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是世上的大野雞

人是世上的大野雞

人是世上的大野雞

小說作者:Herta Müller 赫塔·穆勒

原作名:Der Mensch ist ein grober Fasan auf der welt

類型:中篇小說

譯者:陳民/安尼

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

版次:2010年9月第1版

ISBN:978-7-214-06448-6

故事梗概:小說講述的是一個移民的故事。在齊奧塞斯庫統治下的一個羅馬尼亞農村,溫迪施一家三口在焦急地等待著遷居西德的許可。出國申請歷程艱辛,村子裡的鄰居相繼離開,而他們卻不得不繼續等待,直到女兒阿瑪蓮出賣身體換來出境許可,他們一家才得到了渴望已久的護照。小說描繪了那些失去家園的被壓迫者的命運,反映了人們在夢想與現實、權力與人性中的痛苦掙扎。

《人是世上的大野雞》標題是直譯。原作名Der Mensch ist ein grober Fasan auf der welt,德語里的「Fasan」即「野雞」。

這本小說不好讀。比起小說,它更像是一幀一幀的電影畫面,看起來很美,但你要花時間去想,這些小短句是怎麼串成一個故事的。

這也是赫塔·米勒寫作的一個風格:小說散文化、圖像化。文字很美,隱喻比比皆是,但它缺乏連貫的線性情節,以至於很多人看完小說,甚至不知道溫迪施一家有沒有成功移民。

讀赫塔?米勒,要先了解她的雙重身份。

在羅馬尼亞,米勒屬於德國後裔——巴納特斯瓦比亞少數民族。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巴納特地區併入羅馬尼亞。米勒雖然出生在羅馬尼亞,但她從未覺得自己是羅馬尼亞人,作為該區的德裔少數民族,她認為自己只是一個客人。

移居德國後,米勒成了德國的羅馬尼亞人。她在羅馬尼亞生活了34年,儘管移居德國,但她仍舊堅持書寫她在羅馬尼亞的生活。因此,在德國人眼裡,她被視為外國人,是說著德語的羅馬尼亞人。

對於赫塔?米勒來說,她從來都沒有找到「家」。2009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給赫塔?米勒的原因,是她「描寫了一無所有、無所寄託者的境況」。這個一無所有者,正是她的真實寫照。

《人是世上的大野雞》這本書有兩篇故事:一篇是《人是世上的大野雞》,一篇是《獨腿旅行的人》,前者關於移民,寫於米勒移民德國前一年;後者關於流亡,寫於米勒移民德國後第一年。這兩個故事,看起來沒有聯繫,但後者卻像是前者的續集。

《人是世上的大野雞》這篇小說是關於移民的。但至始至終,作者都沒有交代為什麼村裡的人們,這麼迫切渴望拿到護照,離開羅馬尼亞。這點我們可以結合米勒在羅馬尼亞的生活,探究其中原因。

羅馬尼亞是二戰時納粹德國的異族軍團,鼓吹「反蘇親德」,特別是巴納特地區的德裔少數民族,更是普遍支持納粹德國,幾乎所有青壯年都參加了德國納粹的侵略戰爭。米勒的父親、叔父、舅舅就在這其中。

但在二戰後期,羅馬尼亞倒戈投靠了蘇聯,加入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為了撇清與德國納粹的關係,羅馬尼亞將本國的納粹罪行全都推到德裔少數民族身上,讓他們來承擔一切。甚至沒有參迦納粹戰爭的人,也無辜受到牽連。

因父輩們參迦納粹,米勒的家族蒙受屈辱,米勒外公的所有財產都被充公,他從一個擁有整個村子所有土地的有錢人,變成一個連理髮的錢都沒有的窮鬼;米勒的母親也被流放到蘇聯勞動營,成了政治的犧牲品。米勒出生時(1953年),二戰(1939-1945)已經結束。但父輩們曾經參迦納粹的事實,仍然使她承受巨大的屈辱,她的家族甚至於整個德裔少數民族,都被民眾視為法西斯分子,受到政府的嚴密監視,因此她從小就生活在歧視和恐懼中,處境可想而知。

1965年,齊奧塞斯庫成為羅馬尼亞最高領導人,開始了他的獨裁統治,當時整個國家對外隔絕,對內嚴格監控,秘密警察無處不在、審問暗殺不斷、個體的生命遭受威脅、死亡隨時可能降臨。赫塔?米勒眼看著親友被害,自己也常被審問搜查,甚至遭受死亡威脅。在這個沒有尊嚴自由的國家裡,唯一的辦法就是走出去,人人都想逃離,這種逃跑的渴望甚至是歇斯底里的。

小說背景就設在這種環境下,主人公是農村一個磨坊的主人,叫溫迪施。他想靠著送麵粉,來換取出國的護照,但是靠他的麵粉沒法走遠,眼看著鄰居們一個個離開,他煎熬地數著日子過,最後不得不付出慘痛的代價,才得以離開。千千萬萬個流亡者為了流亡,破釜沉舟,義無反顧地走上了背井離鄉的道路。

