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力量(一)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
「希望是美好的,也許是人間最美好的東西,而美好的東西永遠不會消逝。」
近日,大雪壓城,在家閑聊無事,便隨意翻看電影目錄,一個熟悉的名字跳到了眼前——《肖申克救贖》,忍不住又複習了一遍。
已經忘了第一次看它的確切時間,印象深刻,覺得男主獲得自由、惡人被懲罰是多麼令人暢快的事。
多年的經歷,讓我再一次閱讀它時,又多了幾分思考。
1
《肖申克的救贖》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同名小說,這是史蒂芬·金為數極少的沒有涉及恐怖及靈異題材的小說。
電影發行自1994年,在1995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上,《肖申克的救贖》獲得七項提名,但最終卻未能獲得任何獎項。
然而,《肖申克的救贖》在互聯網電影資料庫(IMDb)的史上最佳250部電影影迷評選中,卻超越《教父》成為第一,是至今最多影迷參與評分的電影。它已經成為電影史最經典的作品,幾乎沒有之一。
電影震撼著人們的心靈,激勵著人們追求美好的生活。
電影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一部電影而已,怎會有如此巨大的影響?
要知道,把「希望」「自由」作為主題的電影不可謂不多,但是為何《肖申克的救贖》取得了如此影響?
2
電影中,導演通過三個人物的命運,向我們展示了希望的力量。
人物一:監獄圖書管理員布魯克斯(右一)。
布魯克斯在安迪入獄時,已經在獄中度過了近40年,主要負責監獄圖書館的管理,在監獄的犯人中,是個非常體面的工作。
布魯克斯在監獄待了50年,習慣了監獄生活,在假釋後無法適應正常的生活,選擇了自殺。
瑞得說:「這是他唯一認識的地方,在這兒,他是個重要的人,一個有教養的人,在外面,他什麼都不是,只是一個假釋出來的囚犯。申請張借書證都困難。」
所以,布魯克選擇了自殺。
因為他被體制化了,憑著自己的能力,無法看到生活的希望。
「這些牆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叫體制化。」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體制化的影響。
體制化就好像牢籠,把人控制在體制之內,慢慢侵蝕著人對自由的嚮往。
一種牢籠是空間上的,另一種牢籠是心靈上的。
空間的牢籠便是監獄,而心靈的牢籠便是體制化。
布魯克斯的人生軌跡,就是為了讓你感受體制化的可怕。
人物二:安迪。
安迪是影片的主角,他是二戰期間一家銀行的副總裁。1947年,因為被控謀殺了自己的妻子及其情人,被判兩項終身監禁。
我們先解個題:
電影的英文名字——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Shawshank(肖申克)指的是安迪所在監獄的名稱。
Redemption,是贖回、償還或補救的意思。
故事表面講的是安迪如何花費19年的時間實現衝破空間牢籠,獲得自由的故事。
事實上更是安迪對自己心靈救贖過程的描述。
影片之初,當法官判他兩項終身監禁時,他明知自己是清白的,卻沒有表現的太過激動與反抗,甚至在進入監獄的一個月內都很少講話。
安迪在越獄之前,道出了原因:
「我妻子說過,我是個很難理解的人。像本合著的書。她經常這樣抱怨。她很漂亮。上帝,我愛她。只是我不知道如何表達我的感情。我殺了她,red。雖然不是我開的槍。但,是我把她趕走的。她是因我而死的。因為我對她的態度。」
他由於自責,選擇默默待在監獄裡,尋求心靈的自我懲罰。
這個過程,他花了19年。
「我沒開槍殺我的妻子,也沒開槍殺她的情人。不論我犯了什麼錯,我都已經補償過了。」
最終,安迪在心靈與空間上,實現了雙重自救。
這或許就是安迪救贖的含義。
然而,事實還不止如此。
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 and a great man to save another.
