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2017年度十個教育關鍵詞 | 教育觀察

2017年度十個教育關鍵詞 | 教育觀察


?

圖片來源:pexels




撰文 | 陳志文(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


責編 | 李曉明




 

 

 




社會關注的,未必是教育大事;教育大事,未必大家都關注。回顧2017,筆者嘗試梳理若干關鍵詞,記錄這一年的教育印象。




1、高考改革




6月,高考恢復四十周年之時,迎來了近年來最為重要的一次高考。浙江上海在經歷3年試點後,迎來第一次新改革下的高考。在中國,高考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更是一個民生問題,社會問題。此次高考改革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決策最複雜的一次教育改革,歷經中央全會,政治局會議,以及深改組會議,最後才拍板出台。




與歷史上高考改革主要改革考試內容和技術性環節不同,此次改革明確提出了綜合評價多元錄取,希望在招生這個環節下手,改變惟分數評價人的弊病。在考試上,也做出了重大調整,除語數外三門,其他科目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高考科目,而變成了學業水平測試,並可讓學生在6門

(浙江為7門)

自由選擇3門作為高校錄取依據。



浙江上海此次高考改革試點總體平穩度過,但我們不必,也無法迴避其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尤其是浙江。比如選考帶來的選課走班教師不足,比如多次考試給中學帶來的教學秩序混亂,以及選考物理的考生快速下降等等問題。




改革就是試錯的過程,出現問題是正常的,只要大方向正確,就需要堅持。浙江日前以省政府名義發布了《關於深化高考綜合改革的若干意見》,就是對這次不足所做的系統調整,相信已經出現的問題會得到比較完整的修正。




高考改革,實際上是在公平與科學之間做艱難平衡,追求科學,改變惟分數評價人,因為誠信文化等緣由,就必然危及公平。而追求絕對的公平,強調分數錄取,我們就難以完成全面科學的評價人。事實上任何專家都無法拿出讓各種利益訴求方滿意的方案,只能在科學與公平之間做艱難的平衡,在不同階段尋找可以妥協的平衡點。比如,綜合素質評價在目前階段還只能是「參考」,還無法成為錄取的「依據」。但理論上已經進入高考錄取的指標性範疇。




2、「雙一流」




9月,教育部正式公布雙一流入圍名單。這是近年高校最重要,也是高瞻遠矚的一次戰略引導。




雙一流是211、985的升級版,它既有繼承,又是一次擴展與變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出了一流學科的概念,無論是一流高校,還是一流學科,最後都需要落實在學科上,鼓勵高校重新尋找自己的定位,揚長避短,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一定意義上是對大擴招以來高校以規模為住的擴張模式重新塑型——你適合幹什麼?可以幹什麼?2016年下半年,浙江大學一次性主動撤銷了40餘個碩士點,博士點,其中包括8個博士點,顯然是一次戰略修剪。




此次「雙一流」,還有一個顯著變化就是動態調整機制,讓入圍學校有壓力,讓後來者有奔頭,做得不好,你會被淘汰,做得好,你還有機會入圍。




雙一流名單出爐,輿論嘩然,各種調侃流傳於網路。箇中原因是複雜的。比如鄭州大學、雲南大學、新疆大學入圍一流大學名單,顯然不是從學術角度考慮,而是從高校布局平衡,甚至一帶一路大局考慮。



而更值得我們重視的是此次雙一流在學科上的集中,比如材料,醫學,化學等等,顯然這是論文產量在起作用,這是後續雙一流需要逐步完善的地方。




3、高考物理




浙江新高考物理選考人數快速下降的輿情一度成為熱點話題。浙江高考考生可以在史、地、政、物、化、生、技等7門課程中選擇自己擅長和喜歡的3門科目考試,作為大學入學考試成績。即新高考的兩依據之一。按原高校的專業要求,如果選考物理,91%的專業將不受限制,物理應該成為最受熱捧的學科。但遺憾的是,對於多數考生,首先考慮的是如何拿到最高分,而不是自己喜歡什麼,擅長什麼。由此導致2017最終選考物理的浙江考生只有35%,所有科目中位列倒數第二。2018年這一比例降至30%。同時,在2017年高考錄取最後一刻,高校也顧忌一旦堅持要求物理這個「投入產出」低的學科,導致報考人數與分數線都低,最後很多高校放棄物理科目的要求。多種因素影響下,加上謠言的誤導,2019年選考物理考生出現恐慌情緒,選考物理考生繼續出現明顯下降趨勢。這一現象引起社會各界對物理人才以及以物理為重要基礎的理工科人才培養的擔憂。



