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多數區塊鏈概念公司 都是在割韭菜?
來源 / 洪言微語(ID:hongyanweiyu)
文 /薛洪言
歡迎下載騰訊新聞客戶端,關注科技頁卡,查看更多科技熱點新聞
2016年11月,馬雲曾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發言:
「未來30年,是新技術融合到傳統行業的方方面面,是人類社會天翻地覆的30年,不管你是什麼人,不管你身處哪裡,我們所有每個人都會是這場大變革的一部分。」
當下,不管你是什麼人,應該都能感受到一項新技術的影響力,這就是區塊鏈。只不過,這種影響更多是負面的,挑動了大眾的投機心,成為部分人割韭菜的工具,某種程度上是褻瀆了這項新技術。區塊鏈的發展,恰恰需要去除浮躁心,小火慢熬、潤物細無聲地滲透,才能天翻地覆。
什麼是區塊鏈,有什麼價值?
最近幾周,很多人對於區塊鏈這個詞聽出了繭子,貌似懂了,但看到區塊鏈在各行各業應用的介紹,依舊會雲里霧裡,歸根結底,並沒有真正明白區塊鏈的價值。關於區塊鏈的價值,很多文章用「去中心化、去信任、難篡改」等特徵辭彙泛泛介紹,也難怪講不清楚。
價值,是通過對比得出的。
舉個例子,之所以講電力帶來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就是與蒸汽機為標誌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比較而來的。蒸汽機離不開鍋爐,整個裝置既笨重又龐大,熱效率低且能量傳輸方式不能實現遠距離傳輸,隨著工業的發展,蒸汽機作為社會主要的能源產生者,逐步便成為了工業發展的制約條件。相比之下,電能可以通過發電廠和電網實現集中生產、分散使用,便於傳輸和分配,從根本上改變了工業能源的生產和傳遞方式,也就可以從根本上重塑工業生產,帶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生。
同樣的,當前基於互聯網的主流資料庫技術架構都是私密且中心化的,在這個架構之上,我們永遠無法解決價值的轉移和信任問題,尤其是「跨境信任」領域尤其如此。而信任問題又是社會經濟轉運的基石,我們只好通過複雜的流程設計和協議安排來緩解這一問題,複雜的流程和協議本身又帶來了效率的問題。
在此背景下再來看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價值,就比較清楚了。區塊鏈採用「共識演算法」、「加密演算法」和智能合約等全新的底層核心技術,可用於構建信任鏈接器,在信息不確定、不對稱的環境下建立滿足經濟活動賴以運轉的「信任」生態體系,在各行各業中,自然都有廣闊的應用空間,重塑現有流程、完成行業的脫胎換骨式轉變。
了解區塊鏈的價值之後,再來看看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一詞來源於比特幣,中本聰在比特幣白皮書中提到了「chain of blocks」,並把比特幣程序中保存交易數據的文件夾命名為blockchain。所以,最初的blockchain僅僅是指比特幣的交易數據,後來這個名詞被其他加密數字貨幣沿用,直至2015年,主流機構開始重視區塊鏈技術,把比特幣等虛擬貨幣系統的底層技術與上層業務應用做了分割,用blockchain technology來指代這套底層技術組合,便有了當前區塊鏈概念的雛形。
直觀地來講,區塊鏈是由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產生的數據塊組成的數據結構,通過引用前一區塊的散列值(哈希)構建鏈式結構,實現類似於「騎縫章」的效果,任何篡改都會引發散列值的變化,導致「騎縫章」無法對上,達到去中心化的效果。
至於區塊鏈裡面的共識機制、智能合約抑或閃電網路、側鏈技術等,感興趣的同學還可逐一去研究學習。
區塊鏈新風潮,金融業在行動
對於人工智慧的突然爆發,高盛曾在一份報道中分析稱「人工智慧的爆發並非是在技術上,而是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它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同樣,真正圍繞業務中的痛點去探索區塊鏈技術的應用,才能真正迎來區塊鏈的風口。從這個角度看,金融業或成為最先迎來區塊鏈風口的領域。
無論是比特幣、達世幣、門羅幣、Zcash等虛擬貨幣對現有貨幣體系變革的嘗試,還是RIPPLE、比特股等早期區塊鏈應用,都集中於金融領域,金融業最早感受到這種「威脅」,從虛擬貨幣系統架構中「發現」了區塊鏈的價值,成為區塊鏈商用化的急先鋒。
