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第一夫人》上映3天票房百萬,人物傳記「沖奧片」再度遇冷

《第一夫人》上映3天票房百萬,人物傳記「沖奧片」再度遇冷

作者/丁尼生

時逢2018北美頒獎季,2017年的「沖奧片」《第一夫人》卻在此時被搬上了中國銀幕。

這部在最佳女主角獎項上惜敗給《愛樂之城》的電影,講述了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遇刺身亡後,發生在前第一夫人傑奎琳·肯尼迪身上的故事。

對於普通觀影觀眾來說,約翰·肯尼迪的亮點,在於和夢露糾纏不清的桃色往事,發動了越戰的功過是非。或許有人還能記得肯尼迪夫人在他死後嫁給了希臘船王,但《第一夫人》的時間跨度僅有4天,它顯然不能把眾多風流韻事搬到銀幕之上。

那麼在這個前有熱血勵志《神秘巨星》,後有溫情催淚《奇蹟男孩》上映的周末,觀眾還有必要在銀幕上一觀美國前任第一夫人的風采嗎?

或許,《電影手冊》對娜塔莉·波特曼的評價「瘋狂的瘋狂」,並將它列為2017年度十佳的高度讚賞,會讓你有興趣花上兩個小時,關注這位「前第一夫人」的生活。

智利導演鏡頭下的美國第一夫人

對於導演帕布羅·拉雷恩來說,傑奎琳·肯尼迪是個陌生人。

帕布羅·拉雷恩一直在拍攝自己最熟悉的國家——智利。他出生在智利的首都聖地亞哥,最出名的作品是與智利政局緊密相關的「皮諾切特三部曲」——《殺手狂熱夜》、《後事》和《智利說不》。最後一部《智利說不》是智利電影史上,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電影。再後來,無論是《神父俱樂部》,還是《追捕聶羅達》,他的故事,始終發生在智利這片土地上。

2013年,帕布羅·拉雷恩加入了第70屆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但在大眾眼中,他仍然是「智利名導」,而不是一個王家衛版的國際知名導演。

時任威尼斯評審團主席的達倫·阿羅諾夫斯基,向他提及了一個關於美國前任第一夫人的劇本。但最後,主席透露了他的最終目的:他希望帕布羅·拉雷恩,一個智利導演,來拍攝這部電影。

帕布羅·拉雷恩的第一個反應是:「你瘋了嗎?」

達倫·阿羅諾夫斯基倒不認為這是個瘋狂的決定:「帕布羅·拉雷恩是一個非常多元化又具備準確性的導演,他聰明,能在電影中思考,能接近演員和角色,而且具有勇氣。」

準確性是什麼?長久以來對智利政局的觀察,培養出帕布羅·拉雷恩對歷史的獨特看法。在他心中,拍攝一部歷史電影,如何還原史實並進行適度的藝術加工,「責任」變得異常重要。

「這對藝術家來說是一個非常微妙的辭彙。」帕布羅·拉雷恩意識到,有些時候,人們希望你負責任,將史實完全還原。但又有些時候,其他人希望導演製作出一場觀眾覺得合理的電影。

歷史和合理,並不是隨時隨地都相行不悖。荒謬的真相,時常在他熱愛的那片土地上演。

但傑奎琳·肯尼迪的歷史對他來說,是個有吸引力的故事。

「傑奎琳·肯尼迪對我來說,可能是20世紀已知的女性中最不為人知的一位。」帕布羅·拉雷恩說:「她有很多傳記,但是還是沒有人真正了解她。」對他來說,傑奎琳·肯尼迪是個既神秘又具備吸引力的女人。

帕布羅·拉雷恩開始翻閱大量關於傑奎琳·肯尼迪的資料。在翻閱過程中,他看到傑奎琳·肯尼迪修復白宮的歷程。「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在看什麼。」

「在當時,肯尼迪修復白宮的行動,讓許多美國人都對她非常不滿。有人認為她的修復是浪費了納稅人的錢,有的人說她只是希望白宮的風格符合她的口味——這倒是真的。但事實上,她聘請了一個團隊,把曾流落各地的白宮傢具一一帶回,她想保護那棟建築,後來肯尼迪建議她去上電視節目,向人們展示,她究竟做了什麼。」

這段真實的史料激發了帕布羅·拉雷恩的想像力,他對這個女人表達自己的方式感到驚訝又感動。「我發現她寫了劇本,她所說的一切都是她自己的話。我從阿瑟·施萊辛格的採訪中看到了這些筆記,並感受到了她的政治態度。」

