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平民唐墓驚現我國最早通屏水墨山水畫

平民唐墓驚現我國最早通屏水墨山水畫

  紅陶蓮化生童子塑像。 宋金

  黑釉深腹溫碗。宋金

  平山崔氏墓葬出土的白瓷碗。

  「麒麟望月」紋青花瓷盤。 清代

  白釉鏤孔蟠龍座熏爐。 宋金

  白釉刻劃花鏤孔蓋三螭足熏爐。宋金

  平山崔氏墓

  1月18日至19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017年考古業務彙報會在石家莊舉行。「咱們石家莊有沒有大發現啊?」昨天本報刊發的《2017年這些考古發現 讓您更懂河北》中介紹的部分考古發現引發讀者濃厚興趣的同時,也有人這樣問。答案是:當然有。除了前不久本報報道的入選2017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的行唐故郡遺址外,還有一些考古發現也相當驚艷。

  平山崔氏墓:

  驚現我國最早通屏水墨山水畫

  位於平山縣平山鎮的王母村一直流傳著王母傳說,村裡人說王母娘娘就是村裡的桑氏之女。2016年至2017年,河北省文研所、平山縣文保所等在王母村西對一座古墓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和勘探。「從墓葬結構看這是個很常見的唐代晚期單室磚墓,但與同期墓葬比較有三點比較特殊——不一樣的槨室;不一樣的水墨山水畫;不一樣的墓誌。」項目負責人、河北省文研所副研究員韓金秋博士如是說。

  該墓葬是坐北朝南的圓形豎穴土坑磚室墓,由墓道、門樓、甬道和墓室組成。考古工作者在封門磚和墓門之間發現墓誌盒,由墓誌蓋與墓誌身組成,墓誌有紀年,其上537個文字顯示,墓主人是南宮縣令霍方瑾的母親崔氏,這位崔氏出身不凡,她的家族出過大官,但她本人並無功名封號,71歲去世。就是這麼一位普通老婦人的墓葬卻有諸多不同尋常的地方:譬如墓門和墓室內有生動的仿木構建築。墓葬的門樓頂為磚制的瓦壟和屋脊,下有倚柱,上為普拍枋,栱眼繪製牡丹。墓內有柱、枋和斗拱,柱中間繪製蓮花。斗拱頂部承托山花蕉葉,間以火焰寶珠;有造型別緻的房形槨室。下部為高大的須彌座,有四組壼門。上部為磚石結構的房形建築,頂部有斜拱,為唐代遺存首見;再譬如精美的壁畫。墓室內牆壁上有四組侍奉圖,甬道內有花鳥器物圖,墓內頂有星像圖。房形槨室內壁有三幅畫作,東壁、西壁為花草,北壁為一幅通屏水墨山水畫。韓金秋說,從美術史的角度看,崔氏墓的通屏水墨山水畫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一幅。「畫面上一水夾兩岸為當時的經典構圖,一枯樹一榮樹開創了宋代山水畫的先河。雖然為民間畫工繪製,但其繪畫手法、意境等均是當時繪畫發展的客觀反映,對探究水墨山水畫的形成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這些都超出了當時一般平民墓葬的規制,對此韓金秋分析說,當時是亂世,「墓葬內部裝飾顯然僭越了等級,這是唐末中央控制式微,社會秩序混亂,禮崩樂壞使然。崔氏的兒子身為知縣,有一定經濟實力。」他透露,根據墓誌記載及勘探結果,崔氏墓所在地是一處家族墓群。

  因此韓金秋將該墓葬的意義總結為「獨特、最早、唯一和標尺」,「獨特性體現在有房形槨室,以前從未發現過類似的,與北朝到隋唐的石質房形槨室有顯著差別;最早的有通屏水墨山水畫、斜拱、備茶圖等,因為還沒發現同時期其他的例子,這三個『最早』也具有唯一性;第四標尺作用,出土帶有紀年墓誌,時代確定,為晚唐五代墓葬的準確斷代樹立了可靠的標尺。」

  正定開元寺南廣場遺址:

  河北省首次城市考古

  首次在正定發現晚唐、五代、北宋、金、元、明、清等7個歷史時期的連續文化層疊壓,累計出土文物2000餘件……去年,正定開元寺南廣場遺址考古轟動一時,這也是河北省首次城市考古工作。

