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為什麼沒有環東京貧困帶?

為什麼沒有環東京貧困帶?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395-日本東京




作者:盧森堡、貓斯圖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白鷗







上世紀50年代,法國地理學家簡·戈特曼提出了

都市圈

的概念。在中國沿海的幾大超級都市圈出現之前,西方世界承認的

五大都市圈

包括位於美國東北部的

紐約都市圈

、美國五大湖沿岸

的五大湖都市圈

、英格蘭南部的

倫敦都市圈

、歐洲西部的

巴黎都市圈

以及位於日本東海岸的

東京都市圈。




曾經的世界五大都市圈




新時代,東亞都市的激烈競爭




作為

亞洲唯一入選的都市圈

,日本東京都市圈在近代飛速發展,最終成為了日本近代飛速發展以及戰後日本重建的一個縮影。



今天的文章就一起來看看東京都市圈對中國的超大型城市發展有什麼借鑒價值。






 




東京都市圈的地理基礎




有關東京都市圈的界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狹義的東京都市圈是指

東京都及周邊的埼玉縣、千葉縣、神奈川縣

,也就是所謂的「一都三縣」。其面積1.34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3.5%),人口規模卻為4000多萬(佔全國約1/3),經濟總量接近全日

一半

,城市化率

超過90%。




狹義東京都市圈




廣義的東京都市圈又稱

「首都圈」

,是在「一都三縣」的基礎上加入

茨城、栃木、群馬及山梨等四縣

,也就是日劇里常出現的

「一都七縣」

。總面積達3.69萬平方公里(佔全國9.8%),

經濟實力已經可以堪比整個俄羅斯。




仍然只是很小的一塊




但是經濟實力堪比巨大的俄羅斯...




東京都市圈位於日本最大的平原——

關東平原。

在山巒起伏、河流短小的日本,這個巨大而富饒的平原是不可多得的

天賜之地

,一直以來都是日本人口密集、經濟繁榮的地區。




城市圈內的

東京港和橫濱港

,依託東京灣的優良條件,更是讓這一地區在海洋時代獲得了絕佳的地利。




關東平原與東京灣




整個東京灣沿岸布滿巨大的工業人工島




但生產力和經濟水平的高低,除了取決於土地質量以外,很大程度上還受到

農業技術和交通走向

的影響。在這一點上,關東平原在古代吃了大虧。




相對於巨無霸一般的中國,古代日本是一個國小民弱的小國,

遍布全國的山地和切斷四大島聯繫的海洋又阻隔了日本各地的交流,

技術進步進度遲緩。因此日本的農業技術革命和行政系統升級,主要靠中國的輸出。




體量差距過大




中國文明向日本輸出的前線,自然是最西南的

九州島

,尤其是和朝鮮半島一水之隔的北九州。北九州平原雖然不大,但憑藉和中朝之間的親密關係,一度也是日本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現代的北九州


自然也是日本前出限制中韓的基地




隨之接受到中國影響的,則是以大阪京都為核心的

近畿平原

。這個平原比北九州平原大很多,能把技術紅利進一步放大,

由此成為了日本最早富起來的地區。

強大的經濟實力讓發源於此的天皇家族統治了日本,也吸引了後來的豐臣秀吉建設大阪城。




多麼勵志的太閣立志傳




夾在本州島中間的

濃尾平原

在吸收農業技術方面比西面的鄰居稍晚一些,

但卻能憑藉地利坐地崛起。

這裡從古代開始就是連接日本東西南北的路上

十字路口,

有著深厚的商業傳統。在國內貿易為主的年代,

濃尾平原

在日本的經濟地位極高




你們熟悉的地名,都在圈圈裡了




做生意的人多了,地區的開放程度、發達程度也就自然提高,這是今天的

名古屋

能有所成就的歷史底蘊。




思維開放的織田信長


就來自這個商業氣息濃厚的地區




而最東面的

關東平原,

則由於山地的阻隔總是最後一個受到中國先進技術的影響,成了一個傻大個,綜合實力始終不能力壓群雄。




直到美國人的黑船開進日本

,結束了日本的「閉關鎖國」,新的文明、技術和產品從東方的海上來,東京面向太平洋的優越地理條件終於有了用武之地。




以關東平原為老巢的德川家康


最終統一天下


為江戶地區後來的崛起奠定基礎




黑船來航





從十七世紀開始,

江戶(東京)就已經成為日本的政治、經濟中心。

十八世紀20年代時

,東京人口已經達到100萬,並且超越了京都而成為

日本第一大城市

,也成為了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東京城市圈的高速發展




比之早就起步的歐美都市圈,東京都市圈的發展比較晚,啟動於

明治維新




明治時代開始,隨著「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入日本,

東京周圍開始鋪設鐵路

。蒸汽機牽引鐵路,完全改變了之前傳統的貨物及旅客的內陸交通運輸方式,

東京的產業開始向郊區分散。




交通使得周邊的衛星城也得到了有效的發展,這些小城市

為以後東京都市圈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浮世繪里小火車的透視


怎麼看都覺得很魔性




和俄國、中國之間的幾次

戰爭

,更加刺激了東京周邊

重工業的發展

,讓東京城市圈內的大量城市快速工業化。這些

工業基礎設施和研究力量

,成為了東京城市圈後來發展的強勁動力。




明治22年的鐵道線



源源不斷地為軍工廠輸送原料




戰後,整個日本經濟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進入了高速增長階段。伴隨著製造業大規模集聚和城市人口再次快速增長,