當然,更為根本的原因在於,人們發現,區塊鏈技術是對治金融行業某些根本性問題的良藥。正如全國人大財經委委員、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區塊鏈工作組組長李禮輝所稱, 「金融業現有的信息技術系統總體上屬於平面交互結構,不同金融機構的系統之間,金融機構、支付清算、金融監管的系統之間通過數據通道建立多邊雙向的聯繫,客戶與金融機構之間通過移動互聯網路建立直接或間接的聯繫。這裡存在兩個弱點:一是移動互聯網路任何節點的安全缺陷和管理疏漏,都會削弱整個系統的可靠性,現有移動互聯技術一直未能徹底解決數據隱私保護問題;二是如果執行信用認證、合約規定、監管規則等指令,不同系統達成協調所需的資源比較多、成本比較高」。
而區塊鏈作為一種分散式數據存儲技術,通過加密後的數據塊驗證信息的有效性和鏈接下一個數據塊,具有去中心化、集體維護、系統透明、不可篡改等特質,利用區塊鏈技術重構管理和服務流程,有望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
金融機構已經行動起來,相關應用陸續落地。從跨境支付、證券發行、互助保險、金融市場清算、貿易金融、眾籌、網貸到金融反欺詐、金融專利保護等,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可編程金融發展風生水起、獨領風騷。簡單舉例如下。
2017年7月,基於區塊鏈的國內信用證信息傳輸系統成功上線,首批三家銀行為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和蘇寧銀行,該系統的上線改變了銀行傳統信用證業務模式,信用證的開立、通知、交單、承兌、付款各個環節均通過該系統實施,報文傳輸時間可達秒級,不僅縮短了信用證及單據傳輸時間,大幅提高了信用證業務處理效率,而且利用區塊鏈的防篡改特性提高了信用證業務的安全性。
區塊鏈之於上市公司,股價暴增的邏輯為何不牢固?
金融行業在踏踏實實搞實踐,某些上市公司則在真真切切蹭概念,只不過,搞錯了方向,泡沫終會破滅。
要理解區塊鏈之於不同上市公司的價值,首先要搞清楚區塊鏈的代幣機制。區塊鏈裡面為何會有代幣呢?
先不說比特幣等純粹的虛擬貨幣,在比特幣區塊鏈里,區塊鏈本就是為比特幣服務的,我們說一下有其他定位的區塊鏈,在此類區塊鏈里,虛擬貨幣僅僅只是代幣。
以比特股區塊鏈為例,其定位是「交易一切」,系統內置了轉賬、借貸、交易所、資產管理、信息傳遞、信息展示、高級多重簽名、喂價輸入(採集其他系統的信息)等底層功能,開發者可以開發出不計其數的應用。區塊鏈內的代幣BTS,存在的價值是為了確保「交易一切」的定位能夠成立。比如某甲要在比特股上賣出黃金,自然要先確保某甲真的持有黃金,怎麼辦呢?可以先在比特股上抵押等值的BTS。顯然,這個案例下,若沒有BTS這個代幣,交易的順利進行無疑要複雜很多。
雖然是個例,但具有很普遍的代表性。某種程度上,代幣是區塊鏈生態內的價值標記和支付工具,是實現「價值傳輸」的載體,區塊鏈也可以「閹割」掉代幣體系,但那樣的區塊鏈,當前的條件下還無法實現「價值傳輸」,做的還是「信息傳輸」層面的改進,其革新性和重塑意義會大打折扣。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講區塊鏈之於上市公司的價值,有兩種價值:
一種是區塊鏈的引入帶來的或業務流程的重塑或資源的節約或效率的提升 。這種價值,雖然也很好,但短期內想像空間畢竟有限,不具備炒作價值。
一種是區塊鏈內的代幣演變成虛擬貨幣後的想像空間 。作為區塊鏈內的價值標記和支付工具,起碼在區塊鏈內部,代幣是有其「客觀」價值的,但凡有價值,通過交易平台與法定流通貨幣進行交易,便會產生價格,代幣也就演變成了虛擬貨幣,有了金融工具的屬性,而金融工具,天然存在炒作空間。
就最近一眾互聯網公司涉足區塊鏈後的股價暴漲邏輯來看,便是第二種價值發揮了作用。只是,代幣雖然在區塊鏈生態中有著重要的價值,但既然有了金融工具的屬性,監管便會如期而至,使得第二種價值很難具有長期可持續價值,更像一種泡沫,總是會破滅。
區塊鏈的長期價值主要還是第一種,即區塊鏈本身對現有體系的變革意義,現階段看,凡是不踏踏實實在第一種價值上著墨的區塊鏈應用,更像是在割韭菜。
何時會有風口?
近期,以互金協會點名鏈克涉嫌變相ICO、交易所發公告提示A股上市公司區塊鏈炒作風險等為標誌,剛剛起來的區塊鏈熱,再次降溫。在當前的強監管環境下,鑒於區塊鏈的強金融屬性,監管機構的迅速響應在意料之中。
區塊鏈的真正崛起,靠炒作當然是不行的,為了技術而技術,必然難以普及開來。技術應該服務於商業需求,客觀的商業倒逼,才能推動新技術的普及,屆時,才會有風口。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