浙江已經拿出包括以6.5萬托底等補救政策去扭轉沒有人選考物理的不利局面,相信隨著賦分法的完善,以及高校在對選考科目嚴格限制的落實,物理選考人數下降的現象會從根本上得到遏制,甚至改變。




4、紅黃藍幼兒園




11月,剛剛在美國上市的連鎖幼兒園機構紅黃藍爆出了虐童事件,前所未有地引爆了幼兒園的虐童問題。



屢屢出現的幼兒園虐童事件,表面看是監管問題,是師德問題,但可能沒有那麼簡單。我們如何監管?24小時監控?先不說投入,也要考慮老師們的情感,是否對老師尊重,而且監控並非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根本。




我們可能還是要解決更為根本的問題。因為種種原因,學前階段是中國教育中唯一的私立為主的板塊,私立幼兒園佔64%

(也有一說是54%)

,過度逐利成為這個行業最突出的特點。但是低年齡階段,尤其是幼兒園,是最不適合市場化的,無論是在中國,還是世界,更需要政府承擔其自己的責任,以公立為主,私立為輔,讓逐利遠離幼兒園,給老師以寬鬆適當的工作環境,從而給孩子們創造一個更為健康的生活成長環境。




5、校園欺凌



6月,中關村二小一起校園欺凌事件躥升為一個階段的輿情,讓社會各界再次高度關注校園欺凌這一頑疾。




筆者搜索了一下,2017年校園欺凌的各種報道不下數十例,就在此事發生的前後,一個甘肅的初二學生因為不堪忍受同學欺凌而自殺。




校園欺凌雖然發生在校園,卻是一個典型的社會問題。對於校園欺凌的解決上,毫無疑問首先是堅決打擊,對此,我們需要修正我們的法律法規,而不僅是批評教育,對於一些嚴重違法者,不能只有保護而沒有懲戒。更重要的是,我們還需要對熊孩子的父母進行批評,教育甚至是懲戒。但也需要提醒,對於一般同學之間的摩擦與糾紛,家長首先需要一個好的心態,學會引導孩子,讓他學會並承受一點困擾委屈,學會處理複雜的人際矛盾。在這種問題上,家長的心態至關重要,神經質的家長很容易把一般的摩擦與糾紛變成欺凌,坐實對孩子的心理影響。




6、弒師與自殺




11月,湖南一位高三學生連刺26刀,在辦公室殘忍殺死了班主任老師。此前,媒體剛剛公開報道了一起類似的慘劇。這兩起血淋淋的弒師案沒有任何直接關係,但故事卻很相近。學習不錯的學生,甚至是受寵的學生,在受到老師嚴厲批評後,竟然在辦公室手刃老師。




與此同時,2017年發生了多起學生自殺事件,起因大多是因為受到老師批評,或者家長批評,竟然還有多起是因為老師或家長沒收手機,就憤而自殺。




在一些報道中,輿論多數都站在了學生與家長一方,指責批評老師以及學校的嚴苛,應試教育給予了過大的壓力,讓孩子難以承受。




殺人與自殺,本是不同性質的事件,但背後的原因,卻可能有相似的地方。固然我們需要反省中國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但也需要反省這代人的問題:為什麼被批評就會自殺,沒收手機也會自殺,或許根本不在於誰施加了這種批評與沒收手機,以及批評的方式和嚴苛程度,而是越來越多的孩子們習慣了表揚,受不了批評,受不了委屈,尤其是那些學習好而難得被否定被批評的孩子,一旦遇到一點挫折,往往更容易瞬間崩潰,做出極端自私的事件。




7、三點半問題




2017年初,教育部正式下文,鼓勵學校在放學後組織學生留在學校,應對父母還沒有下班的現實需要,而不是簡單地放學了之。




這顯然是對我們一刀切減負政策的積極修訂。多年前為了減負,很多地方部門制定了很多嚴格的規定,強制性要求早放學,低年級普遍在3點半放學。但對於多數工薪家庭,男女各頂半天天,孩子放學了,但家長還在上班,於是,輔導班就成了最好的選擇,客觀上反而幫助了商家,加重了孩子的負擔。




這一政策在落實中還有很多的現實困難,比如投入問題,比如在校期間的安全責任問題,以及如何防範控制在校期間的輔導班不教授課內內容等等,但無論如何,這次政策調整都是一次巨大的進步,接地氣,勇於認錯並積極調整。