東京

因其

特殊的地理區位、政治及經濟中心地位

自然成為

首都圈的超級核心城市。




但由於交通還是不夠便捷,為了爭奪最好的資源,各種人才和資本紛紛擁擠在東京市區。這座超級都市很快就面臨交通堵塞、基礎設施不足、居住環境惡化等一系列

「大城市病」




戰後東京已經顯示出了生機的恢復




此時,「首都圈」發展政策一方面是延續戰前

控制城市規模無序擴張

的理念,另一方面是將重點放在為促進產業設施分散,而積極開發周邊地區和加快建設大型基礎設施上。




為了控制東京向周邊地區無序擴張,日本政府重新推行戰前

「綠化帶+衛星城市(中小工業城市)」

的方式來

引導城市空間重構和產業功能布局。

但以綠化帶限制城市蔓延的做法並未奏效——因為地價快速攀升使私人土地所有者不願放棄土地上漲帶來的收益,城市公共空間和公眾設施的建造始終難以啟動,大城市病癒演愈烈。




是不是設法降低一點人口


就能治療城市病?




就在這時,1964年

東京奧運會

到來,給了日本政府大刀闊斧改進的機會。為了舉辦奧運會,

關東地區開始大面積搞基礎建設

,新幹線、地鐵、城鐵等交通工具大大增強了東京和周邊城市的聯繫緊密度,

扎堆在東京的人口和產業得以外遷。




當1978總設計師體驗新幹線之時


會是怎樣的感受




到這時候起,東京單點急速發展的歷史才終於終結,東京都市圈正式出現。







東京都市圈對中國的啟發




從這一段歷史上看,日本城市化的特點是

政府進行規劃引導

,這與歐洲、美國形成鮮明的對比。




東京市政府為了緩解都市中心人口過密問題,

在主城區建設若干個副中心

,分散各種設施與功能;

在近郊及周邊地區建設衛星城市

,強化各城市之間的分工與聯繫,從而分擔了中心城市功能,緩解中心城市壓力。




比如

橫濱市

主要發展

住宅區

,成為東京的卧室;

厚木市

以科研和

信息產業

為主,成為東京的科研所;

橫須賀市

主要承擔

醫療

和國內

物流

等職能,是東京的醫院和郵局;

成田市

國際交流和國際物流業

為主,是東京的空港等等。




成田機場主要負責東京的國際航班


而羽田則負責國內航班




橫濱的「太空大鐘21」背後


還有無數高端低端住宅等待光臨




分工明確的周邊各個城市,與「首都圈」的中心東京構成一個

有機整體

,有助於提高圈內運行效率,減少重複建造的浪費,進而提高整體競爭力。




中國首都

北京

現今正在面臨的

「大城市病」

似乎就是在

上世紀七十年代東京所面臨的問題:

華北地區北京一家獨大,吸收了大量的資源,壓得河北天津發展緩慢;北京空氣污染嚴重,汽車擁堵寸步難行;在北京打拚的外地人被高房價壓死在了北京,收入中的很大比例都花在了買房和租房上;北京土著和外地移民的矛盾激化,以至於出現了不理智的管理措施……




北京歡迎你?




抑或是北京拆掉你?




凡此種種

,就像達摩利克斯之劍一樣,懸掛在每個北京人的頭頂。




不僅

是北京,伴隨著中國高速的城市化,

上海、廣州、南京、武漢

等發達城市都在出現類似的問題,解決方法卻往往簡單粗暴,治標不治本。




東京都市圈上個世紀末轉型成功的經驗對於當今中國的巨型都市發展頗有借鑒意義。

在交通越來越便捷的今天,保留巨型城市的核心功能,用交通串聯其與周邊城市的特色資源,顯然是解決城市無序擴張的最好辦法。




一組東京夜晚



有什麼奇怪的人物亂入了




中國的巨型城市也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以北京為中心的

「京津冀特大型都市圈」

,以上海為中心的

「長三角特大型都市圈」

,以廣州和深圳為中心的

「珠三角特大型都市圈」

,都在規划上借鑒了東京都市圈的思路。




仍以北京為

例,「京津冀一體化」實際正是東京向衛星城市分流城市功能的中國版

雄安新區

作為一體化的實際成果,接收北京的部分政治和科教資源,就可以認為是對完善都市圈功能的一次試點。




環首都「富裕」帶




可是由於一些特殊的原因,中國城市的去中心化總是

陷入走一步退兩步的循環

,和東京比還有很大的差距。




杭州、蘇州、廈門等城市在去中心化過程中就做得比較好。

但畢竟這些城市的體量仍然無法和北上廣相比,扮演的角色也相對次要,它們的成功經驗要用在北上廣身上,並不是容易事。






在幾大國家中心城市圈之外,中國此後還必將形成

以各省會城市為中心的次級大型都市圈

,和

以各地級市為中心的中小都市圈。

這些城市化的成果,要想持續發展,就必須選擇明智的發展路徑,東京的示範便是最好的例子。




在愈發激烈的城市競爭中


京津能進化為環渤海么?






END






擴展閱讀




我局更多觀察文章,戳下面



國家:巴西  |  泰國  |  印度  |  日本  |  越南


省區:安徽  |  廣西  |  河北  |  河南  |  山東


城市:廣州  |  蘇州  |  杭州  |  黃石  |  玉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