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麗莎每天面對的巨畫——卡納的婚禮
街友們,大家好!周日快樂!周日的義大利藝術貼準時和大家見面了,我們繼續延續上一周日的專題話題,盧浮宮內的義大利藝術珍寶。上一期的主題是提香,提香細膩準確的畫風,奢靡柔艷的色彩確定了威尼斯畫派的基調,在威尼斯畫派之後,引領義大利畫壇風潮的下一位弄潮兒被稱之為矯飾主義畫派。
矯飾主義畫派一反古典主義畫派僵硬的手筆,敢於超越尺寸的限制,渲染色彩非常的強力濃烈,整體風格十分優雅,構圖上突破對稱的要求,不安套路常規的俗套,為了有區別於真實,矯飾主義畫派改變了真實的人體結構,夠分誇張肌肉,延長形體,為了形象美和畫面和諧不遺餘力。的確,這一切的開端始作俑者就是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但是把這一精神發展到時至今日都被認為是矯揉造作的貶義意味,則是1500年後帕爾馬維羅納及威尼斯羅馬等地的一眾傑出的畫師接近百年的不斷追求。
在盧浮宮象徵文藝復興最高水平的作品之一的《蒙娜麗莎》畫像對面,有一幅巨型畫作,它是文藝復興時期面積最大的繪畫作品,也是今天的主題矯飾主義畫派的巔峰佳作——《卡納的婚宴》。
這幅畫的作者名叫保羅卡利亞里,當然,更為世人所知的是他另外一個名字,維羅內日。
維羅內日出生於維羅納,原名保羅卡利亞里,父親是一名石匠,他因為出生地而獲得「維羅內日」綽號,並以此而聞名。他和提香、丁托列托組成文藝復興晚期威尼斯畫派中的「三傑」。維羅內日少年時師從當地一位畫家,很快他就已經可以獨立作畫了,1544年,他已經出師,在帕爾馬以風格主義畫風出名,但他迅速地發展出自己顏色豐富的獨特畫風。1548年,他移居曼托瓦,在為當地教堂繪製了壁畫,然後定居到威尼斯,1565年,他和導師的女兒結婚,後來生了四個兒子和一個女兒。最終在威尼斯逝世。
在這幅十米長的巨畫,維羅內日畫了130個人物角色,畫面中有文藝復興時期查利甘,弗朗索瓦一世,索里曼等一眾王公貴族,在畫面中央更為顯眼的前排位置是打扮成宮廷樂師的威尼斯畫派一眾巨星——鼻祖提香,丹拖雷,巴薩諾,當然還有這幅畫的作者——維羅內日。
維羅內日認為,在這樣的大幅畫作上,畫家和詩人一樣,可以自由增加一些人物。我們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畫面最中央,其實是最後晚餐的陣容,但是整個畫面,除了13信徒之外,沒有任何人把目標註意到正中的耶穌基督。
整個畫,用高大的建築物作為遠景,十六世紀舞台式的場面極盡喧鬧,兩側樓梯通向更高一層有圍欄的陽台。值得說的事,這幅畫原名「最後晚餐」,因此立刻招致宗教裁判所的審判,不過當時羅馬天主教的改革運動已經影響到威尼斯,7月,他被要求詳細說明畫中的細節,只是警告性的而不是懲罰性的,維羅內日解釋說:「畫家有如同詩人甚至瘋子一樣的自由詮釋能力。」最終沒有要求他重新畫而只是將畫名改變了事。可見當時,資本主義萌芽已經羽翼豐滿,對於宗教已經開始態度轉變。
這幅畫原本是聖育爾的篤信會修道院的財產,1798年被騎著毛驢南下阿爾卑斯山脈橫掃整個義大利的拿破崙帶回巴黎,2015年,由日本財團出資對這幅畫進行過一次修復,除去了發黃的清漆,重放異彩的它在盧浮宮與蒙娜麗莎面對面。
英國皇家美術院館長高文在《盧浮宮的繪畫》一書中寫道:「維羅內日的光線充足的室外場景激發了整個19世紀,這種改革無法描述,他是現代繪畫的奠基者,印象派畫家認為他的方式是自然主義的,有人認為是更精細和美麗的美術革新,但結果如何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
(華人街網站編譯:楊賢政先生,編輯:末代華僑,來源:維基百科 百度百科 圖片:網路及博主手機拍攝,轉載請註明義大利華人街:huarenjie0039)
TAG:義大利華人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