行打工,雖然有關數據顯示,近年來由於工資待遇向鄉村學校傾斜,縣域內縣城教師的收入不如鄉村學校,但縣城的生活條件不同,而且,在縣城還有其他兼職掙錢機會。

調查顯示,2010年至2013年間,全國鄉村教師數量由472.95萬降為330.45萬。短短三年時間內,鄉村教師流失率達30%。湖南瀏陽2015年共招聘245名教師,流失59名,2016年共招聘教師312名,流失33名,近幾年平均每年流失教師50名左右,其中70%都是農村教師。另一方面則是鄉村教師的地位不高,鄉村教育的定位,也令部分鄉村教師感到困惑。

在我國鄉村地區,鄉村教師,不再是令學生羨慕的群體,包括整個在鄉村地區工作的其他人,也都不是學生的「榜樣」,原因是,我國鄉村教育和城市教育一樣,採取升學教育模式,是以讓學生升學,考進好的學校,離開鄉村,進入城市,作為學生的「成功」。也就是說,鄉村老師教育學生,不是改變貧困的家鄉,而是要靠讀書改變命運,「背井離鄉」,這樣的教育,讓鄉村、鄉村教育和鄉村教師、學生都陷入困境。

在我國鄉村地區,存在當地教育辦得越好,當地經濟發展越貧困的悖論,因為所謂好的教育,是把學生都輸送到城市,沒有人願意改變家鄉;就是回到家鄉教書的大學畢業生,也是繼續從事把鄉村孩子送到城裡去發展的教育任務。

這種教育模式,在過去還可以持續,進入城市的學生,在城市找到工作寄錢給家中的老父老母,而現在,這種模式已在部分地區面臨「破產」,由於考進大學也無法在城市找到一份好工作,養活自己的同時還給父母寄錢,因此, 在我國鄉村地區,出現「新的讀書無用論」,有的成績不好的學生,讀完小學(甚至沒有讀完小學),就認定自己今後考不上普高、進好的大學,就選擇輟學。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我國2016年的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3.4%,有6.6%沒有完成義務教育。在我國鄉村地區,控輟保學變為一項艱巨的任務,在十九大召開期間,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發展教育必須要啃三大「硬骨頭」,其中之一就是控輟保學。

由於鄉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辦學模式差不多,而城市學校有更好的辦學條件,鄉村教育由此面臨優秀生源的流失,城鎮學校擠鄉村學校空,這也讓有的鄉村教師的堅守變得「悲壯」:教的學生越來越少。

加之一些地方政府部門,覺得辦鄉村學校投入大,但對升學政績貢獻不大,因此,採取低水平維持的方式,建設鄉村學校(教學點),我國鄉村學校的數量持續減少,根據2016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16年,全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2.98萬所,比上年減少1.32萬所,其中,全國共有小學17.76萬所,比上年減少1.29萬所。

而與學校數減少對應的是,小學招生1752.47萬人,比上年增加23.42萬人;在校生9913.01萬人,比上年增加220.83萬人。也就是說,我國小學生入學人數在增加,但小學數量在減少,僅2016年就減少1.29萬所。平均每天減少35所。

改變鄉村教育生態,讓每個學生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辦好鄉村教育,是我國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因為教育現代化的根本目標是,讓每個學生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發展我國鄉村教育,需要政府部門加大投入,轉變理念,也需要更多的社會公益機構,投入關注鄉村教育的變革。

2017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2016年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實施情況的通報》。《通報》顯示,截至2016年底,共有684個縣已實施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惠及8.1萬所學校的129.5萬名教師,學校和鄉村教師的覆蓋率分別為98%和96%,比2015年分別提高2%和4%。2016年,各地共投入鄉村教師生活補助資金44.3億元,比上年增加9.9億元,增幅28.8%。中央核撥獎補資金29.8億元,比上年增加7億元。人均補助標準為284元,比2015年增加22元。

這當然是好消息。但是鄉村教師人均補助標準僅為284元,這還是太低了。可能很多人會說,國家盤子這麼大,能做到這樣已經不錯了。可是,再看看各地在建設「雙一流」時動輒推出幾十億到上百億的「大手筆」,就會發現,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政府部門並不缺錢,缺的是對鄉村教育的重視。

在加大對鄉村教育的投入的同時,還要轉變鄉村教育理念。最近,針對鄉村小規模學校(教學點)的辦學,有教育專家提出,我國鄉村學校具有更好的改革優勢,可以辦為「小而美」的學校,培養改變鄉村的人才,不像城市學校,規模大,班額大,要推進個性化教育十分困難。

從個性化教育、互動式教育角度看,似乎如此,可是,開展個性化教育,需要教育評價體系支撐,如果教育評價體系就是單一的分數評價,鄉村學校如何擺脫升學教育模式,立足鄉村,實現個性化辦學?開展互動式、探究教學,這需要教師有更高的素養,而不只是滿堂灌、填鴨式教育,可如果鄉村教師對教育的認識就是應試、講授,不知道怎樣培養學生的興趣、個性、技能,那怎樣實現鄉村教育內容的突破?也就是說,改革鄉村教育必須有系統的計劃。

這一方面需要政府推進升學考試製度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引導我國基礎教育,扭轉唯分數論,尤其是改變地方政府按升學模式配置教育資源的傳統做法。

另一方面則需要更多像馬雲的一樣的企業家,關注鄉村教育發展。

馬雲推出的「馬雲鄉村教育計劃」,著眼於關注鄉村教育、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其中,馬雲鄉村教師獎每年出資1000萬元,獎勵100名鄉村教師;馬雲鄉村師範生計劃則預計在10年內投入至少3億元,目標是為中國鄉村教育注入新生力量,發現和培養未來鄉村教育家;而入選馬雲鄉村校長計劃的校長,每人將獲得總計50萬元的支持,10萬元用於幫助改善個人生活;10萬元用於領導力提升,包括參與國際遊學,組成校長課堂,結成「鄉村教育家」社區以探索鄉村學校發展;30萬元作為實踐基金用於獲獎校長所在學校,幫助他們開拓教育模式,使鄉村學校更具活力。

一直以來,筆者認為,推進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四大力量,一是政府的力量;二是學校的力量;三是企業的力量;四是公益組織的力量。企業和社會公益組織的力量除了補位之外,更重要的是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與以前的希望工程,募集資金建設學校(解決學校的硬體建設)不同,現在的教育公益,更注重教育的品質和內涵提升,這恰恰是公益組織應該扮演的角色。

因為,保障義務教育的基本投入是政府部門的責任和義務,這不能由公益組織替代,公益組織應聚焦在學校管理、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的支持上。在這方面,馬雲鄉村教師獎、鄉村校長計劃和鄉村師範生計劃,大有作為。也會感召更多的企業家投身教育公益。

(本文為UC名家專欄邀稿,禁止任何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原來還能這麼做,真的是又學到一招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