  正定開元寺為正定八大寺之一,坐落在正定城中心偏南燕趙南大街西側,始建於東魏,唐代改名為開元寺。這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正定城內現存寺院中始建年代最早的寺院,寺中塔和樓相對稱的平面格局,被譽為我國現存寺院中之孤例。2016年11月至2017年4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研所對開元寺南廣場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035平方米。共發現各類遺迹94處,按照遺迹性質及相互關係,可將之分別歸類於開元寺寺廟建築系統、晚唐五代城牆防禦系統、宋金至明清民居街巷系統三個遺存系統。這讓開元寺南側這片土地千餘年的滄海桑田逐漸為世人所知。

  項目負責人、河北省文研所副研究員陳偉介紹說,開元寺寺廟建築系統集中發現於遺址東北部開元寺現址南側,共發現唐中期、金元時期兩個時代的遺存。其中,唐中期遺存為一條東西走向的溝渠,溝渠與現在寺內的池沼相連,疑似開元寺寺內引水渠;晚唐五代城牆防禦系統位於發掘區中南部,主要遺存是一道東西向的夯士城牆,初步推測該夯土牆體為晚唐時期真定城的子城城牆;宋金至明清時期居民生活遺存主要分布於發掘區南部,以房址、水井、灰坑和窖藏為主。

  本次考古發掘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其中可復原器物多達2000餘件,可分為日常生活用具、建築構件、宗教遺物、手工業商業遺物等四大類。其中日常生活用具以瓷器為主,分屬定窯、井陘窯、邢窯、磁州窯、耀州窯、景德鎮窯等窯系。其中,定窯、井陘窯、邢窯、磁州窯等河北四大名窯瓷器出現於同一古文化遺址內,這在河北地區尚不多見。

  陳偉總結說,去年的考古發掘主要收穫有:「首先,發現了不同時期開元寺寺廟建築遺存,明確了開元寺的南界自唐至今經歷了一個不斷向北退縮的過程。其次,晚唐五代時期的城牆和宋金至明清時期的居民建築遺存的發現展現了里坊制度破壞、開放型街巷發展的過程,為了解正定古城城市布局的演變提供了重要資料。2000餘件出土文物是本次考古發掘最為重要的收穫之一,為研究晚唐至明清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探討正定古城的商業活動以及當時的商貿路線提供了重要線索。」他透露,開元寺南廣場遺址發掘今年還將繼續,「最終目的是探明開元寺各時期的布局,弄清它在唐代、宋代、金元時期究竟什麼樣子,盡量找到當時的建築遺存。」

  石邑城遺址:

  出土的「三孔布」很罕見

  為配合石家莊市南繞城高速公路工程建設,經國家文物局批准,河北省文研所會同石家莊市文研所、鹿泉區文保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去年7月至11月,對公路所涉石邑城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石邑城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名城,大部分時間屬中山國,史籍多有記載。《史記·趙世家》謂武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05年)「攻中山,取高邑、封龍、石邑、東垣」。石邑城地處太行山麓,位於晉地通往燕、趙、齊的交通節點,歷史上是晉、魏、趙爭奪的軍事要地。

  昨天,項目負責人、河北省文研所副研究員郭濟橋透露,此次考古發掘總面積1200平方米,出土小件250餘件組,質地銅、鐵、石、陶、瓷、骨等,分為建築構件、制陶-冶煉設備、生產工具、生活用品等。通過發掘,初步確定該城址即為石邑故城,《括地誌》記載「石邑故城在恆州鹿泉縣南三十五里」,位置符合記載。經調查、勘探,石邑城城體面貌初步顯現。「城內以南北向隔牆分為東西城,東大西小。東城為工業作坊區,西城主要分布官署、軍營、馬場。東西兩城包括東城北部有石山,均和中山國都城靈壽城相仿,值得進一步研究。」同時,也不排除這裡是飛龍邑的可能性。

  東城工業作坊區出土大量石制和陶制的「范」,「『范』是鑄造用的,也可以叫模子。武器類有懸刀范等,日用品類有帳緣帽范等。」結合文獻記載,中山國、趙國、秦國在石邑城鑄造大量的武器、錢幣和日用器具。「此次發掘發現了開採礦石、冶煉銅料、翻模製范、鑄造銅器等各個工藝環節,完整地展現了冶銅工業的生產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發掘中還發現部分古錢幣,其中有一枚殘「三孔布」,「這是趙國使用的錢幣,迄今全國發現50枚三孔布,按面文分39種。此次在石邑城遺址出土的三孔布,面文解讀為『赤鞞(音同餅)』,這種面文為首次發現。」

(石家莊新聞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石家莊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剛買10天的電摩失竊警方3小時逮住慣偷

TAG:石家莊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