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覺得這世上沒人懂你?

覺得這世上沒人懂你?

我打小就想鑽進其他人的靈魂,看看「別人眼中的世界」。

你看那些洞察力過人的作家:

同一件事,借不同的人說,不僅情緒和訊息不一樣,關注的細節和分析的口吻也大不一樣。

「事件」尚且如此,何況是更加主觀的「感覺」、「印象」?

我好奇得要命:

「想法完全不同的那些人,他們感覺到的東西是不是根本就不一樣?」

「那個誰那麼厲害,她怎麼想問題的?」

完全以另一種狀態來感受世界,會不會特別有意思?

這樣的體驗,只有極精彩的小說和極離奇的夢境才能短暫給予。

年紀還小的時候,因為愛看些閑書,性格又天生敏感細膩一些,言談間常常被同齡人說:「我就是這樣想的!你怎麼知道?!」

我一度想做個造夢者——寫作的人,有了這些小小的認同,便自我感覺良好地,覺得那點多出來的理解力,可以試著寫些東西了。

直到人生中第一篇中篇小說徹底翻車,才沮喪地意識到:

以想像力構建嶄新的、能讓人身臨其境的世界,或把普通的瑣事寫得趣味橫生,需要莫大的天賦,我並沒有。

而以足夠豐富的閱歷或大量社會實踐調查做基礎,又差得太遠。

眼看著要畢業了,想活下去,咱最好先干點別的。

入行之初,直面客戶的分工不多。

第二年開始主控項目,終於聽到了來自甲方的、宿命的召喚:

「你得懂他們的心,體察他們的感受和需求。」

我入的行是「房地產廣告」,這裡的「他們」,指的正是各類樓盤的潛在購買者。

就當時的項目來看,產品都是些:

海景別墅、城中心公寓、高級老年醫養公寓、花園高層洋房,最不濟的也是外環剛需盤。

購買者?不言而喻。

我,一個稅前月薪四位數、住著月租金三位數城中村單間、勉強維生的底層搬磚狗,就這樣為生活所迫,越俎代庖地替日均開銷四位數(有的還不止)的大佬們操上了心。

樓下雙語幼兒園和對街省重點中學,哪個更能抓住媽媽們的痛點?

買海景高層的壕,和買養生別墅的壕有什麼不一樣的……煩惱?

前些年問過我「單身狗關注嬰幼兒教育是想怎樣」/「這麼早就開始關注養老?」/「廣告行業還得看財經新聞?」的朋友們,答案就在這裡了

你還真別說,這事兒是得琢磨。

無論在數據、資訊、商業傳記里撲騰得多麼茫然,有些人,哪怕只是短短的幾次照面,就足以令人推翻全部臉譜化的猜想,從其行其事迹里重新解讀。

前輩們掌著巨大的案例庫和可怕到泯滅人性的營銷話術,常常套路得客戶有來無回。

跟著先驅的智慧走,項目拿下了,廣告賣出去了。

某顆給貓撓了幾百遍的心,更躁了。

同事們務實地數著中標率、算著提成、尋覓著更有錢途的套路。

我卻頂著連喘氣也難的工作量,內心一次次溜向欲感知而不能的「他人眼中的世界」。

偶爾遇到人格魅力實在過人的人,我會忍不住想,與其中了項目拿那麼點提成,不如換一個名正言順的機會,聽他們說說真實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各自揣著各自的套路,去玩一場我猜你考的遊戲。

這些有血有肉的人,喚醒了某種更準確的意識:

去探尋他們所專註的領域或付出的努力,而不是盯著他們擁有的成績或副產品。

在暫時忘卻兒時心愿的許多年間,我從生活中了解到一些其他的東西。

譬如「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文字、眼神、語言……

表達註定不能如表達者所願,它們註定是一場場也許帶來誤解、也許致幻美好的賭博。

譬如「被誤讀也是表達的一部分」。

當你的作品,或你作為一個人被誤讀、被誤解,無論是惡意的扭曲,還是過度解讀的美化,即使不符合你的出發點或認知,但機緣巧合之下給到他人這樣一個印象,它已經成為了這個表達的一部分。

一個合格的造夢者,寫作者也好、作畫者也好、歌者也好,不僅要給出那道連接的橋樑,連他人演繹它或徹底曲解它的心理空間,都要一併留足。

比起「認知到自己不是寫作者這塊料」的那一年,我更深地體察到了它的難處。

我依然沒有奇幻瑰美的想像力、妙趣別緻的幽默感,或白描亦精彩的豐富閱歷。

觀測其他人迥異的人生,卻沒有得出任何明確的結果。

但我在過程中找到了莫大樂趣,無法自拔,甚至一些已經成為過客的人,曾經被一言以蔽之的「普通人」,也被追溯出許多相處時未曾察覺的獨特之處。

越是專註,越發現表達和理解這件事,遠遠不是靠著「感覺」,有個差不多的印象就行了。

我曾以為自己「懂得」一部分的人,能做到「照顧他們的感受」。

到終於發現這種「懂得」太粗淺也太傲慢,這種自以為是的「懂」比全然的「不懂」更可怕。

在誠懇、盡量細緻地表達與反饋中,反覆換位、反覆調整,「看似體貼、差不多就行」和真正看到一個人之所以為他而不為別人的特質,到能稍微體察到他合乎人性卻又異於其他人的感受,太難太難。

嘗試得越多,我越能體會到「懂得」的難得,但也越發肯定它並非什麼玄幻、直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操作。

如果跨越了既有閱歷的範疇,「懂得」將會變得更難,但無論多難,對於誠懇的表達者與動腦用心的觀察者而言,仍然值得期待。

曾經那些自以為是的「懂得」,不過是建立在「經驗」與「直覺」的基礎上,基於天賦,能迅速捕捉許多細節,將一個人適時準確地歸類、然後拿出合適的應對態度罷了。

但除此之外,還有理性,有邏輯、符號、共通的社會常識、立場等工具。

真正理解一個人,而非場面上的吻合,需要感性,更需要豐富、細緻、持續的觀察與分析、求證。

一開始,好像是一個追問那些和自己不太一樣的人的內心的過程。

他為什麼可以提出這樣一個想法?

怎樣的提法可以被這個批判性思維十足的人接受?

漸漸的,就不再是了。

你為了找到最合適的分析途徑,去學邏輯、學統計,說不定還要學心理學、學哲學。

而為了貼近某個神奇的想法或參觀某個牛人的內心世界,你試著去學習某樣事情,試著堅持一次看看,試著涉足新領域,或試一下那些你過去不以為然的東西。

往往到最後,你發現自己是真的不懂。

就像看再多心理學的書也體會不到售樓部那位母親替她兒子選婚房的心情,開再多次會也不可能知道對座那位創業失敗者看著面前一路飄紅的業績表是什麼心情。

但,在意識到自己真的沒有辦法進入任何一個其他人的大腦,真的沒有可能看到他們眼裡的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時——

突然發現,在誠心誠意、拚命做著這樣一件事的過程中已經到達。

眼前的世界,和當初一心沉浸在自己的小宇宙里、渾然不在乎別人真正在想什麼、難過什麼、害怕什麼時的那個世界,已經不一樣了。

這已經是曾經的,「他人眼裡的世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豈得無你 的精彩文章:

亂吃東西?是小孩子沒錯了!

TAG:豈得無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