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縱英才,為國為民,精英即正義——《無問西東》
《無問西東》自上映以來,好評如潮。很多人說這部影片比《芳華》更芳華。其實在我看來,我們大多數人是從電影中讀出了那份噴涌而出的宏大的家國情懷。而讓我更想跟大家談談的卻是滋養出「清華精神」的大名鼎鼎的西南聯大了。
(1946年5月3日 西南聯大中文系全體師生在教室前合影)
不得不承認,它無愧無「中國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瑪峰」的稱號。因為短短八年,雖然以考試極嚴格著稱的西南聯大學生畢業率不算高,才走出3882名學生。但是出來的人才質量卻是一等一的:他們當中有諾貝爾獎獲得者2位,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4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8位,兩院院士171位,人文大師100多位……
正如梅貽琦校長所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而在我看來,大師不僅指西南聯大培養出了那麼多影響深遠功勛卓著的國寶大師們,還指學校坐擁無數大師。因為眾所周知,給清華北大南開大學莘莘學子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授們都是如雷貫耳的大師級別,與其說他們教授的從來不止是技能,不如說他們更像是靈魂塑造師。他們教會了學生如何在困境中不忘堅持,磨難中保持氣節,始終能有堅持自我,聽從內心的那份無畏從容。 經由這些大師們打造的學生們才有可能在今後的日子裡各自躬耕於自己的領域,抵禦住世俗的狂躁,專註於跟從內心。這樣的人才能百鍊成鋼,成為真正的國之棟樑,社會之光,希望之光。如高曉松所言,他們應該是「鎮國重器」,是民族的未來。
他們可能是時年28歲卻已是西南聯大外文系教授,書寫《圍城》早早揚名的錢鍾書;也許是36歲名滿文壇卻只有小學文憑,卻被破格評為副教授的湘西才子沈從文;他還可能是34歲時任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書寫《荷塘月色》和《背影》,後來不領救濟糧體現錚錚文人風骨的朱自清;他更可能是留學英國劍橋大學,28歲回國破格被清華聘為教授的華羅庚;他還可能是有「大師中的大師,教授中的教授」美稱的牛人陳寅恪……「他們從來不是西南聯大的僱員,他們就是西南聯大。」教授治校,坐而論道,校長以能給教授們搬凳子為榮,教法學法獨具一格,教授們互相聽課,言論自由……所以即使「屋漏偏逢連夜雨」的茅草屋棚的簡陋校舍依然吸引無數教授大咖們來投奔,來獻身,來講學……
而這部影片讓我們最為欣慰動容的一點也是:它讓我們看到了那個物質匱乏時代難得的精神繁盛,人心豐盈,也看到了長髯飄揚的印度大詩人泰戈爾口中的「送給這個世紀的禮物」。一個大學,一個民族,一個時代,最寶貴的財富,莫過於獨立自由的精神,以及這些精神滋養出來的偉大的人。」而在那個時代,我們有幸擁有,何其幸運!
影片中好多感人細節讓人難以用語言形容。比如暴雨突至,陋室之中,老師的語音難辨。老師選擇打住卻在講台前泰然落座,黑板上「靜坐聽雨」四個字靜卧黑板卻浪漫動容;七七事變後整個華北已經容不下一張安靜的課桌,頭頂上總是有日本轟炸機飛過,師生們從容撤離後卻頭戴草冠,身藏壕洞里高吟《楚辭》和聽老師講泰戈爾的《愛者之貽》。那刻,老師用沉著磁性的聲音給你描繪美好願景,你是不是覺得即使浮世喧囂無比,此刻就已經足夠美好?任憑炮火聲聲轟鳴,我自有靜心求學的從容淡定?
那美麗的詩句是這樣的:「世界對你,無意義無目的,又充滿隨心所欲的想像。但是,有誰知道,也許就在這悶熱倦人的正午,那個陌生人提著滿籃奇特的貨物,已經上路?他響亮地呼喚著路過你的門前時,你便會從依稀的夢中驚醒,將窗兒洞開,拋下面紗,走出房門,去迎接命運的安排。」
當然,《無問西東》帶給我的感動遠不止這些。不過它應該至少包括有一種愛情的名字它叫「你不要怕往下掉,我願跟你一起沉入谷底」的托底式愛情。任人世涼薄如斯,有你同行的日子我自無懼風雨,坦然面對。那銀杏一盒聊表相思,黃葉中還夾雜著擦臉美顏的面霜……道盡了多少天下痴男的無悔真心!所以,誓言原本是輕飄飄薄如紙的東西,但是換做讓陳鵬來說,那就代表一輩子。沉甸甸的,分量顯得特別重。
誰說黃曉明只會裝酷扮演霸道總裁還演技不在線?此部電影他就貢獻了最好的演技,那種憨憨傻傻的真誠真有打動我!還有誰說理科男木訥不懂愛情?一言不合就拉著梳著齊腰馬尾,穿著繽紛花裙子,笑起來燦爛明亮的女主開跑。他們一起跑過清華大禮堂、西操場,跑過整個清華校園的他們的青春太恣意熱烈了吧!而對陳鵬而言,拉心愛的姑娘開跑是太英明的一箭雙鵰之舉!既讓牽手名正言順,又生動詮釋了何謂抽象性名詞「核」。女孩子聽了這樣別樣的闡述方式後大多會對眼前這個男人頓生崇拜之心。話說有了崇拜,愛還會遠嗎?
