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掌握膳食的寒熱平衡對不對?

掌握膳食的寒熱平衡對不對?

我國的傳統醫學博大精深,理論知識涉及到方方面面,多年來,我一直閱讀,還總有新的領悟。特別對於飲食營養方面,是深入淺出地闡明很多有用的理論,很是值得學習。

特別值得一提的,我國「葯食同源」的傳統理論,認為同中藥一樣,食物同樣有寒、熱、溫、涼四性之分。我國民間十分重視食性寒與熱的平衡。日常吃寒性食物時應適當搭配些熱性食物。如螃蟹屬於涼性,姜屬熱性,吃螃蟹就應加些薑末。

中醫所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就是要取得平衡的意思。夏天炎熱,喝碗清涼解暑的綠豆湯;冬天寒冷,就喝赤小豆湯;受了外感風寒,回家喝碗熱薑湯;冬天吃火鍋涮肉,一定要搭些涼性的白菜、豆腐、粉絲等……這些都是寒者以熱補、熱者以寒補的膳食平衡的方法。如果破壞了這種平衡就會傷身。

不懂得食物的「性」,就很難明白飲食宜忌的原理。這種理論是沒有錯的,但是若是太過講究則就是非功過了。

如說:「凡寒涼性的食品,如綠豆、芹菜、馬蘭頭、枸杞頭、柿子、梨、香蕉、冬瓜、絲瓜、西瓜、鴨肉、螺螄等都有清熱、生津、解暑、止渴的作用,對陽氣旺盛、內火偏重者為宜。同樣,羊肉、狗肉、雀肉、辣椒、生薑、茴香、砂仁、肉桂、紅參、白酒等熱性或溫性食物,有溫中、散寒、補陽、暖胃之功,陽虛畏寒的人食之為宜,熱病及陰虛火旺者應忌食之。」

我的理解是,理論可以參考,但並不是完全避之不及。凡事有個度,度過了才會有「殺傷力」。

如生冷食物進食過多會損傷脾胃和肺氣,微則為咳,甚則為泄。體虛胃寒的人,應少吃生冷食物。

食性還要與四時氣候相適應,寒涼季節要少吃寒涼性食品,炎熱季節要少吃溫熱性食物,飲食宜要隨四季氣溫而變化。飲食宜根據食物的「性」,應結合身體素質與四時氣溫變化靈活掌握。

「少吃」是有道理的,「不吃」「忌食」則有虛張聲勢之嫌,我認為沒必要那麼絕對,絕對之說本就是過度。現在醫學還是提倡食物的多樣化,量少樣多,才比較合理,營養才能均衡。

中醫認為根據體質特點,利用食物的溫性、平性與寒性可以調節人體陰陽,達到防病保健的目的。說的有道理,問題的關鍵是,老百姓有幾個人能正確地明白自己是什麼體質?就算是明白自己體質,又有幾個人是了解食物的「性」質?

人體為了保持健康,需要40多種營養素,各種食物中含有的營養素雖不止一種,但也不可能全部覆蓋,從來沒有一種單一的食物能補給你所必需的所有營養素,並均衡所需的營養素的量,這種功德無量的食材沒有出現之前,人們吃的食物必須要多樣化,只有多樣化的食物才能攝取至全部營養素營養學認為,食物混合食用時,一般應遵循以下原則: 1. 食物的生物學屬性愈遠愈好,如動物性與植物性食物混食時蛋白質的生物價值超過單純植物性之間的混合。 2. 搭配的食物種類愈多愈好。 3. 各種食物要同時食用,因為單個氨基酸吸收到體內之後,一般要在血液中停留約4小時,然後到達各組織器官,再合成組織器官的蛋白質;而合成組織器官的蛋白質所需要的氨基酸必須同時到達,才發揮氨基酸的互補作用,裝配成組織器官蛋白。 因此,只有講究多種食物的搭配,才能保持膳食平衡,滿足人體機能所必需的營養成分,從而保證身體的健康。

在多樣化膳食的情況下,我們能夠參考食「性」,做一些更合理的搭配,增減食材的量,靈活搭配,所謂的膳食寒熱平衡就不在話下了,不用那麼專項去講究。

我整理了常見的食材,給分享給大家,希望在日常生活能有所參考,如下:

溫性食物有:糧豆類的麵粉、豆油、酒、醋等,瓜菜類的生薑、大蔥、大蒜、胡蘿蔔等;水果類的桂圓、大棗、蓮子、核桃、花生、葡萄、李子、桃子、橘子等;肉類中的羊肉、狗肉、雞肉、牛肉等。

寒性食物有:糧豆類的蕎麥、大麥、綠豆、豆腐、豆漿等;瓜菜類的菠菜、油菜、白菜、黃瓜、西瓜、竹筍、茄子、芋頭等;水果中的梨、柑、香蕉等;肉類中的兔肉、鴨肉等。

其他食物則多為平性。

安排食譜時,可以結合自己的體質特點,參照上述食物和性質進行選擇,能不能使身體陰陽達到平衡狀態,我就不知道了,但我想,食多樣,量不過度,必沒有問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