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書,請讓閱讀少些「套路」
一月
「多數人的智商止於暢銷書。」
2018.1.17
簡書上有一篇文章《讀書真的能改變氣質嗎》開頭很有趣。知乎熱榜上有這樣一個問題:
你還相信讀書能改變氣質嗎?
看臉的時代,氣質這東西實在太虛無縹緲了,一個胖子和一個經常看書的胖子有什麼區別?
其中一位知友寫了這樣一段話:
台灣有個作家叫林清玄,讀書破萬卷,還曾在深山中修行多年。他的文風清麗優美,作品名字也都是些《菩提十書》《清凈之蓮》《桃花心木》之類的小清新,在青春少女間非常吸粉。
有一次林清玄到成都演講,台下女生塞給他一個粉紅信封。林清玄若無其事地收起信封,心裡暗想這肯定是一封情書。等回到酒店,拆開信封,只見上面寫著:「林老師,我從小就拜讀您的文章,非常崇拜你。沒想副今天見到您,發現您很像周星馳電影里的火雲邪神,真是相見不如懷念啊!」
林清玄
火雲邪神
讀書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嗎?
顯然沒有化妝、整容、禮儀來得直接有效。你不會成為一個有氣質的胖子,但你可能會成為一個有趣和有思想的胖子。
而我,會是一個安靜的胖子。
借用毛姆隨筆集的書名「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也許,更像是我的「鎮定劑」。
當我沮喪、浮躁、怒不可遏的時候,讀書可以讓我平靜,甚至可以讓我重燃鬥志。
我選一本書的時間比我看一本書的時間長,挑剔程度令人髮指。經過一個月的精挑細選,列出了我2018年的閱讀書單(必讀12本),願意和你分享: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這本已經看完,也許是翻譯進行了二度創作,有些有「中國特色」的用詞讓人跳戲,導致我差點棄書。幸好我熬過了前六章,這是一本讓人捨不得讀完的書。
一個瑞典的80後博主的處女作,小說的同名電影被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關於電影,像所有小說翻拍的電影一樣讓人失望…
《好人為什麼會作惡》
托馬斯·布拉斯
為什麼梁文道說:殺人不需要邪惡的動機?
為什麼熊培雲說:世界離獨裁只有7天?
為什麼連岳說:有人如此為納粹屠殺猶太人辯護?
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是20世紀最傑出的心理學家和實驗科學家之一,他獨特的方式深刻地改變了我們思考人性的方式。
1960年他在哈佛大學以著名的服從實驗震驚了世人;他率先提出六度分離概念,揭示出一個我們未曾察覺的普遍社會現象。
《被仰望與被遺忘的》
蓋伊·特立斯
「新新聞主義之父」的經典之作,20世紀偉大的非虛構作品,特稿寫作的典範。
特立斯之前,沒有人如此打量城市、寫作新聞:
每天,紐約人要喝下46萬加侖的啤酒,吃掉350萬磅的肉,用掉21英里長的潔牙線。在這座城裡,每天有250人死亡,460人出生,15萬人戴著玻璃或塑料假眼行走。
這是一部紐約交響曲。作者特立斯以他犀利的眼光,精準的筆法向我們展示了紐約風貌。
《天空的另一半》
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
雪莉·鄧恩
這書的出版前後經歷了近四年(被斃數次)。
「過去50年來,在世界範圍內遭到殺害的女孩,比整個20世紀死於所有戰爭的男性還要多。僅僅因為她們的性別。」
作者帶我們在本書中去亞非拉國家做了一次長途冒險旅行。在那裡,我們看到性別歧視、性暴力、厭女價值觀、家庭暴力、處女情節等現象,讓女性猶如仍置身在18、19世紀的煉獄。
《第十個人》
格雷厄姆·格林
目前國內不太火,但是經典。
二戰期間,法國律師夏瓦爾被關進監獄,不幸抓鬮成為要被處決的十人之一。由於對死亡的恐懼,夏瓦爾用全部財產換得監獄裡另一名囚犯詹弗耶替他赴死。戰後,失去一切的夏瓦爾回到自己的家園,面對詹弗耶憤怒的妹妹和不知情的母親,他決定隱瞞自己的身份,成為這個家庭的零雜工……
作者一生獲得21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但終未獲獎)加西亞·馬爾克斯最喜愛的文學家之一文學界專門為他建了一個詞——格林國度。
《第十個人》是格林最拿手的宗教題材與間諜題材的結合之作1988年被拍成同名電影,由奧斯卡影帝安東尼·霍普金斯主演。
《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毛姆幽默睿智的風格,適合所有時刻,而本書適合關鍵場合。
如果你一直找不到閱讀理由,看它;如果你無聊想看八卦,看它;如果你糾結人生,看它。這個「避難所」,名副其實。
《葡萄牙的高山》
揚·馬特爾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作者、布克獎得主揚·馬特爾 ,時隔十五年又一震撼傑作!
一件葡萄牙高山區的神秘聖物,一隻能看透人心的猩猩,一具意外到來的屍體。我們究竟是造物的奇蹟,還是屈從於慾望的動物而已?
《獨居的一年》
約翰·歐文
約翰·歐文是村上春樹的文學偶像之一。
村上君毫不吝惜對偶像的讚賞:「讀歐文的書會上癮,他的讀者都變成了癮君子。」
評論界認為歐文是罕見的承襲了現實主義文學精髓的作家,將他譽為「狄更斯再世」。
在眾多作品中,《獨居的一年》是很多人心目中歐文的最佳代表作,洞察到悲劇的光明面,也窺視到喜劇的陰暗面。
《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村上春樹
村上春樹最受歡迎的隨筆集。
開始作家生涯之際,村上春樹也開始長跑。「痛楚難以避免,而磨難可以選擇。」每當村上長跑時,腦海里就反覆出現這句話。
積極地選擇磨難,就是將人生的主動權握在自己手中。他將這些年來在路上一面奔跑,一面思索的東西集結成書,誠實地書寫跑步,誠實地書寫人生。
《心是孤獨的獵手》
卡森·麥卡勒斯
卡森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她一舉成名的作品和具震撼力的代表作。
卡森以她獨特的手法寫美國南方小鎮,寫八月漫長沉悶的下午,寫午夜的咖啡館裡喝著冰啤酒、徘徊於孤獨的人們,寫黑人對於自由的隱忍與矛盾的苦痛,寫那些期望改革的人瘋狂、絕望卻又依然堅定地向前走的決心...
《我在秘密的生長》
艾瑪·雷耶斯
艾瑪·雷耶斯是一位拉美畫家,一生中寫過幾百封信,有幸收到的人都如獲至寶,其中一位就是哥倫比亞學者赫曼·阿西涅加斯。
對好友文筆大感嘆服的阿西涅加斯不惜打破守密誓約,私下把這些講述童年往事的信件給《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看。
馬爾克斯讀後驚為天作,寫信鼓勵她一定要把書信集結成書,並繼續創作。然而,她覺得隱私被侵犯,憤而拒絕,停筆二十多年,直到死前才同意出版。
《外婆的道歉信》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的成名作《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讓他一炮而紅。
閱讀他的小說最大的感受就是一會兒哭一會兒笑,有時兩者同時發生。
關於讀書的品味「多數人的智商止於暢銷書」,這大概是我看過最貼切的說法了。
暢銷和營銷的關係不用多說,讓閱讀少些「套路」吧。
TAG:阿拉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