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遵義會議之後,紅軍四渡赤水真相

遵義會議之後,紅軍四渡赤水真相

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繼土城戰役之後又經歷了四渡赤水的軍事行動,其目的是改變過去硬碰硬的打法,採取避實就虛,尋找敵人薄弱環節,機動作戰,以求取得戰場主動。

領導層的變化

1932年,中央規定:作戰指揮權屬總司令、總政委,作戰計劃與決定權屬中革軍委,關於行動方針中央局代表有決定權。朱德擔任的職務都是擁有決定、指揮戰役實權的職務。早在1934年12月18日通道、黎平會議決定轉兵貴州時,軍隊指揮的實權已經從李德的手中轉移到朱德總司令和周恩來總政委手中。遵義會議決議規定:「仍由軍事指揮者朱德、周恩來負責軍事,周恩來是中央委託的對軍事下最後決心者,新任政治局常委的毛澤東協助總政委的工作。」

1935年1月下旬,中央紅軍首渡赤水。2月18日,完成了二渡赤水的行動。3月4日,朱德提議設立了前敵司令部,朱兼司令員,他提議毛為前敵政治委員,這時毛澤東才參與對軍事行動的直接領導。1935年3月11日,中央成立新的三人軍事領導小組,毛澤東成為主要的軍事領導人之一。3月16日,紅軍完成第三渡,旋即於3月21日東渡赤水河,是為第四渡,至此,整個四渡行動宣告結束。

成功的背後因素

從1934年12月18日黎平會議到1935年3月11日新的三人小組成立,近三個月的時間裡,朱德身為總司令、中革軍委主席,既負責作戰計劃又負責下達作戰命令和戰鬥部署,而且有權制定行動方針供周恩來審批,毛澤東僅協助周恩來。

一渡與二渡時,毛澤東尚未取得軍事行動領導權,是由朱德全權指揮的。二渡之後,成立了三人軍事小組,毛澤東才參與領導了三渡與四渡。所以,現在有人說朱德在四渡赤水過程中只是協助毛澤東指揮是不符合事實的。

由於朱德早年曾在雲貴川一帶作戰,對這一帶的地形與民情十分熟悉,對贏得四渡赤水行動的勝利也是至關重要的,敵人的電報中曾經分析道:「紅軍除朱、羅(炳輝)在滇軍做過事外,余多不熟悉地理民情」。此外,情報工作的成功也是此次作戰取勝的重要原因。土城戰役,由於不明敵情,對敵人的兵力判斷有誤,戰役結果很不理想。四渡赤水前,四方面軍將廖承志帶來的密電碼破譯法送交給中央紅軍軍委二局電報隊,可以及時截獲敵人的電報並且破譯,能夠準確掌握敵軍調動的情況,從而做到避實就虛,贏得戰場取勝的主動權,達致軍事行動獲得圓滿成功。

「四渡」為何有名

其實,當時中央紅軍各部隊由於不了解最高決策層的情況,對於只走路不打仗,而且多走路走彎路,致使部隊極其疲勞困苦意見很大,牢騷很多,甚至許多高級指揮員也頗有怨言。1935年5月12日的會理會議上,林彪就寫信提出對「走弓背」的指責,要求更換前敵司令部領導,其它一軍團和三軍團的部分領導,也有類似意見。所以,在中央紅軍剛剛勝利完成長徵到達陝北時的1936年所撰寫的回憶錄——《親歷長征》105篇文章里,找不到一篇頌揚四渡赤水的。只是到了1964年以後,蕭華把它編進「長征組歌」的歌詞里,先是寫為「聲東擊西出奇兵」,1975年才進一步改為「四渡赤水出奇兵」,此後,「四渡」才大大的有名,甚至被神化。

由以上事實可見,四渡赤水並不像現在有人所說的是什麼「神來之筆」,「得意之作」,好像很神秘,而只不過是遵義會議後採取機動靈活、避實就虛的新戰法的結果。說白了,就是躲著強敵走。它所體現的,是集體智慧,民主決策,是實事求是的精神。

朱德被呼「萬歲」

順便提一句,《親歷長征》裡面收集了12首紅軍部隊當時傳唱的歌曲——真正的「長征組歌」,其中沒有任何一首歌是歌頌哪個領導人的。可是,卻偏偏有一篇文章《大雨滂沱中》,現場記錄了1935年6月25日中央紅軍和中央領導人冒雨在兩河口召開歡迎第四方面軍領導人大會的場面。

大會首先由朱德致歡迎詞,然後張國燾致答詞,張國燾在講話結束時喊了三句口號:「紅軍萬歲!」「朱總司令萬歲!」「共產黨萬歲!」這個「朱總司令萬歲!」在這105篇回憶文章里,是唯一針對領導人個人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六家 的精彩文章:

TAG:老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