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知識:寺院的由來
古代的叢林,只要有禪堂、客堂、庫房、衣缽寮等四大堂口,即可成為一寺廟道場;然而今日的寺院,不僅保有原來的寮口,更增設有佛堂、講堂、教室、會議廳、交誼室、談話室、圖書館、美術館、抄經堂、往生堂、齋堂、寮房等,以符合現代弘法的需要。因此,今日寺院是多功能的,提供信徒多方面的服務,與信徒之間的關係密切,既然寺院與我們的關係如此密切,身為佛教徒應該好好認識寺院。因此,本篇對寺院名稱的由來,經常舉辦的法會懺儀,參訪時所應注意的行儀、規矩等,逐一介紹,藉以幫助大眾認識僧團行事以及種種佛事舉辦的意義,以期對寺院道場有一整體性的了解,進而護持道場,尤其要肯定、認同依止常住的宗風與目標,做個一師一道的佛弟子。
寺院的由來
寺院為佛寺的通稱。是僧尼駐錫以修行辦道的處所。
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時,設立於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及舍衛城的祇園精舍。
《大宋僧史略》卷上記載,我國「寺」的名稱,源於官方所設立接待外國賓客的鴻臚寺;西域僧人東來後,多先以鴻臚寺為館,再移住他處,後來就稱僧尼所住的地方為「寺」。
寺院的別稱
「寺院」歷經朝代變換,或因用途有別,或因建築各異,而有種種別稱:
1.院:原意為周圍有垣,轉稱為周垣或指有迴廊的建築物,或指官舍等。直至唐代,因唐代敕令建造大慈恩寺,於寺中築翻經院,成為佛教建築物稱「院」之濫觴。
2.庵:又作「庵」,原為出家及隱遁者所居住的草庵。後世特稱比丘尼的住處為庵、庵寺。
3.堂:又稱殿堂,殿宇的意思,與「塔」構成寺院的主體。殿堂和塔廟,合稱堂塔。或有依安置的本尊而命名,例如普賢殿、地藏殿;或用來安置祖像及遺骨,如舍利殿、開山堂;也有供日常生活者,例如齋堂、茶堂等;或供法會、修行、講經說法等用途者,如念佛堂、講堂、禪堂等。至於形狀,除了特殊的情況以外,大部份都為正方形、長方形。
4.僧伽藍:略稱「伽藍」,「眾園」的意思,是僧眾共住的園林。
5.精舍:意為智德精鍊者的舍宅。
6.蘭若:意譯無諍、空閑處,意指遠離村落,安靜而適於修行的空閑處。
7.剎:因一般寺院均有於堂前立剎(幡竿)的風俗,因而得名。
8.叢林:眾多僧人和合居住於一處修學辦道,就好像樹林一般叢聚,因此,以「林」做比喻,而稱寺院為叢林。
9.道場:修習佛法的場所。隋煬帝嘗下詔,明令天下的寺改稱為道場。此外,宮中行佛事的場所,稱為內道場,或內寺。臨濟宗專指供雲水僧修行的場所為道場。
10.律寺:又作律院,專指依准戒律修行者止住的寺院。
11.講寺:又作講院,指專研天台、華嚴二宗為主的寺院。講院者,以講明諸經的旨意為務。
12.講堂:供作講經說法的建築。於印度,佛陀在世時已設有講堂,我國自古即設有講堂,以利說法。
13.蓮社:為念佛修行的結社。源於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所創的結社念佛。
TAG:念念觀自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