雖然曉明哥很帥,同為唱而優則演的陳楚生也演技在線,可是我最喜歡的還是由歌星王力宏飾演的飛行員沈光耀。雖然是出身「三代五將」家庭的富貴子弟,卻沒有驕矜傲慢的紈絝習氣。他徒手抓青蛇取蛇膽給有眼疾父親治病,他跪地含淚答應母親不從軍要求,那種忠孝不能兩全取捨的艱難幾人能懂?戰亂時代要保存自身,卻因為民族大義不惜違背父母意願投筆從戎,只為保家衛國,還我凈土……因為國難當頭,國破家亡,餓殍遍野,怎麼忍心置身事外?怎麼忍心苟且偷生?所以答案自然是不容退卻。
如果不能安穩地活著,就讓生命擲地有聲吧!他把招他入美國「飛虎隊」的教練的話恪守到一言一行中,更融於骨血里。為此,他每周不惜冒著被敵機發現他行蹤的危險飛同樣的路線,只為給赤貧赤飢衣衫襤褸頭髮如亂草的孩子們空投一些他們急需保命的食物。那時被孩子們親切地稱為「晃晃」的叔叔應該活成了孩子們心目中的一道光吧!他最後選擇放棄跳傘求生,用飛機去撞擊日本旗艦的那種自殺式襲擊更是讓人震驚動容不已。有誰能像他一樣具有「奔赴一場劫難,卻像去赴一場盛宴」的只問敢勇,不問西東精神?
其實沈光耀這個人物是有原型的,他是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的沈崇誨,去世時才27歲!這不得不讓我聯想到美國飛虎隊的招生標語,據說它是這樣的:「升官發財請往它處,貪生怕死勿入斯門」。不得不說,沈崇誨是個出色的飛行員。死亡那刻,不知他的胸中有沒有湧起這樣悲壯的詩句:「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毋庸置疑,人難免一死,要選擇死得重如泰山還是輕若鴻毛,那就但問內心,不問西東了。因為「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自己心底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所以,在我看來,影片題目名為《不問西東》它不僅僅是「立德立言,不問西東」的高度濃縮,他更可能是「但問內心,不問西東」的完美詮釋。只是,少年無畏的真心,為家國天下揮灑生命的熱血……現在的我們,還看得到嗎?
其實任何事都是遵從內心選擇的問題,即使王敏佳被踐踏被批鬥,如果李想夠勇敢夠有擔當就應該站出來承認一起寫信的事實。而懦弱的連夢裡也許都渴望支邊的李想卻選擇無視,罔顧暗戀他的女子的無辜被摧殘,成了被崇拜的英雄如願去支邊;而王敏佳也可以選擇供出共犯李想陪她一起被批鬥,而她卻寧願被毒打而不吭一聲,她選擇對荒謬殘酷的現實和人生和她錯愛的人發笑,冷冷的痛徹心扉的微笑,那微笑里應該有無奈、嘲弄、藐視和大無畏吧……
還有愧疚一生的李想選擇把食物留給雪地里受傷的男女同事,卻選擇獨自去求助而最終犧牲了自己。他終於可以讓他不安的良心得以永遠的平靜了。不用懷疑,王敏佳絕對是扎在李想生命中最深最痛的那根利刺。而此刻,狠狠地不求回報地對別人好,即使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也是一種自我救贖。現實滄桑而骨感,我們也只能做到「斯人已逝,生者如斯」了!
影片看起來很亂,三個時代,四個人,四段略有交叉的故事。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我萌生感動,流淚不止。為人情人性醜陋良善迥異,更為家國天下的大情懷而內心澎湃!
除感動外,我自然也有我的思索。為什麼那個看起來強悍的師母不選擇放手丈夫,卻選擇死守像墳墓一樣冰冷的家,那是不是女性不獨立所以寧可選擇一損俱損的自殘方式過一凄涼一生?人生實苦,當斷不斷,該舍不舍,那麼離分崩離析也就不遠了:這就是我理解的斷舍離。師母的悲劇總讓我聯想到那個魯迅的遺孀,原配夫人朱安。她不短的一生同樣艱苦倍嘗,其苦痛糾結幾人能懂?影片中的她至死不明白這麼個道理:強擰的瓜不甜,曾經的有情也可以變成無愛。你遵從了自己的內心卻強要別人的一顆變了的異心,你要人前的舉案齊眉,琴瑟和鳴,他偏追求那勞什子精神交流,靈肉合一,自然害人害己徒釀一出人生悲劇。遷怒於他人,中傷詆毀甚至動用無知群眾力量摧毀一個人更是可怕,她的悔悟來的太遲,於是那口井就成了那苦痛人生的終結點!
而誰又規定「最優秀的人都要讀實科」?如果你只是暫時惑於交給因忙碌得到的麻木踏實和非真實中,你是不會成為真正快樂真正有成就的那個人的。而唯有「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做什麼,和誰在一起。真實是從心靈深處滿溢出來的不懊悔,不羞恥的平和喜悅」才能讓你為此奮鬥一生而無悔!於是物理不列文科滿分的吳嶺瀾在聽了梅校長此番話以及泰戈爾的演講後有醍醐灌頂之感,重選文科苦讀若干年終成文學大儒,育人亦育己,用自己的人品修養學識影響了沈光耀等一大批優秀的人。的確,在「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風雨飄搖境地下,學會靜聽內心真正的聲音並踏實付諸行動,這真的是太重要的一件事。
最後,獻上此片結尾部分言語作為我的終極祝福: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抵抗惡意;願你在迷茫時,堅信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也請允許我以此影評向大師們致敬,也獻給一直很珍貴的你們!
TAG:Dreamers電影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