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心中有愛,行中有善

心中有愛,行中有善

溫和待人,友善處事

心中有愛,行中有善

口中有德,目中有人

其實,想要幸福很簡單

1/8

人生在世,彈指年華,

心之所足,大於物外,

物助心寬,非物惑心迷。

心若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

如若心動,人則妄動,傷其身痛其骨,

於是便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恬靜淡泊,是每個人都嚮往的境界,

但實際生活中,又有幾個人能夠真正做到。

話又說回來,心不動的那是死人,

一個正常的人,活著一輩子,

怎可能寡淡如水?

只不過,擾攘俗塵,

亦是需要行走其間的智慧。

其實,想要幸福很簡單,

口中有德,目中有人,

心中有愛,行中有善。

2/8

人這一生,須練就兩項本領:

一是說話讓人結緣,

二是做事讓人感動。

不注意口德、出口傷人的人,

往往就像釘在牆壁上的釘子,

待悔悟時想要拔下釘子,

牆卻永遠留下了疤痕。

正如你捅了別人一刀,

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

那個傷口永遠不會消失。

語言切勿刺人骨髓,戲謔切勿中人心病。

惡語傷人六月寒,而良言一句三冬暖。

3/8

修鍊口德,就是修鍊自己的氣場,

面責人之短,人雖不悅,未必深恨。

背地言其短,令人不悅,懷恨甚深。

不必說而說,是多說,多說易招怨;

不當說而說,是瞎說,瞎說易惹禍。

虛言取薄,輕言取侮。

對失意者,莫談得意事;

處得意日,莫忘失意時。

喜聞過者,忠言日至;

惡聞過者,諛言日增。

不知而說,是不聰明;

知而不說,是不忠實。

君子言簡而實,

一身正氣才能好運多多。

口德好才能運勢好,

運勢好才能少走彎路,多些成就。

4/8

目中有人,就是要走出自我的小天地,

將心比心,坦誠相待。

目中有人才有路,心中有愛才有度。

眼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己;

心是一桿秤,稱人先稱己。

挑人過錯,自己也有不完美;

責人短處,自身也有缺陷。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眼睛不要總盯人是非,

更要學會敬仰他人。

一個人的寬容,來自一顆善待他人的心。

一個人的涵養,來自一顆尊重他人的心。

一個人的修為,來自一顆友善謙和的心。

5/8

當一個人的心中充滿博愛,

你就會發現其眼神也會流露出和善。

嚴寒之中,星星之火,也能溫暖人心;

乾涸之時,滴水之愛,亦可感動天地。

慈是平和的心態,德是委屈時的包容,

善是逆境中的援助,

愛是對他人的奉獻。

愛能讓貧者富裕,讓弱者剛強;

使生命長青,使死神卻步。

愛別人,就會被別人所愛。

這個世界因愛而溫暖,

因愛而美好。

6/8

因為心中有愛,所以行為自善。

積德雖無人見,行善自有天知,

善良是一切修養之始。

擁有善良美好的品質,

就像給自己穿上了盔甲,

可以幫助自己抵擋邪惡,

亦可以給別人帶來溫暖。

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

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餘。

7/8

自古以來,就有「勿以善小而不為,

勿以惡小而為之」的教誨,

佛道又言:「眾善奉行,諸惡莫做。」

很多時候,傷害別人就等於傷害自己,

幫助他人亦是自己積功累德。

不驚擾別人的寧靜,就是慈悲;

不傷害別人的自尊,就是善良。

人活著,發自己的光就好,

不要吹滅別人的燈。

佛家有道,今天你若害了他人,

明天或許你就會被他人所傷,

因果終是循環。

8/8

善乃是人格的一種實現。

行善流芳千古,作惡遺臭萬年。

做人,就應該口中有德,

目中有人,心中有愛,行中有善。

溫和待人,友善處事。

禮發於誠,聲發於心,行出於義。

相信,只要從真誠開始,

每一種善舉都將刷新你的心境,

給你帶來不一樣的人生境界,

不一樣的因緣際遇。

一、孟子「性善論」的主要內容 「性善論」是孟子思想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它大體包括以下這樣的內容:

(一)人性是善的。孟子曰:「水性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 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1] 就說明善是人的本性,就如同水向下流一樣平常。孟子講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2] 孟子不僅把心限定在善良和道德範圍內,而且認為這個「心」是人人固有的。這就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二)性善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差別。也就是說人之性應該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3]人與禽獸相異的地方很少,庶民把這些相異的地方去掉了,只有君子注意保存。又說:「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4] 孟子談的人性,主要是在人與動物相區別的層次上講的。他認為人性是人之所以為人而與禽獸相區別的特性,這種異於禽獸的人性就是人作為「類」而與其他「類」的本質區別所在。 孟子認為,人生來就有耳目口鼻四肢和仁義禮智之心。

身與心都是人與生俱來的東西。對於人的耳目口鼻四肢和由此產生的各種物質欲求,孟子淡然視之,認為這只是人的自然屬性,是一種生存本能和生理需要.並非人的本質屬性,憑此並不能把人與禽獸區別開來。只有人的心理需要和社會屬性才是人的本質屬性.正是它們使人真正脫離了動物界而成為天地間最高貴的存在。所以,孟子說:「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眸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意思是說,君子所得自天的本性,仁義禮智深深植根在他的心.中,它生髮出來的神色溫潤清和.表現在顏面.顯露於肩背.遍及到四肢,四肢一動作.不待用言語說明,人們一看便知道了。

這表明,孟子所講的性善是就人的本質屬性而言的。具體地說.性善的內容就是人生而具有仁義禮智這四「心」.四「心」是性善的根本標誌,每一「心」都縣人夕所以為人的必要茶件.缺一而不可。

(三)人的善性體現為惻隱、羞惡、辭讓和是非四心。孟子又稱之為「不忍人之心」。四心即仁義禮智這「四端」。「惻隱之心,人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講到:「人之有四端,猶其有四體也。」因此可得出,他認為四心或仁義禮智「四端」猶如人的身體是人本來就有的。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那麼,如何才能使「四端」「擴而充之」以至性善臻於完備?孟子認為,首先要有從善如流的主觀願望。他說:「舜之居深山之中,與木石居,與鹿豚游,其所以異於深山之野人者幾希,及其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孟子·盡心上》)孟子認為,要想成為堯舜那樣充分實現性善的人並不困難,只要願意「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赤峰人愛家鄉 的精彩文章:

遇見:有種感覺叫相見恨晚

TAG:赤峰人愛家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