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春節了,沒去過五台山的肯定沒見過這些
五台山是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由東西南北中五峰組成,環基250公里。寺院分為青廟和黃廟兩種,青廟住和尚,黃廟(藏傳佛教寺院)住喇嘛。五台山過去有360座寺廟,到1956年時還有124處,其中青廟99處,黃廟25處,菩薩頂寺是傳說中的文殊菩薩居住處,為五台山黃廟之首。五台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台懷鎮是寺廟最集中的地方,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殊像寺和羅候寺並稱為五台山五大禪林。
菩薩頂是五台山中規模最大的黃教寺院。位於五台山台懷鎮顯通寺北側靈鷲峰上,佔地45畝,殿堂樓房430多間
據傳為文殊菩薩道場,即文殊居住處,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為五台山五大禪處一
全寺佔地四十五畝,順山就勢而築殿宇,布局嚴謹。寺前有石階一百零八級。
菩薩頂盤踞山頭,地勢較高,加上這裡殿宇雲集,布局嚴整,因此顯得雄偉壯觀。山門前的108級石階,暗指山西舊屬的108個縣。
顯通寺始建於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年-公元75年)
塔院寺,原為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建舍利塔時,獨立為寺。寺內主要建築以舍利塔為中心,排列著大雄寶殿、藏經閣等建築。藏經閣內木製轉輪藏共33層,各層放滿經書,現存經書兩萬多冊,是名副其實的藏經殿。
五爺廟前香火
大塔院寺,五爺廟夜景
春回佛國
殊像寺,在山西五台山懷鎮西南1公里處,殊像寺也是五台山五大禪林之一,因寺內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名。
寺內最著名的建築是文殊閣(大殿),現存殿宇為明弘治二年(1489)由鐵林果禪師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重檐九脊歇山頂,是五台山台懷中心區最大的殿宇。殿內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騎獅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文殊殿內的殿壁上還塑造了五百羅漢渡江的故事。這一長48米,高6.8米,面積為326.4
平方米的彩色懸塑,反映了羅漢在峻岭間的千姿百態,有降龍伏虎、撼山探海、聆聽講經、端坐習定、腳踩水獸、坐船渡海、飛行空中等各種形像。描繪出了羅漢們的苦行,表現了他們的法力神通。這一巨型彩色懸塑,規模宏大,內容豐富,人物眾多,場景多變,給人一種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的博大深遠之感,是一幅有動有靜,色彩絢麗,刻劃逼真的彩色懸塑畫。
殊像寺為典型漢式寺廟,東西l15米,南北約200米,佔地面積2.7公頃。採用庭園布局手法,大規模疊砌假山,散植松樹,創造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殊像寺是皇帝和太后經常臨幸之所,建築布局高低錯落,內部擺設考究,環境幽雅,園林氣息濃厚,猶其疊石更為馳名。今存會乘殿、山門、鐘鼓樓,余皆毀。
仰望黛螺頂
黛螺頂,是五台山東台頂延伸下來的一個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於高處與該山峰同名的黛螺頂古剎,相當於一幢130多層高的摩天大廈,也是夠高危的了,要想登頂,絕非舉足之勞。
黛螺頂傳燈法會
妙德庵
清涼橋
竹林寺
鎮海寺
寺院建築在兩山合抱的一個石山嘴上,宛若一顆二龍嬉戲的寶珠。山豁口有蒼老挺拔的大松樹,走在松樹林間的蹊徑,再聽颯颯的松風,給人一促靜寞幽深的感覺。入寺四望,南側的山峰,長滿密密麻麻的杉樹和楊樹,北側的山巔上,千年古松出於(山免)岩石之中。這裡是五台山的一處風景區,濃蔭蒼翠的古松掩映山寺,在五台寺廟區還是少見的。
鎮海寺
龍泉寺
龍泉寺原為楊家將家廟,寺旁有泉曰龍泉,寺由此而得名。這座寺廟山門前的石牌樓雕刻精美,很有名氣雕細刻,人獸,花卉,流雲,山水等分布殿內,玲瓏剔透,它共有三門六柱,呈「一」字形,整體雄偉壯觀,巧奪天工,據說是由工匠耗時六年才建成。牌坊上刻有89條蛟龍,鱗爪俱現,神態逼真;人物表情栩栩如生。遊人觀後,無不交口稱讚,印象深刻。寺內三座院落橫向排列,相互串通,又各有山門,自成風格。
壽寧寺
五台山尼眾佛學院
