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在以孩子爭強好勝為榮嗎?快來看看,這裡有你不知道的故事
作為家長,你希望孩子事事做到很棒,卻內心脆弱。還是允許他不夠完美,卻擁有一個強大的內心呢?你知道嗎?爭強好勝的孩子往往只是表面堅強,他們通常都有一顆玻璃心。
作者:一木釘
1、
君君上小學一年級,她表現優異,成績名列前茅,而且多才多藝,周末一刻不得閑。但是,小小的她卻常常憂心忡忡地問媽媽:「我做得棒不棒?我好不好?是不是我做不好大家就不會喜歡我了?」
君君媽說,女兒總是害怕,如果自己不得第一,就不會得到周圍人的喜歡,感覺孩子越來越不自信了。
君君考試前會失眠,總是擔心自己考不好。跟小夥伴相處時特彆強勢,容易情緒失控,尖叫、甚至大打出手,而好強的君君其實還有非常敏感脆弱的一面,她受不了一點否定,時常脆弱哭泣。
這樣的孩子往往很省心,自小便有著特別自律的習慣,對自己要求非常嚴格,考不好不用別人說,自己就會先落淚。
他們在小時候是爸爸媽媽的驕傲,也是「別人家的孩子」的典範。
但是,獨立,自立,積極進取其實只是表象,爭強好勝的孩子往往有一顆易碎的玻璃心。
2、
好勝心過於強烈,往往滋生自私、嫉妒心理,霸道,缺乏團結和團體精神,在今後的歲月里容易被孤立,在孩子成年之後更容易形成和人發生衝突的特點。
孩子問題行為的背後常常反映著家庭的問題。
許多家長在意輸贏,糾結分數,喜歡攀比。他們只關心孩子事情做得好不好,卻不關心孩子心裡在想什麼,將放手演變成「不管」,長期忽視孩子。
漸漸地,孩子為了能使自己得到應有的關注,便會產生這樣的想法:只有我比別人強,才會得到關愛,從而逐漸生出處處爭強好勝的性格。
3、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孩子有「進取心」而不是「好勝心」,「要強」卻不是「爭強」呢?
父母需反思自己,修正自己。
俞敏洪說過:孩子長大後出問題,一定是父母種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與否,與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確息息相關。」
為什麼孩子如今這麼爭強好勝卻又敏感脆弱?孩子是不是受家長的觀念影響才會如此注重得失和輸贏?是不是因為家長對孩子要求過於嚴格,卻對情感忽視嚴重而導致孩子表面堅強,內心卻脆弱?
家長要反思自己的言行甚至價值觀念,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嚮導。
真正能把孩子一輩子距離拉大的,是與他為人處事有關係的人品問題。而能夠圓融地擁有各種關係,擁有好的人品,則需要健康的心理作為基石。
教育的成功往往來自於榜樣的力量,父母作為孩子的榜樣是不能逃避的。
關注孩子的感受,呵護孩子的內心
在愛的包圍中長大的孩子,性格往往平靜溫和,容易感到幸福;而缺少愛與陪伴的孩子,卻害怕失去,內心變得敏感脆弱。
成績只能決定人生的一部分,不能決定一切。事情做得是否完美只能決定人生的一小部分,擁有一顆強大堅韌的心,才是孩子贏在人生馬拉松上的必備條件。
不要害怕慣壞孩子而吝嗇自己的關愛,去關注孩子的感受,去體察孩子的情緒,用包容的態度和溫暖的話語去承接孩子敏感的內心。
家長需重過程,輕結果
家長的態度對孩子有深遠的影響,一個特別在意輸贏的家長,很難會有一個平常心的孩子。我們需調整自己,關注孩子做事的過程,而不過分強調結果會如何。
身體力行地去告訴孩子,我們需將精力投身到過程中,享受當下,而不要總是念叨著最後是否會考高分,是否能拿第一。
只要孩子儘力了,結果怎樣,就隨他吧。
得體的退出
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退出不難,難的是得體。我們需要放手的是,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與孩子的親密關係。
家長要用心去揣摩孩子的內心世界。無論孩子做對還是做錯了事情,都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提出合理建議。
正確認識「放手」,別讓放手成了不管和忽視,給孩子造成心靈上的傷害。
從日常小事中,由易到難,循序漸漸,因勢利導地去給孩子鍛煉的機會,當孩子完成一項工作後,作父母的要給以適當的肯定和讚賞,當孩子的存在價值被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被肯定,他們也會感到無比的興奮和快樂,在很大程度上增進孩子的自信心。
讓我們陪伴孩子養成平靜溫和,內心堅韌的特質,他才會在以後的路上不懼風雨,砥礪前行。
作者簡介:一木釘,兩個男孩的媽媽,親子平台簽約作者。
品讀「親子溝通如何說」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