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崴腳,我們幾乎都被困擾過!

崴腳,我們幾乎都被困擾過!

崴腳,醫學稱之為踝關節扭傷。習慣性崴腳稱為功能性踝關節不穩。門診經常遇到崴腳病人,發現很多人為此困擾,遂寫此文,希望能幫助到各位親!

什麼是崴腳?

崴腳大多是因行走時突然踏在不平的地面上或上下樓梯、走坡路不慎踏空(廣東俗稱鯉魚反掌),或騰空向後,足跖屈落地(類似墊腳的動作,如打籃球經常崴腳),足部受力不穩,外力使足踝部超過其最大活動範圍,出現踝關節過度內翻或外翻,造成導致踝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甚至關節囊撕裂,出現踝關節疼痛、腫脹和活動受限的一種損傷。

腳為什麼容易崴?

這是踝關節的功能和它的解剖結構決定的。踝關節在跖屈時,也就是我們做踮腳這個動作時,往往腳會向內翻,即腳心翻向內。由於踝關節特有的解剖結構,這時踝關節不能很好地匹配,處於「靈活有餘,穩重不足」的不穩定狀態。所以,我們在踝關節跖屈,比如下樓梯、下山、起跳後落地等活動時,如果失去平衡,就容易引起關節的內翻,導致踝關節的內翻損傷,即踝外側扭傷。統計表明,踝外側扭傷約佔踝扭傷總數的85%。內翻損傷(外側韌帶的損傷)最為常見,這是由於踝關節解剖結構所決定的,因為外側的韌帶較內側韌帶薄弱,內翻肌群也比外翻肌群要強一些,內翻活動度比外翻大,而人在放鬆狀態下就有內翻和腳尖向內的趨勢。這時,踝關節內的軟組織受到擠壓撞擊出現軟骨面損傷、滑膜腫脹,使踝關節周圍出現腫脹、淤血。如果未能及時進行正確治療,就會出現踝關節外側支撐強度下降,關節本體感覺減退。這樣,踝關節的不穩定狀態就會加重,踝關節容易再次扭傷,出現疼痛、腫脹、行走不穩等慢性期癥狀,並可引起其他關節損傷,出現連鎖反應。

如何判斷崴腳損傷程度?

?急性扭傷的患者多表現為疼痛、皮下淤血;嚴重的可有滑膜或軟骨損傷,表現為踝關節周圍的腫脹和壓痛,踝關節活動受限。韌帶撕裂或骨折發生時,踝關節損傷側或骨折端疼痛、腫脹更為明顯。反覆多次損傷的患者,關節囊往往鬆弛,易繼發軟骨損傷、滑膜炎、骨贅和其他關節面的損傷,出現慢性損傷側或關節內廣泛的疼痛、壓痛、腫脹,穿高跟鞋或在不平整的道路上行走時,有不安全感和腿打軟的表現。許多患者為此深受困擾,不得不在踝關節外纏繞厚厚的繃帶和護具以增加安全感。踝關節扭傷後,患者常需拍攝X線片,以排除骨折、發現增生的骨贅。MRI(核磁共振)能清楚地顯示軟骨、韌帶和滑膜的損傷,結合病史和體檢,醫生就能作出正確的診斷,並予以相應的治療,以消除致痛因素,增強關節穩定,緩解癥狀。

崴腳分哪幾類?

外側韌帶損傷:

由足部強力內翻引起。因外踝較內踝長和外側韌帶薄弱,使足內翻活動度較大,臨床上外側韌帶損傷較為常見。

外側韌帶部分撕裂:較多見,其臨床表現是踝外側疼痛、腫脹、走路跛行;有時可見皮下瘀血;外側韌帶部位有壓痛;使足內翻時,引起外側韌帶部位疼痛加劇。

外側韌帶完全斷裂:較少見,局部癥狀更明顯。由於失去外側韌帶的控制,可出現異常內翻活動度。有時外踝有小片骨質連同韌帶撕脫,叫撕脫骨折。內翻位攝片時,脛距關節面的傾斜度遠遠超過5~10°的正常範圍,傷側關節間隙增寬。X線檢查可見撕脫骨片。

內側韌帶損傷:

由足部強力外翻引起,發生較少。其臨床表現與外側韌帶損傷相似,但位置和方向相反。表現為內側韌帶部位疼痛、腫脹、壓痛、足外翻時,引起內側韌帶部位疼痛,也可有撕脫骨折。

後語:承蒙各位朋友持之以恆的鼓勵與指導,深表感謝!堅持有規律性的原創寫作,經歷人生最美妙的改變!希望各位親在閱讀後順便點贊、轉發,傳遞善良,以利於更多人的身心健康,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梁祖建 的精彩文章:

肥胖發生的細胞學說機制-肥大細胞

TAG:梁祖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