碧山寺
南山寺
南山寺引人入勝之處是它的氣魄、石雕和泥塑。我們沿登山古道盤桓而上,未入山門已被古剎的氣勢所折服。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這一影壁是最大的,寬17.3米,高約8米,石砌底座,細磨青磚築壁身,中嵌漢白玉石雕,多有題詞和對聯,頂部壁檐有磚雕。轉過影壁便是氣魄雄偉的108級石階和白牌樓。108級台階在五台山不只一處,但比較而言,菩薩頂的台階是以陡峭著稱,而南山寺的台階則以宏偉寬大聞名
五台山的五座主峰,以五方來命名。分別稱為東台、北台、西台、南台、中台,其中東台、北台、西台、中台為一列山脈,南台獨立為峰。山石多為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組成,強度較大,不易剝蝕。形成了山頂平緩,可降飛機;溝谷縱深,狀如 U形的特殊風貌。五座台頂,又各具景觀。東有離岳火珠,北有玉澗瓊脂,西有麗農瑤室,南有洞光珠樹,中峰則有自明之金,環光之壁。一代詩宗元好問驚嘆:「此景祗應天上有,豈知身在妙高峰」。
東台又稱望海峰,海拔2795米,頂端若鰲脊。東檯面積在五個台頂中最小,僅七萬平方米。台上曾建有望海樓,據傳登樓能遠眺東海日出,故名。今樓已毀,但登此台晨觀日出,眺望群山秀色,欣賞雲海變幻,依然壯麗非凡。幸運時,還可看到難得一見的佛光。
朝台
望海寺
朝台
同行
仰望東台
鴻門岩
東台日出
東台日出是五台山的一大自然景觀,歷來吸引著無數的僧俗登山朝日。每當旭日初升,霞光萬道,靜謐的望海寺完全浸沈在一片雲山霧海之中,配上渾厚的晨鐘聲,愈發顯得莊嚴肅穆。
東台雲海
東台日出
南台位於台懷鎮南12公里處,海拔2485米,面積2平方公 里。遠望山形,如一匹卧于山巔的馬。夏秋之季,登臨台頂觀望,目光所及,一派花草世界,有野迎春、映山紅、金蓮、日 菊、佛缽等花草200餘種。各種花丼高者二尺有餘,低的不足二 寸。花卉大者如手掌,小的似指甲,加之翩躚的彩蝶,飛馳的流 雲,常使遊人樂而忘返,故又叫錦繡峰。五台山的植物中,有許 多是珍貴的藥材。既有欣賞價值,又有藥用價值的植物,尤以南 台頂為多。南台頂有一種植
物叫零苓香,花色潔白,典雅素潔。 其味有爽心提神、驅除蚊蠅之功效。南台頂有創建於宋代的普濟 寺,內供石雕智慧文殊菩薩,後有一高約10米的普賢舍利塔, 似元代遺物。南台南有一處山崖叫寫字崖,佛教徒稱聖僧崖,民 間稱滴水崖。人站崖前,但見普通崖面一片,可是只要用水沖洗 山崖,就會顯出「字」來。
南台普濟寺
西台掛月峰
西台,為五台山的五座台頂之一,以「月墜峰巔,儼若懸鏡」,亦名掛月峰,海拔兩千七百七十三米。在法雷寺東北還矗立著一座白色石砌舍利塔。舍利塔塔底為束腰須彌座,上另置一束蓮花寶座,承托著瓮形覆缽,缽上為方形石質剎座,上又為由十三相輪剎身和寶蓋,小型喇嘛塔組成的剎頂。此塔塔座高大,約為塔體通高之半,塔身細瘦,頂部修長。通觀此塔,底部敦厚穩重,塔身俊秀美觀,在風景秀麗,環境幽雅的西台可謂是獨樹一幟,別具特色的一道風景。
雪後西台
台山晨牧
北台龍王廟
北台頂,亦名葉斗峰,海拔三千零五十八米,是五台山諸峰中的最高峰,也是華北地區的最高點,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北台頂靈應寺的布局結構簡單,山頂僅有十餘間樓殿房舍。這裡是總覽台懷腹地風光的最佳位置。
北台望海
北台龍王廟
有些台懷附近的居民和外地遊客都特意安排在農曆九月九日登臨靈應寺。寺廟的南門又叫南天門,據說,在南天門旁放樂馬,能讓人時來運轉,吉祥如意。外地遊人如能有幸在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放樂馬,更是情懷坦蕩。《續齊諧記》上說:"當南桓景隨費長房遊學,長房謂之曰:"九月九日汝南當有大災厄,急令家人縫囊盛茱萸系臂上,登山飲菊花酒,此禍可消。"晾如言,舉家登山,夕還,見豬、犬、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代也"。"從此,重陽節登高的風俗就流傳下來。重陽節在梵仙山登高放樂馬,賞野菊,也有同樣的意味。
天邊
仰望中台
中台翠岩峰位於台懷鎮西北10公里。山頂有寺廟演教寺,寺內供「儒童文殊菩薩」中台頂巨石堆積,石面雜生苔蘚,陽光照射,碧翠生輝,如蛟龍騰起,人們稱之為「龍翻石」五台山氣象站就建於中台頂上。
中台
中台頂巨石堆積,一色灰白、稜角分明,被稱為龍翻石。傳說是文殊菩薩從東海老龍王那裡取來歇龍石,老龍王的五個兒子追到五台討還,揮舞龍爪,在台頂上亂翻亂挖形成的。盛夏農曆六、七月登上台頂,滿目碧翠生輝,特別在雨過天晴之後,石面望去碧翠欲滴,彷彿是巨大一塊翡翠因此中台稱翠岩峰。
中台山門
雲里中台
與佛同行
中台觀銀河
TAG:五台山雲數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