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明朝萬曆年援朝抗日之戰

明朝萬曆年援朝抗日之戰

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1598年),又稱萬曆朝鮮之役、萬曆援朝戰爭。

1588年,日本太閣豐臣秀吉基本統一日本後,為了平息國內武士對分封不均的不滿並為削弱各個諸侯勢力。決定對外發兵,以獲取更多的土地。

1592年3月,豐臣秀吉共調動軍隊九個軍團共20萬人渡海至朝鮮作戰,以宇喜多秀家為總指揮官。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豐臣秀吉以朝鮮拒絕攻明為由,於4月正式開始了對朝鮮的戰爭。

朝鮮由於朋黨之爭,對侵略者無力組織抵抗。數量不多的政府軍接連失利。日本人擊潰了朝鮮的一支8000人的部隊的抗擊,奪取了全寧山口,在忠州城又擊潰了另一支朝鮮部隊,迅速逼近漢城。

面對日軍的大舉侵略,朝鮮各地的有力鄉士自組義軍,如慶尚道星州的郭再祐於1592年4月21日組織義兵,屢次令安國寺惠瓊敗戰使其無法順利進入全羅道,甚至在1592年10月10日的第一次晉州城之戰中擊退細川忠興和長谷川秀一的大軍,人稱「天降紅衣將軍」,還有鄭仁弘、孫仁甲、金沔等也令毛利輝元無法順利佔領慶尚道。

全羅道光州的金千鎰、全州高敬命也於1592年6月1日組織義兵,忠清道公州出身的趙憲、僧人靈圭則於1592年7月3日整頓兵力,聯合抵抗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日軍第六軍團,其中經歷清洲城之戰、梁丹山之戰、兩次錦山之戰。另外還有京畿道海州的李延馣對抗黑田長政,以上皆妨礙了日軍的前進。

但是朝鮮武備廢弛,僅僅一個月即「三都守失,八道瓦解」。日軍所到之處,焚燒劫掠,僅晉州一地,軍民被屠殺者6萬人。

明軍將領李如松

1592年5月8日朝鮮宣祖李昖倉皇出奔平壤,隨後日軍第一、第二、第三軍團追擊而至,突破臨津守備攻陷開城,李昖離開平壤,再繼續流亡至中朝邊境的義州,並遣使向宗主國明朝求援。

當時朝鮮全國八道已失,僅剩平安道以北,靠近遼東半島義州一帶尚未為日軍所陷,李昖認識到若沒有明朝的幫助,根本不可能光復朝鮮,因此便派幾批使臣去明朝求救。朝鮮的使臣們除了向萬曆帝遞交正式的國書外,分別去遊說明朝的閣臣、尚書、侍郎、御史、宦官,甚至表示願意內附於明朝,力圖促使明朝儘快出兵援朝。

然而對於明朝而言,朝鮮的告急難以讓人相信,不斷地詢問朝鮮戰事如何,此舉讓朝鮮國王與諸臣一時驚懼,擔心明朝懷疑朝鮮與日本同謀,想要假借向明朝求援引誘明軍進入朝鮮來殲滅之。

當時也有福建海商,以到朝鮮經商時聽聞的消息,回報朝廷說,朝鮮與日本同謀。李昖在得知此消息後,為了讓明朝釋疑,除了反覆派出使臣外,也將日本威脅朝鮮的書信轉呈給明朝,以表示朝鮮無二心。與此同時兵部尚書石星也秘密派遣曾經出訪過朝鮮,看過朝鮮國王者,來辨別朝鮮國王的真假,遼東也遣畫師前來,秘密畫下國王的相貌以資辨別。

最後明朝朝廷亦認為「倭寇之圖朝鮮,意實在中國,而我兵之救朝鮮實所以保中國」。因此,不久後便答應李昖渡過鴨綠江,居住在大明領土遼東半島的寬奠堡,正式受到明廷的保護,同時出兵援助朝鮮。

明朝集結遼東及三千戚家軍約4萬人由李如松統領,奔赴朝鮮作戰。

這支軍隊的主要構成如下:遼東鐵騎1萬;宣府、大同各選精騎8千;薊鎮、保定各選精銳步兵5千;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總兵劉鋌率川軍5千,做為後續部隊向朝鮮進發。

在1592年12月25日,總兵官李如松從寧夏勝利歸國後,尚不及休息即率軍43000餘人越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元月5日進抵平壤城下,元月8日與小西行長的第一軍團18000人戰於平壤,平壤城易守難攻。

東有大同、長慶二門,南有蘆門、含毯二門,西有普通、七星二門,北有密台門,有牡丹峰高聳,地形險要。

李如松的部署如下:薊鎮游擊吳惟忠率領步兵當先,遼東副總兵查大受率領騎兵居後,攻擊北部要塞牡丹峰;

中軍楊元、右軍張世爵領兵進攻城西七星門;

左軍李如柏、參將李芳春領兵進攻城西普通門;

祖承訓率領明軍喬裝為朝鮮軍麻痹日軍,力攻城南蘆門;

主帥李如松督陣。

明軍主力將進攻平壤的南、西、北三個方向,東面給日軍留出退軍路線。祖承訓率領的明軍率先突破城南的蘆門,接著含談門、普通門、七星門、牡丹峰也相繼被明軍攻佔,日軍黑田長政曾派黑田二十四將之一的久野重勝前往偵查,被明軍擊斃。

