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女人變成漢子,是不是這個社會最大的性別歧視?
曼·雷(Man Ray)此作品經Pei主觀裁剪
【女性平權主義】
並不是指「女性特權主義」
【男性權利運動】
也不該是父權影響下的「大男子主義思潮」
男女平權
其本質並不關乎你是男,還是女
而是每個人
都應為自己贏得平等與尊重
作者 Pei《男男女女》
1月3日北京南羅古巷
最近在和櫨先生一起探討什麼是女人,櫨先生為我當下正在創作的作品提出了她的問題,我也闡述了自己所面臨的一些問題。這些個問題是同身為女人的我們所產生的共同焦慮。
作者 曼-雷(Man Ray)
「淑女文化」(Lady Culture)的誤讀
有人說現在女漢子遍地,淑女早就銷聲匿跡了。
許多人認為「淑女文化」一詞已走入被「污名化」的極端,它聯繫著傳統禮教並約束著女人的行為。當代年輕女性已不願將自我認知為「淑女」或被人誇獎為「乖巧」、「文靜」及「賢惠」。這些辭彙的使用,貌似將一個人「淑女化」,並聯想及其暗示對方是一位:無個性,無自我、不獨立的人或女人。
於是社會帶著我們走入另一個極端,過分崇拜假小子和女強人的風潮,讓一些女人本該擁有的美好消失殆盡。所以,淑女文化到底重要麼?應不應該被複興呢?
疑問:
01.難道女人做淑女,就是社會的倒退嗎?
02.把女人都變成漢子,是不是我們這個社會最大的性別歧視?因為要變漢子,前提就是承認我們女人比不上男人,所以要變成像男人一樣咯?
每日摸您為您推薦一部(英國BBC 拍攝的)紀錄片,我們可以帶著疑問一起來觀看它:
【BBC.淑女養成記:優雅歷史.
Timeshift.2013.How.to.Be.a.Lady.An.Elegant.History】
隨著現代女性解放,傳統的維多利亞時期淑女定義被看作女性壓迫和不平等。本片探尋淑女這一幾乎消失的社交形象。
開篇交代了淑女文化沒落的歷史背景,以及現如今為何突然興起了淑女文化復興的風潮。
『女人不淑女,男人不紳士』,
當下的社會裡最嚴重的問題也許已不再是男女平權的問題,
而是禮儀的缺失。
自小缺失的禮儀教育,
會讓我們在未來的道路上行走的十分坎坷。
對方比我們幸運,
也許僅僅是因為他比我們多一份尊重和得體。
比如『開門進屋』這樣一個小細節:
影片的中間,作者對一個正在學習淑女禮儀的女孩進行了採訪,而女孩的回答至今令我印象深刻。
片子的最後作者大致闡述了一下自己的觀點。卻也沒有站在任何一面絕對的立場上。
說到底是否學習做一名淑女只是一個選擇。
那屏幕前的你願意做出這樣一個選擇,並為此學習嗎?
鏈接在文章最後
「反省」/與自省的差異
正確索取愛的前提是「讀懂自己的需求」
利奧塔
法蘭西的瑪利亞·阿德萊德穿著土耳其服裝的肖像(局部)
粉彩 50cm×56cm 1753年
佛羅倫薩烏菲齊美術館藏
應試競爭的環境,造就的是雖拼搏卻了無生氣的孩子。被忽視的細膩情感包裹在巨大的壓力中,以渴望著「他人」的誇獎與讚賞而小心翼翼的存活,並為了不失去這份讚譽而持續追隨著。活在「他人」的眼光里的自己是卑微的,越是渴望,那最原始的需求就越是強烈。愛——我們需要愛。
那怎樣正確的索取愛呢?以及怎樣正確的愛別人,愛家人,愛生活,愛自己。甚至愛自己最「小女人」的那一面呢?
阿爾弗雷德·愛森斯塔特《吻》(Kiss)
紐約 年代不詳
對話:
Pei:
「一到空閑休息的時候,就經常開始自我反省,想著自身哪裡不足,想久了就覺得自己很失敗?因而最終陷入無盡的沮喪。
在和朋友交流的時候發現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著一樣的困惑:
01.總是覺得自己很胖或是很醜。
02.一直不斷的工作學習,卻對未來看不到希望。
03.在這個男人、女人都以事業為大的社會裡,處處害怕不夠獨立的自己成為別人的笑柄。從而嫌棄自己柔軟脆弱的那一面。
04.... ...