「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堅強的人救贖自己,偉大的人拯救他人。
如果安迪只是拯救了自己,或許這部影片也不會成為萬千影迷心中的無冕之王。
安迪不僅在拯救自己,也在努力的為肖申克監獄裡的其他犯人帶去希望。
他用自己的專業知識,為在屋頂工作的獄友爭取到了喝啤酒的機會;他堅持不懈的每周向市政府寫信,為監獄圖書館的擴建爭取資金,以此豐富獄友的生活,幫助更多的獄友取得高中文憑;為了讓獄友們感受莫扎特的經典作品,讓獄友們感受生活的美好,不惜得罪狹長,被關禁閉兩周……
人物三:瑞得(red)(右一)。
瑞得在安迪入獄時,已經在獄中度過了近20年。瑞得是一位頗有能力的犯人,能幫助犯人搞到他們想要的物品,而他從中加價20%,以此獲利。同時在獄中也有一定的影響力,與獄警好像也有一些溝通的渠道。
在監獄生活的早期,瑞得還心存希望,每年的假釋聽證都會努力的爭取:
「你因被判終生監禁已在此20年?」
「是的,先生。」
「你感到後悔嗎?」
「是的,絕對有,先生。我是說,我得到了教訓。我敢說我已經完全改變了,我不會再為害社會。這是神的真理。」
結果是不予通過。
不同的日子,相同的結果。每年都在上演。
當瑞得被體制化以後,不報希望:「聽我說,朋友,希望是件危險的事。希望能叫人發瘋。」
然而,生活就是這麼戲劇化:
「你因被判終生監禁已在此40年?」
……
瑞得已經對假釋不報希望:「我回首前塵往事,犯下重罪的小笨蛋,我想跟他溝通讓他明白,但我辦不到,那個少年早就不見了,只剩下我垂老之軀。
「我無時無刻不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深感內疚 這不是因為我在這裡(監獄),也不是討好你們(假釋官)。回首曾經走過的彎路,我多麼想對那個犯下重罪的愚蠢的年輕人說些什麼,告訴他我現在的感受,告訴他還可以有其他的方式解決問題。可是,我做不到了,那個年輕人早已淹沒在歲月的長河裡,只留下一個老人孤獨地面對過去。重新做人,騙人罷了,小子,別再浪費我的時間了,蓋你的章吧。說實話我他媽不在乎。」
當瑞得對自由失去希望時,便不再在意假釋官是否通過他的假釋申請了。
然而,假釋官卻意外的通過了瑞得的假釋申請。
出獄後,一個被體制化的瑞得像布魯克斯一樣,根本不習慣監獄外面的生活,甚至連去廁所小便都要向經理申請,否則無法正常如廁。
瑞得重複布魯克的生活,逐步走向自殺的邊緣。
這時,他想起了安迪與他的約定:
越獄前,安迪對瑞得說:「如果有一天你出去了,幫我做一件事。找到石牆,下面有一塊火山琉璃石,石頭下埋著我留給你的東西。」
「是什麼?」
「你自己去把他挖出來就知道了。」安迪在瑞得心裡種了一顆希望的種子。
……
當瑞得真的找到石牆下火山琉璃石下埋藏的領土時,生活的希望被重新燃起。
當他決定追求新生活的那一刻,在監獄裡生活了40年的瑞得從沒有那麼的激動。
「自由在心裡,不在空間上的監獄外。希望,是一個人獲得自由的關鍵。」
「不要忘了,這個世界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達到,也接觸不到,那就是希望。」
這就是安迪的偉大——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這也是的影片偉大之處——帶給觀眾更多的希望,拯救更多的心靈。
3
影片中的另一個角色,監獄長山姆·諾頓,則讓我們更容易區別生活中惡人、強者與聖人。
安迪給人帶去希望,諾頓則給人帶上枷鎖。
當安迪有希望重審案件獲得自由時,諾頓為了留住安迪為他繼續洗黑錢,偽造了重要證人湯米越獄被殺的現場。這時候,你會發現,能力是個雙面刃。它能給你帶來方便,也能成為你的絆腳石。
可以說,監獄長諾頓是一個想盡一切辦法澆滅人們希望的那類人的代表,他們手中掌握著決定別人生死的權力。
安迪和諾頓的對比,讓觀眾更清晰的看清那些人是天使,還是惡魔。是給你帶來希望的安迪,還是限制你個人發展的諾頓。
影片不僅讓我們能看清別人,也能讓我們認識自己。
作為班級中的老師,你是一個給學生帶去希望的安迪,還是扼殺學生學習熱情的諾頓。
有時候,選擇只在我們的一念之間。
4
讀過弗朗西斯·卡庫嘎瓦的《沒有圍牆的教室》,你或許會引起一些共鳴。
她沒有聽從老教師「一個月不露笑容就能掌控孩子」的忠告,而是把內心的愛和包容通過笑容表達出來。在她眼裡,教師的職業是微笑,其次才是教書……
而我們的教室是有「圍牆」的,儘管我們討厭這樣的教育生態。
「但慢慢的,我們會服從它,遵循它,然後離不開它,以致最後我們成了圍牆的一部分,甚至我們自身就是圍牆,烏黑破舊,陳腐不堪,沾滿平庸無奇的惡。」
你會發現,我們已經習慣了抱怨體制,卻沒有自救的意識,更談不上聖者渡人了。
……
5
安迪說:「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麼忙於生存,要麼趕著去死。」
First you hate "em, then you get used to "em. Enough time passes, gets so you depend on them. That"s institutionalized.
心若是牢籠,處處為牢籠,自由不在外面,而在於內心。
TAG:王漢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