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實習,最怕碰到的問題是什麼?
GIF
後台有小夥伴跟我們嘮嗑的時候聊到剛入職時候自己的尷尬,面對一群是自己前輩的陌生小哥哥小姐姐,第一聲稱呼總是有點開不了口,不知該如何大方得體地稱呼不是很相熟的前輩們。
還真別說,你僧那些工作了幾年的胖友,也會在換工作的時候,面臨這種不知道如何得體稱呼對方的尷尬,一不小心就踩雷。今天我們就喊來上市公司的HR小姐姐,讓她給我們分享一發關於職場稱謂的那些事兒~
文/燁小北
前一陣子部門新來了個實習生。海外歸來,書讀的時間挺久年齡也不算小了,甚至比組裡最年輕的正式員工還要大上一歲。
對新鮮血液,我們一向溫暖熱情,拉著聊起來一些有的沒的,說到年齡時,組裡的全職小老師開玩笑似地叫起了另一個和她同歲又相熟的實習生姐姐,而此刻所有人都沒料到drama一幕發生了:這位剛來了還沒有五分鐘的小姑娘挑了挑眉,面向小老師認真說道:「那你也得叫我姐。」
那一刻世界都安靜了,大家幾乎都盯著這個新來的妹子感受這來自職場新人的震驚:就算沒有經歷過職場,難道還沒看過職場劇嗎?!但凡是有過一點社會經驗的人都會告訴你,職場比起講年齡更講的是資歷,上來就讓前輩叫你姐姐,是誰給你的勇氣,梁靜茹嗎?
待她離開後,我們HR小分隊里同事們基本統一了意見:「這個老鐵,還當自己是個寶寶呢,送給她一首涼涼吧。」
無法快速及時完成自己身份立場的轉變基本上是所有初入職場的大學生的通病,很多時候還把職場當學校,把同事當同學,想當然地覺得年齡也代表了資歷,或者說根本沒法進入自己已經是個職場員工的角色,還所有事都以自己的利益為第一出發點,既想要快速融入,又因為對完全新鮮的職場不知所措,最後反而弄巧成拙。
其中最典型的,大概就是關於職場上的稱呼問題了吧?叫什麼,怎麼叫,說起來只是張口就來的小事,實際上卻對自己給大家的第一印象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叫好了無功無過,叫不好大概就會像上面那位仁兄一樣,被我偷偷拿來給大家當反面教材舉例。
聽僧妞說,實習僧的後台還真的有很多實習小新人們問到過稱呼相關問題,那麼今天,作為一個職場半熟油條,我就來分享一下個人的心得,給各位馬上就要步入職場的小盆友們一個參考。
在寫這個之前,我和組裡同事以及主編都聊了這個問題,大家一致贊同一個觀點:在職場上如何得體地稱呼同事(尤其是剛入職大家都不甚相熟時),其實是個看人下菜碟的事兒。
入門級——叫聲「老師」最為靠譜
如何稱呼他人,無外乎是幾種影響因素綜合後選擇最優的結果,而影響稱呼選擇的,基本有這樣幾點因素:對方的性格,對方的地位,和你關係以及所在的場合。這幾個因素又有著複雜的混合,同樣年齡,有的人傲慢託大,就喜歡你叫他職稱,有的人隨性,隨便喊個名字加個哥姐,有的人最好喊姓氏,而這些稱呼又跟職級年齡有關、和場合掛鉤,有時候甚至跟這個人愛不愛被拍馬屁有關。
其實很多時候作為嶄新新人的實習生們,最讓我們愁到禿頂的多半是最開始不十分熟悉時的稱呼,太親昵又怕顯得自己油膩、過保守又怕引對方吐槽。
這種情況下,第一次見面的話也沒必要一定要強行尬叫,說句「你好」什麼的簡單又不失禮貌,是第一次見面時打招呼的不二之選。
如果你十分「幸運」,遇上了沒有經過正式介紹、弄不清對方的職階地位的情況就不得不上去打招呼對接工作的情況,也不要怕!畢竟作為實習生,公司里幾乎沒有比我們資歷更淺的人了,看著明顯年長的話,那就直接喊句老師吧!(有很多企業的企業文化甚至乾脆所有人都互稱老師)這個稱呼可能在一些活潑的互聯網公司里會稍顯小尬,但至少不會犯錯誤,反正也是個全民老師的時代,沒毛病,好聽,禮貌,靠譜。
也許這類稱呼方式不會讓你因為獨特而迅速被人記住,但是這樣安全,穩妥,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是最容易接受而且最不容易產生尷尬的。更何況能夠讓人記住的方式有很多,並不一定要另闢蹊徑。