在最後,他將傑奎琳·肯尼迪修復白宮的故事放進了電影中,但他並未在片中為這位歷史人物多加辯護。「我的鏡頭裡確實有愛意和同情。」他坦誠道:「我會對我所表達的內容負責,但我儘可能地隱藏了信息。我不想給觀眾提供所有的答案,而是希望觀眾能自己去發現它。」

沒有人比娜塔莉·波特曼更合適

除了傑奎琳·肯尼迪,還有另外一位女人讓帕布羅·拉雷恩同意執導《第一夫人》——娜塔莉·波特曼。

他一開始就提出了條件——女主角必須是娜塔莉·波特曼。帕布羅·拉雷恩認為娜塔莉·波特曼具備飾演傑奎琳·肯尼迪的所有品質:「優雅、美麗、複雜,她都有。」 但在帕布羅·拉雷恩看來,娜塔莉·波特曼身上還有一些更特別的品質:「你看著她表演,就會意識到在鏡頭關注她的時候,好像有什麼其他的事情正在鏡頭外發生。但你又不知道它是什麼。」

而娜塔莉·波特曼,這位曾經摘下過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影后大咖,也從來沒對於導演的人選表示過什麼異議。在她看來,帕布羅·拉雷恩與眾不同。她甚至認為導演的智利國籍,其實對於電影是一種幫助。

「因為他不會被美國人對肯尼迪的看法所負累,他能把他們都當做真正的人來看待,允許他們有瑕疵,所以你才會覺得這些人物很真實,能產生共鳴,因為他們就是真實的人,不是偶像,不是皇室,跟我們沒那麼遠的距離。」

從這位常年聚焦本國政局的導演身上,娜塔莉·波特曼感受到極大的勇氣。「他既是一個非常大膽的人,又是一個非常有詩意的人。這甚至讓你想抓住他的手,跳到最深的水裡去,而不用擔心溺水而死。」

事實上,娜塔莉·波特曼的信任沒有給錯人。帕布羅·拉雷恩通過畫面和鏡頭完美無缺地呈現出了她精彩的表演。

《第一夫人》的攝影師斯戴芬·方譚,使用大特寫鏡頭,將波特曼每一寸細微的面部表情都捕捉到位,並且毫無保留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16毫米的制式,讓歷史資料的畫面與現實完美對接,也讓特寫鏡頭表達出令人窒息的觀感。

高飽和度柯達底片的回放畫面,與更為壓迫性的採訪畫面交織在一起,讓每個觀眾都能體會到舊日白宮的安心感。對比之下,傑奎琳·肯尼迪正在遭遇的痛苦,就更為真實和可信。

同時在配樂上,麥卡·利維再次重現了她在《皮囊之下》的絕妙功力,《第一夫人》的配樂充溢著神秘和失衡的觀感,對傑奎琳面臨重壓之下的迷茫、困惑、痛苦,和面對大眾時強作鎮定的「雙面人」心理狀態,形成了極為微妙的烘托。

口碑票房雙遇冷的「沖奧片」

雖然有智利名導、奧斯卡影后以及極富噱頭的「第一夫人」做賣點,但這部電影無論是在一年前的頒獎季,還是在如今的中國市場上,都顯得有些尷尬。

《第一夫人》在去年的頒獎季中,金獅金像金球獎斬獲提名無數,娜塔莉·波特曼甚至一度有希望藉助本片斬獲自己的第二個奧斯卡影后。但頒獎過後,《第一夫人》只拿到了金獅獎的最佳編劇聊以安慰。

不僅在頒獎季中錯失獎項,甚至在觀眾心中也評價不高。在資深影迷眼中看來,《第一夫人》免不了被詬病為一部平平無奇的人物傳記「沖奧片」——知名歷史人物作主角,全程大秀演技的表演,無可挑剔的導演技法,百分之百對真實歷史的還原。電影的戲劇張力和創作空間都壓縮到了窄小的空間之內,導演只能通過大歷史上的小切口來展現自己的思考。而在普通觀眾看起來,缺乏政治和曖昧的人物傳記片,自然吸引力大大減弱。

在中國電影市場上,對人物傳記片的冷眼已是常態。人物傳記類的電影5000萬票房已經是天花板。2017年,以中國觀眾熟悉的英國首相丘吉爾為主角的《至暗時刻》,也僅僅拿下了3700萬的票房而已,而這已經是幾年來表現最好的個人傳記片。相比之下,《第一夫人》的票房上映2天,尚未突破100萬,可謂前景慘淡。

2018年頒獎季即將來襲,想必今年仍有大批量的人物傳記電影衝擊奧斯卡。但這類「沖奧片」對於國內觀眾的吸引力究竟有多少,中國電影市場已經給出了自己的回應。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導演幫 的精彩文章:

頂著寒風我們和金馬提名製片人聊了聊

TAG:導演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