8、擇校與「牛娃」之殤




5月,上海一些私立名校在入學測試中對學生與家長提出的各種奇葩問題與要求風靡網路,一些私立學校甚至直接評測父母,引起軒然大波,最後迫使上海市教委直接出面干預。此後,一篇以一位上海老科研工作者之名寫的「牛娃之殤」的網文刷遍朋友圈。這位老科研工作者曆數一家子投入巨大精力,財力,最後還輸掉了以上海四大名校為核心的幼升小的擇校競賽。




此文雖然被指有明顯的營銷痕迹,但因真切地反映了廣大家長的困擾,焦躁,無助而受到熱捧。伴隨經濟水平的發展,中國老百姓對孩子接受更美好教育的追求越來越高,擇校競爭越來越激烈,類似這位老科研工作者從孩子出生起就規劃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人比比皆是,都想上好學校,怎麼辦?




在擇校治理上,長期以來我們套用西方教育治理體系,把公辦學校完全定位在保公平與基礎,公立學校只能就近錄取學生,學生則只能就近入學,完全跟著房子走,不許擇校,其他的教育需求完全轉移給市場。私立學校得以更為寬鬆地選拔招收學生,家長學生也可以跨區自由選擇,簡單說就是捆住公立,放開私立。以四大名校為代表,上海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在義務教育階段私立學校領先的局面,從而也造成了上海在擇校問題出現輿情事件。




北京已經開始大力調整學區房政策,放鬆以房擇校,在某種程度上是一次回調。以房擇校,實際就是以錢擇校,是有違我們的基本社會治理理念的。在中國的擇校治理上,我們首先需要承認擇校的需求是巨大而強烈的,我們必須去面對和解決。第二,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也需要在公立體系下,最低成本滿足這種追求更美好教育的需求,而不是簡單推給社會,市場,讓更多的家長花更多的錢,以固化社會分層。那麼,我們就需要做的是公平的擇校機會,而不是不允許擇校,更不是推給私立學校。




9、考研再熱




12月24日,與試題涉嫌泄露的鬧劇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報考人數在連續下跌2年後再次連續暴漲。2018年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在2017年增長13%的基礎上,再次增長18%,達到238萬人,連續2位數的增長,還是10年前了。




暴漲原因,主要是全日制與非全日制合併導致的,但更值得關注的是就業難的現實。近20餘年,大學畢業生節節攀升,年年都是史上最難就業季。去年為795萬人,今年高達820萬人,這其中還不包含近50萬回國留學生。大學生已經佔新增勞動力一半以上,考研成為推遲就業,或者增強就業競爭力的一個途徑。但是應該看到,2017年碩士研究生招生59萬,博士7萬多,合計已經超過了90年代初本專科招生總量。僅僅想依靠一紙文憑解決就業困難的學生,不如踏踏實實在不起眼的工作中長點本事。在一個成熟的社會,工作經驗,必然比一紙文憑值錢,尤其是在我們的研究生也不斷增加的背景下。




10、民辦教育促進法修訂




9月1日,第二次修正後的民辦教育促進法開始正式生效。其最突出的修訂是對民辦學校進行分類管理,即區分為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在義務教育階段,排斥一切營利性的民辦學校,只有在非義務教育階段才可以申辦營利民辦學校。




長期以來,因為種種原因,我們不承認民辦學校「營利」這一特性,於是,大量的民辦學校實際上一直處於灰色地帶。一些完全以營利為目的的民辦學校則充分利用這一政策,在大肆牟利的同時,卻以公益的旗號拒絕納稅。




根據新法,全國幾十萬民辦學校可能都需要重新申報確定自己的定位。可以預見,民辦教育促進法將對中國私立教育產業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2017對於教育領域其實還有很多大事,比如普及高中的提出,比如教材的再次統一,也都將對中國教育產生重大影響,因為篇幅原因不再一一贅述。




製版編輯: 飲水食糧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點擊查看相關文章


非虛構寫作

|馬丁之死|蘭花進化謎團|天問專欄


青蒿素

|可燃冰|P值爭論|許晨陽

|博士後

|潘建偉


張毅|王曉東

|張啟發

|崔維成

|

張鋒

|

楊振寧

|

李佩


盧煜明

|

王小凡

|吳文俊

|袁鈞瑛

|

張純如

|劉若川



知識分子

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

The-Intellectual

投稿:

zizaifenxiang@163.com

長按二維碼,關注知識分子








▼▼▼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知識分子書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