你要記得:只有因為工作做不好而被辭職的,沒有因為稱呼叫得沒有特色而待不下去的!不管在公司還是在學校,甚至是只是打工兼職的小店,最後拿得出來的實力才是硬貨,並沒有絕對的必要為這種事情大傷腦筋。
高階篇——識人眼色,適當「拍馬屁」
面對小部分架子比較大的領導時,你需要更機敏且「社會」。
之前我給某部門的領導約面試,第一次領候選人過去時眼力勁尚缺,恭恭敬敬地喊了句老師,卻沒曾想領導鼻孔沖人,只從翻仰的鼻孔中擠出個冷淡的哼聲算是答應。
領導的態度嚇得我這個才入職的新人抖了一抖,關上辦公室的門後馬上忐忑自省自己是不是哪裡做錯了?最後組裡的小姐姐一語點醒我:「你換個稱呼試試。」
果然,下次再領候選人過去時,我叫個部長他開始面色稍稍緩和,改為正臉對過來;再下次喊個領導嘛,聲音再甜那麼半度,終於春暖花開,面露微笑。
你看,我這次可不就差在沒能好好看人下菜碟嘛?這個上了年紀端著茶缸子泡枸杞的中年人,明明渾身上下散發的都是滿滿的架子氣息,對他們而言,都是場面人嘛,能力不重要,重要的是那後輩人眼中與口中滿滿的尊敬對不對!
這種時候稱呼上怎麼含糊得了?該嘴甜的還真不能太端著。畢竟混在職場,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身份就得先暫時放下,誰還不是為了那麼一方飯碗,既然人家都把馬尾巴撩了起來,你不拍上去,也不要怪馬蹄踢到身上太疼。
不過呢,你也不要太過孩怕!畢竟這樣嬸兒的領導畢竟也還算是少數。現在有很多領導也會至少表現得非常隨和,這種對方沒有刻意與你拉開距離的情況下,叫得親密也比較容易拉近距離,最安全的方式當然就是隨大流,看看和你同級的同事們都是怎麼做的。
大方有禮,不要害怕犯錯
一般來說,職階和年齡不差過多的,大多都會被大家稱呼為xx哥/xx姐,即使是領導,熟悉後也可以隨著這麼叫,不過如果比較大的領導,最好還是稱呼姓氏,比如張哥,王姐。這樣會顯得更加正式,也更為尊重他人。
當然也有一些少數時候,普遍適用的一些經驗與「安全」稱呼也未必一直行之有效。
聽同事分享了一個她的經歷,說是曾經中規中矩地稱呼一位明顯要年長於自己的同事「姐姐」,卻沒想到觸到了對方霉頭,對她大喊「誰是你姐姐?我名字你不會叫?」,鬧得當天入職的她尷尬又窩火。
但,如果你也不小心踩了雷,千萬別因為這個原因就著急對新同事下主觀判斷,既影響自己的情緒也會影響後期的合作和溝通。立刻道個歉,笑一笑然後改口,以後記住,事情也就算過去了。
這類事件最忌的就是啰啰嗦嗦解釋不停,甚至一個勁兒地拽著強調自己不是故意的,這樣反而會顯得對方小肚雞腸一般,而且也會讓自己看起來很啰嗦。
當然,以上3種情況,絕大多數建立在相互並不十分熟悉的情境基礎之上。其實熟悉之後,更多時候大家都是以朋友的形式相處。對於這些和自己平級有熟悉的同事們,去掉姓氏喊名字幾乎是通用的昵稱方式,有一些同事還會有更獨特或好玩的昵稱,叫這些昵稱,會更好地消除同事之間的屏障,很快地拉近距離。個別時候,甚至比你高階的同事也接受這樣的稱呼,觀察同事們怎麼叫也是一個很方便的判斷途徑~
最後,人際交往最妙不可言也最讓人抓狂的一點就是幾乎和每個人相處都會有著獨一無二的體驗,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地位,身份,個性,想找一個完全可以套用的模板是幾乎不可能的,或者說,即使貢獻了通用的一些經驗,最終去身體力行實踐並探尋究竟怎樣更加合適的,還是自己,還需要從一個職場小白一點點靠著觀察得到的資訊與碰壁所來的經驗緩緩琢磨,不斷完善適合自己的社交系統。
職場與人生其他必然經歷的過場並無不同,有苦澀也一定有溫暖,箇中滋味,還需你我一樣的雛鳥們慢慢體味。
- END -
*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據說用手機找實習
TAG:實習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