小說的最後一節,既描寫了離開,又描寫了歸來。溫迪施一家去了他們所嚮往的新世界後,又回到羅馬尼亞,拜訪家鄉。作者同樣沒有交代歸來的原因,但是卻借裁縫老婆,描寫了他們歸來的心情。

「他穿著國防軍的制服。他們去領受聖餐,但沒有懺悔。」

國防軍是納粹德國的軍事力量,在二戰德國戰敗後,已經被解散了。溫迪施穿著國防軍的制服,代表他曾參加過納粹軍團,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小說開頭,溫迪施這麼迫切的想要離開這個國家。

那麼歸來後,為什麼溫迪施仍舊穿著國防軍的制服呢?在異鄉是否遭受更多苦難,才使得他們離開後又這麼迫切地歸來?這些作者都沒有交代。但是,在《獨腿旅行的人》這篇小說中,我們可以窺之一二。

《獨腿旅行的人》描寫的是移居西德後的伊蓮娜一直擔心自己是否能順利定居,也擔心獨裁統治的勢力會跟她到西德,在這座陌生的城市,她找不到家的感覺。而獨裁統治帶給她的傷害,也沒有隨著流亡而終止。用《獨腿旅行的人》的故事,來解釋《人是世上的大野雞》中,溫迪施一家的歸來,再合適不過了。

溫迪施一家移居到德國後,並沒有找到歸屬感。在異鄉受的苦難,迫使他們強烈思念自己的家鄉羅馬尼亞。於是離開故鄉沒多久,他們又重新拜訪了羅馬尼亞。並且,歸來時的溫迪施穿上了國防軍的制服,那是巴納特德裔少數民族自我認同的重要元素。溫迪施作為德國納粹軍的一員,並沒有為他在戰爭中犯下的罪惡懺悔,作為作惡者,他是可惡的。但我們又不得不去思考,在當時那種環境下,是否每個人都有可能做出這種罪惡的行徑,而巴納特德裔少數民族就像一群亡國之徒,流離失所,他們的歸屬到底在哪裡?

有人說,赫塔·米勒是一位「政治作家」,這種說法,好似在說她不過是個投機分子,只是剛好迎合了政治投機者之心,才獲得了諾貝爾獎。誠然赫塔?米勒的獲獎和她的政治立場分不開,但除去政治因素外,她的語言表達也極為出色,她的作品字裡行間都瀰漫著詩意和晦澀的美。

例如《人是世上的大野雞》中,木匠母親割下白色大麗花,把花瓣掰碎埋起來,好像在掩埋屍體一樣,隨後她也感染了死亡氣息而死去。村裡的蘋果樹在吃自己的果子,人們把它燒了,蘋果樹是智慧樹,燒掉蘋果樹意味著人們都將進入蒙昧無羞恥狀態。小說中還有很多這樣的隱喻,需要細細發掘。小說中的語言處理極其優美,隨便摘出一節,就如詩畫般獨具匠心。

木臂

——節選自《人是世上的大野雞》

教堂後面很長時間還矗立著一段黑黑的、拱起的枯樹榦。

人們說,教堂後面站著一個男人。他看上去像沒有戴帽子的神甫。 早上下了霜。黃楊樹披上了白色。枯樹榦是黑色的。

教堂司事從祭壇上把枯萎的玫瑰抱到教堂後面。他經過枯樹榦。 枯樹榦是他老婆的木臂。

燒焦的樹葉打著旋。沒有風。樹葉輕飄飄。它們飄到他的膝蓋上。 它們落在他的腳步前。樹葉粉碎了。它們成了炭黑色。

教堂司事砍倒枯樹榦。斧子沒有聲音。司事倒了一瓶燈油在樹榦上。他點燃了。樹榦燒盡。地上留下了一小撮灰燼。

教堂司事把灰放進盒子里。他走到村邊。他用手在地里刨了洞。 他的額頭前立著一根彎曲的樹枝。那是一個木頭手臂。它抓向他。

教堂司事填平了放盒子的洞。他穿過滿是灰土的路走進田野。 遠遠地他就聽到樹林的聲音。玉米地乾枯了。他經過的地方葉子都碎了。他感受到了年年歲歲的孤獨。他的生命已經蒼白。空了。

烏鴉飛過玉米地。它們落在玉米稈上。它們從煤堆里來的。它們很沉。玉米桿搖晃著。烏鴉拍打著翅膀。

教堂司事重新回到村子裡時,他察覺他的心赤裸著、僵硬地掛在肋骨間。那個灰燼的盒子躺在黃楊樹篤笆旁。

本文完

參考資料:

1、尋覓詩意的歸宿 解讀赫爾塔·米勒《人是世上的大野雞》——姜麗

2、政治與審美 赫塔·米勒小說研究——唐燕飛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路,侵刪

占邊一個純粹的讀書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