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對中國影響最早最大的「西方」音樂

對中國影響最早最大的「西方」音樂

有史以來 迄今為止 古今中外

有品位 有品質 有品格

有深度 有厚度 有溫度

古今史話

絲綢之路全史連載

第十一章載歌載舞來東方

龜茲樂舞在唐朝的傳播

到了唐代,在漢代和南北朝時期傳入中國的西域樂舞持續流行,並且融合到中國的樂舞藝術中,唐代中國和西域的交通往來,又使這些藝術以新的形式持續向內地傳播,使唐代的樂舞藝術大為豐富,促進了中國樂舞藝術發展的又一次高潮。

前文提到,在南北朝時龜茲樂舞就已經廣為流行。到唐代,在傳入中國內地的西域樂舞中,龜茲樂影響最大的,為「胡樂之首」,「管弦伎樂,特善諸國」,伊州樂、高昌樂都受到了它的影響。《新唐書·禮樂志》說:「周、隋管弦雜曲數百,皆西涼樂也。鼓舞曲,皆龜茲樂也。」至開元時,玄宗「又分樂為二部:堂下立奏,謂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謂之坐部伎。」立部伎有安舞、太平樂、破陣樂、慶善樂、大定樂、上元樂、聖壽樂、光聖樂等8種。「安舞、太平樂,周、隋遺音也。破陣樂以下皆用大鼓,雜以龜茲樂,其聲震厲。」可知立部伎8種中有6種「雜以龜茲樂」。坐部伎樂有燕樂、長壽樂、天授樂、鳥歌萬歲樂、龍池樂、小破陣樂等6種。「自長壽樂以下,用龜茲舞,唯龍樂則否。」可知坐部伎6種中有4種用龜茲樂。總共立、坐兩部伎14種,其中有10種用龜茲樂,而鼓舞曲,亦「皆龜茲樂也。」

龜茲樂的聲勢,《舊唐書·音樂志》說:「自破陣舞以下,皆雷(擂)大鼓,雜以龜茲之樂,聲振百里,動蕩山谷。」當時鼓聲為眾音之首,羯鼓聲又為諸樂之領袖,起著樂隊指揮的作用。「羯鼓,正如漆桶,兩手具擊,以其出羯中,故號羯鼓,亦謂之兩杖鼓」唐玄宗善擊羯鼓,常說:「羯鼓,八音之領袖,諸樂不可方也。」「其音太蔟一均(韻),龜茲、高昌、疏勒、天竺部皆用之,其聲焦殺,特異眾樂」。由此可見,羯鼓雖出自北方羯族,後西傳,又經西域龜茲等地傳入長安,大盛於時。

龜茲樂的音律悅耳,舞姿優美。史書記載,「龜茲樂,工人皂絲布頭巾,緋絲布袍,錦袖,緋布褲。舞者四人,紅抹額,緋襖,白褲帑,烏長靴。樂用豎管篌一,琵琶一,五弦琵琶一,笙一,橫笛一,簫一,篳篥一,毛員鼓一,都曇鼓一,答臘鼓一,腰鼓一,羯鼓一,雞婁鼓一,銅鈸一,貝一」。龜茲樂舞,「皆初聲頗復閑緩,度曲轉急躁……,或踴或躍,乍動乍息,蹺腳彈指,撼頭弄目,情發於中,不能自止」。

新疆拜城的克孜爾、庫車庫木吐拉等石窟龜茲壁畫都有樂舞的形象。庫車蘇巴什古遺址(即著名的昭怙厘寺址)曾出土了一件舍利盒,是1903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發掘出土的,現存日本。這具舍利盒是7世紀的遺物,表面被紅、灰白、深蘭三種顏色覆蓋,盒內僅盛骨灰,一直沒有為人們所注意。直到半個世紀以後,才發現顏色層內有繪畫的痕迹,經剝去表面顏色,露出盒上繪製精美的圖像。這具舍利盒盒身為圓柱體,盒蓋呈尖頂形,盒身周圍繪有一隊造形十分生動的樂舞圖,圖像大部分清晰,形象鮮明,是一幅極為罕見的反映龜茲音樂舞蹈藝術活動的珍品。舍利盒上的樂舞圖,共有21位樂舞伎,樂隊由8人組成,前面是兩個兒童抬一面大鼓,一位鼓手正舞槌擊鼓,其後是彈豎箜篌者、彈鳳首箜篌者、吹排簫者、擊鞀鼓和雞婁鼓者、吹銅角者。樂手們的裝束完全是龜茲世俗男子的形象,身穿翻領緊袖花邊長袍,腰系聯珠紋式的腰帶,下穿長褲,足登高腰皮靴,褲帶上佩一把寶劍,留著短髮。6個舞蹈者,3男3女,在手持舞旄的一對男女的引導下,依次牽著手做出不同舞姿。隨後是一位舞棍的獨舞者,接著是樂隊,最後又是一個持棍的獨舞者,並有3個兒童圍繞其旁。6個舞蹈者和兩個獨舞者都頭戴假面具,身著甲胄般的彩色服裝,面具形象有披肩方巾的英俊武士,盔冠長須的威武將軍,豎耳勾鼻的鷹頭,渾脫尖帽的人面和戴兜狀帽子的老者。兩個獨舞者,一個面具似猴子,另一個頭部畫面較模糊,但仍象豎耳猴面,都拖著長尾巴,一幅生動的假面舞圖畫。

「在所有西域音樂文化中,龜茲音樂對唐朝音樂的影響最大,遠遠超出了其他音樂對唐朝音樂的影響。尤其是龜茲樂中的『鼓舞曲』,更是唐朝雅俗共賞的一種樂曲。龜茲樂工演奏的樂器也備受唐朝人的讚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今史話 的精彩文章:

千古名詩只寫一件樂器,還是從外國傳到中國的

TAG:古今史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