共通點就是我們一直都在用社會、父母、領導甚至是朋友的優秀標準來衡量自己,一句不經意的玩笑就能輕易把我們打垮。
每天都有在『反省』自我,卻一直不知道自身的真正需求。」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
櫨先生:
「每天的自省還是很必要的。但並非是說每天自我不停的貶低自己,貶低自己的身材、性格、為人處事。而是說,『我』通過自省找到了那個更舒服的『我』:
怎樣穿衣打扮令『我』更舒服?
怎樣為人處事更適合『我』?
哪些人曾幫助過『我』?
『我』最最喜歡做些什麼?(那些會使自己幸福滿滿的事)
『我』有什麼可以讓自己開心的活動么?
... ...
以此類推
只有把自己想清楚了,才可以清楚人生不是嗎?
每日三省吾身確實是必要的。
那我們究竟要做哪類女人呢?
精緻、乾淨、寬容、理智與感性兼容、大方而又溫婉,這些形容詞確實是我個人所理解的女人。也是Siqi口中常常描述的「小女人」。
那種熱愛生活,家人,熱愛花草植物、熱愛文學、熱愛藝術、喜歡化妝、喜歡逛街、喜歡自己的缺點並嘗試改正的一個小女人。」
威廉?艾格爾斯頓(William Eggleston)
以上,就是我與櫨先生展開的有關「女人」概念的探討。女人的類型有很多,屏幕前如此優秀的你,是否定位過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女人(或男人),有想過內心深處住了一個熱愛生活的柔軟的「小女人」么?她是什麼樣子的呢?你抗拒成為你內心深處的她么?
化妝是女人天生的權利
這個社會總是要告訴我們怎麼做女人
而我們要學會做最美的自己
馬丁·帕爾(Martin parr)
「時裝的日新月異並不一定表現活潑的精神與新穎的思想。
恰巧相反,它可以代表獃滯;
由於其他活動範圍內的失敗,所有的創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區域里去。
在政治混亂期間,人們沒有能力改良他們的生活情形。
他們只能夠創造他們貼身的環境——那就是衣服。
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張愛玲《更衣記》
1942年作刊於1943年12月《古今》
Pei:
「感覺最近滿大街都是闊腿褲和斬男色口紅。闊腿褲對於腰腹較寬的人來講穿上就成了一個桶。斬男色就一定「斬男」嗎?難道塗上斬男顏色的口紅就會得到男士的傾慕嗎?你怎麼看待這個現象呢?」
櫨先生:
「網路上經常說斬男色口紅等等概念。我覺得提出概念沒有問題,問題是這個概念的應用到底適不適合自己呢?我到底適不適合所謂的「斬男色」呢?作為女人就應該思考這個問題。因為化妝是我們的權利啊。老天給了女人漂亮的臉與手,我們就用它來化妝。化妝就如同畫畫,都是色彩與光影的藝術。但是化妝與畫畫又不太一樣,畫畫的歷史是男人的歷史,而化妝則是女人生來的權利。畢竟在這個社會,男孩子化個濃妝上街,或者就像巴特說的看到男人坐在車廂里打毛衣,大概都會遭人白眼吧!這也是社會的不公平,是對男性的歧視。」
威廉?艾格爾斯頓(William Eggleston)
「我們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張愛玲《更衣記》)一個人的裝扮,代表了她整個人對社會、對生活的態度。整篇文章中唯有化妝真的是女人天生可做的選擇。網路上有那麼多的美妝教主是否都值得我們去學習?
學習化妝真不一定非得從他人口中娓娓道來。遊盪在自己不曾深入了解的城市裡:去博物館當個常客、聽幾次小型演唱會、到菜市場買買菜,感受賣菜人叫賣中的樂趣,或者走在城市的公園裡,看看掉落枝葉的枯樹與鳥兒翎羽間的顏色,你會發現大自然和生活已經給了你最美的顏色搭配。
艾爾斯肯(ed van der elsken)
攝影集《love on the left bank 左岸之戀》 1956年
亨利·佩奇·魯濱遜(Henry Peach Robinson)
《她從未傾吐過她的愛》(She Never Told Her Love)
1857年
恰到好處的禮儀
適度的禮貌用語
展現自己個性與美好的穿著打扮
這些真的是太好太好了
:)
紀錄片鏈接:
https://pan.baidu.com/s/1i4G0GpZ#list/path=%2F
(該鏈接為百度雲盤,提取碼rk4q)
最後推薦一部電影,也為大家關於男女平權帶來新思考:
「紅色藥丸」折射的不僅僅是美國社會現象,形容「男性弱者」的辭彙擁有各種各樣的全球變種——Loser,敗犬和「屌絲」。而這些語言的全球化背後,是某種階級-性別想像景觀在世界範圍內的蔓延。
W:Siqi Pei
E:Chen Xi
Life is short and you deserve to be happy
:)
TAG:每日摸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