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孕育了日本動畫片
日本動畫片很發達。發達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孩童」在日本文化中有特殊地位。如果「孩童」在文化體系中缺位,動畫片甚至兒童文藝,便難以發展。何談發達呢?
就培育日本動畫片的歷史和文化風土,下面談三點。
一、佛心
在日本旅遊,總會去一些寺院。要是生活在日本,身邊也有大大小小的寺院。許多寺院里有佛像,明白佛像所表達的意思,雖說不像了解超市那麼必要,但也會增加生活樂趣。
在日本留學的最初幾年裡,每次與教師一起出去開會、去農村做調查,順路都會參觀寺院。這是在介紹日本文化。
日本佛教來自中國,聽日本人介紹佛教,自己卻插不上嘴,實在尷尬。於是,便找來一些介紹佛教的小冊子看,卻雲里霧裡摸不到門。但有一本日文書說,佛像是嬰兒的造型,這句話記住了,開悟似的興奮。
佛像的肌膚像嬰兒一樣純潔無垢,甚至有些嬰兒肥。但看多了,尤其是佛像的造型和表情還是有區別,一個佛像一個世界,佛像是大千世界。
後來看NHK專題片《美之壺·佛像入門》,是把佛像與嬰兒之間的關係歸納在佛手上,就是佛像的手與嬰兒的手非常相似,都是純潔無垢的。這說明,「嬰兒」是佛像的一部分,在佛教中有特別的位置。
京都神護寺藥師如來像 作者供圖
日本禪者常說,佛心像嬰兒的心,是赤子之心。這種表達是否有日本特色?日本人不擅長抽象思維,總是把抽象具象化。把佛心比喻成嬰兒的心,把佛手做的像嬰兒的手,就反映了這一點。
二、禪趣
在日本古代,佛像不只有鎮護國家的意義,也代表最高的藝術。隨中國禪宗傳入日本,佛教越來越走向生活。其中的一個審美情趣,就是追求「稚拙」之美。稚拙的一個特點就是童心、童趣。
從流傳下來的禪師墨跡看,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大多帶有稚拙的特點。
其中,高僧良寬(1758-1831)的墨跡是一個代表。良寬的書法在我國有專著介紹,代表日本高僧書法的一個頂峰。
現在,日本各地的良寬塑像,大多有孩童伴隨。他認為,與孩童們一起閑玩,是一種修行。孩子們清潔的心靈與不說謊的天性,會凈化成人的心,所以與孩子們在一起,是修行。
日本五合庵良寬塑像 作者供圖
據說,有一天良寬與孩子們一起放風箏,因為風小風箏飛不起來,孩子們便祈禱上天起風,並讓良寬寫字助陣。良寬揮毫寫下成為他代表作的「天上大風」。
作者供圖
我是書法門外漢,無法評價這幅字,但看到友人邱振中以前的微信頭像就是這張圖片,我踏實多了。邱先生是中央美術學院書畫專業教授,中國著名書法理論家。
回頭看來,有一事似乎明白了其中的意味。剛到日本時,大學裡有專門為留學生開設的日語課。上第一節課時,教授帶著錄音機來,一上課就放了一首日本兒歌:春天來了,春天來了,(春天)從哪裡來?從山裡來,從鄉村來,從森林來……
外語課的第一節放兒歌,我是第一次經歷。教授的意思大概是,讓留學生帶著童心學日語。
三、童話及動畫片
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經典童話:日本童話》,有這麼一段介紹語:「日本童話的純真、法國童話的浪漫、義大利童話的睿智、美國童話的熱情等都盡收眼底」。
日本童話的純真,與佛教有關。
宮澤賢治(1896-1933)被譽為「日本的安徒生」。他是堅定的日蓮宗信徒,日蓮宗是日本的一個佛教分支。
宮澤賢治從高等農林學校畢業後,一邊工作,一邊在宗教機構從事服務,過著苦行僧一樣的生活。其間,他結識了一生的恩師高知智耀和尚,是他建議宮澤賢治:
「你將釋迦摩尼的教導寫成童話,如何?」
據說,宮澤賢治聽後異常振奮。這常常被看做是宮澤賢治創作童話的宗教動機。
宮澤賢治年輕時,最心愛的戀人去世,之後一直獨身,直到37歲去世,把整個身心獻給了詩歌和童話創作,以及農業指導等公共事業。
宮崎駿作品《千與千尋》劇照
宮崎駿喜歡讀宮澤賢治的童話,把它看做是自己動畫片創作的一個源泉。據說,宮崎駿的動畫片《千與千尋》的靈感,源於宮澤賢治的著名童話《銀河鐵道之夜》。
當然,宮澤賢治與宮崎駿的價值觀還是不同的,前者有日本佛教的「無常」,後者是善惡二元論,更符合商業化的主流價值觀。
於是,《銀河鐵道之夜》以小主人公回到現實後,最要好的小夥伴意外溺水身亡為結局,《千與千尋》是正義戰勝邪惡的宗旨。
不過,純真,是它們的共性。
作者供圖
一篇千字文寫這麼大的問題,只能輕輕點水,像禪宗公案一樣,點到為止。這樣,就需要概括一下:佛教尤其禪宗,是日本文化的一個核心,孩童在日本佛教中有崇高的地位,所以,有關孩子們的文藝自然發達,這當然包括動畫片;而且無論內容如何不同,佛教的影響都會提高作品的純真度。
所以說,佛教孕育了日本動畫片,甚至可以說,佛教是日本動畫片之母。
甲和燈禪意生活平台獨家特約專欄
轉載請聯繫本公眾號後台
除註明「作者供圖」外圖片來自網路
TAG:甲和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