日軍在平壤之戰大敗後後撤,而明軍因兵力也無法進行大規模作戰,在碧蹄館之戰後雙方開始議和。在1595年,戰爭第一階段基本結束。

萬曆皇帝

在戰爭平息了一年多後,1596年4月,朝鮮的使者李宗城因為犯了貪淫罪,被日本守臣所逐,奔還漢城,朝鮮方面隨即下詔逮捕其入獄,但已惹來豐臣秀吉的不滿。

5月,明朝再次提議賜封豐臣秀吉,命都督僉事楊方亨、游擊沈惟敬一同前往。

9月,明朝賜封的使者楊方亨抵達日本,但豐臣秀吉因朝鮮王子不偕同前來以答謝而發怒。結果豐臣秀吉不肯受封,並決心再次發兵侵略朝鮮。

在1597年1月,日軍拒不退出釜山,朝鮮得知日軍再次入侵,於是遣使再至明朝求援。

這次再侵朝鮮,豐臣秀吉吸收了上次海戰失利使得不能大量運兵和運輸補給的教訓,使用反間計誣陷李舜臣陰謀篡權,使得李昖將李舜臣下獄,其後將其貶為士兵,只能白衣從軍。

萬曆二十五年正月,豐臣秀吉發動了第二次對朝戰爭。

1597年正月,日軍14萬大軍再侵朝鮮。朝鮮二次求援,

抗倭將領麻貴

在一開始,明軍在朝鮮的形勢相當困難。據守的城市接連失陷,進攻也遭到挫敗。但在萬曆皇帝堅定不移的支持之下,明朝初次調集4萬兵力赴朝救援,後續不斷增兵,最高至7萬。

6月,麻貴為了拖住日軍北上的攻勢,為明軍動員爭取時間,決定伏擊日軍,命副總兵解生等率軍2600人奔赴稷山北部,鞏固漢城的前沿陣地。

7月,於稷山附近與日本戰國名將黑田長政和率領的日軍第三軍團一部發生遭遇戰,日軍先頭部隊被擊潰,明軍的後續部隊楊登山率軍趕到,擊敗黑田長政。後因毛利秀元大軍趕到而從容撤退,黑田長政佔領稷,但未能北上漢城。

此戰為明軍以少勝多的戰例。稷山之戰結束後於10月麻貴以李如梅率數千攻向星州谷城,小早川秀包、筑紫廣門起先死守,之後迎接小早川秀秋派出的援軍山口正弘、南部無右衛門後轉守為攻,如梅遂退去。同10月攻打青山的日軍毛利秀元等則被參將彭友德率領的中朝聯軍重兵包圍,死傷慘重,幸蔚山城將淺野幸長、宍戶元續、太田一吉的接應援護才撤退。

12月,援朝明軍與日軍大戰於蔚山。

日軍遭受慘敗後,明軍乘勝追擊,接連獲勝。於二十三日又攻打蔚山,是為第一次蔚山城之戰。

明軍以茅國器率領的南兵作為先鋒,展開凌厲的攻勢,並迅速突破了蔚山倭城,把日軍將領加藤清正率領的軍隊圍困在島山城。

然而楊鎬徇私,將馬上突入島山城的南軍部隊換成遼東軍去攻城,結果失敗,喪失最佳戰機。

此時日本大批援軍到來,天又下大雨,明軍火器無法使用,解了加藤清正部隊之危難,這時候明軍的經略楊鎬又指揮失誤,倉促撤軍,明軍遭受了極慘重的損失。

戰事再起之初,朝鮮水師在漆川梁一戰幾乎全軍覆滅。無奈之下,朝鮮再次起用李舜臣。李舜臣到任時,原來苦心經營的水師,只剩下數艘艦隻。但他因為身系救國重任,惟有在這個逆境里盡其全力,在全羅道右水營著手重建海軍。

1597年8月28日,李舜臣指揮著這支剛重建的水師,再度與日本水師決戰,而決戰地就是在鳴梁海峽。

公元1597年10月26日, 日軍統帥藤堂高虎率領330餘艘戰船出發,欲趁漲潮時攻進鳴梁海峽,全殲朝鮮水師。

李舜臣首先將海峽內的民用船隻僑裝成戰艦,以擾亂日軍,使其以為朝鮮水師已恢復過來。他自己則親率12艘戰船引敵深入鳴梁海峽。

在成功引誘日軍進攻後,李舜臣隨即發起集中的攻擊,對準日軍指揮艦攻去,結果殲滅了日 軍指揮艦和其他戰船2艘,並擊斃日軍主帥來島通總。

同時間,潮水開始退卻,朝鮮艦船趁勢進攻,日艦因失去主帥,軍心散渙,只得順潮向東撤退,但卻遇上李舜臣事先埋下的鐵索和木樁,無法退卻。

結果朝鮮水師全力拚殺,殲滅日艦30餘艘,並擊斃日軍400餘人,擊殺三島水軍的大將得居通年、來島通總兄弟再度重創了日本水師。

日軍在豐臣秀吉死後難以為繼,遂全部從朝鮮半島撤退。

豐臣秀吉

7年的戰爭明朝方面雖勝,但卻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削弱了遼鎮的軍事實力。

此戰後遼鎮的戰鬥力開始下降精銳損失殆盡。短時間無法恢復據戶科都給事中李應策統計,遼東原有兵額95000,至萬曆二十八年(1600)只有40000,也就是說減少了60%;

壬辰戰爭後,遼東兵力之不足、防禦之單薄可見一斑。這恰恰成為一些有野心的少數民族首領提供了擴展勢力的良機,蟄伏已久的插漢部蒙古開始猖獗騷擾和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便是明證。

已陷入全面政治經濟危機之中的明王朝,在戰後不到50年便滅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寒竹 的精彩文章:

洪武皇帝朱元璋為什麼要挖開國功臣劉伯溫的墓,又為何重新厚葬他

TAG:清風寒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