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商業銀行與金融科技2018年合作展望
導語
回顧2017年,從監管的頂層設計到金融機構的戰略布局,從經營思路到產品運營,金融科技已成為金融業新的驅動力。可預見的是,伴隨智能技術應用的不斷成熟,2018年金融業將進一步拓展邊界,逐漸形成智能化的新生態。
從技術層面看,目前最廣受關注的是人工智慧、區塊鏈和生物識別技術。
其中,人工智慧可從海量數據中發現新的關係和模式,應用於交易風險評估和預警、市場趨勢預測等環節,從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運營成本。作為人工智慧應用的重要場景,智能投顧市場近年湧現了諸多產品,包括「AI投」、「摩羯智投」、「廣發智投」、「平安智投」、「藍海智投」、「京東智投」、「投米RA」等。隨著投資者認知的深入,這一市場有望在2018年迎來更多參與者。
與此同時,市場對區塊鏈的熱情日益高漲。2018年伊始,與區塊鏈相關的概念股成為資本市場的寵兒,股價普遍上漲20%以上。實際上,不同於ICO的虛火,區塊鏈在金融領域的布局,正在從噱頭步入實際應用階段。自2016年底區塊鏈被首次寫入我國「十三五」規劃後,各家銀行積極介入區塊鏈的研發與應用探索。目前,浙商銀行發布了首個基於區塊鏈的移動數字彙票平台,工行完成了基於區塊鏈技術的金融產品交易平台原型的系統建設,農行推動區塊鏈積分應用落地,招行實現了首家將區塊鏈技術應用於跨境直連清算業務,平安金融壹賬通同業上萬億交易額已記入區塊鏈。未來幾年,更多區塊鏈應用項目將陸續落地。
近年來,生物識別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也發展迅猛。這一技術應用的廣度和深度,被認為是影響金融行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2017年以來,從各行移動銀行大額轉賬的刷臉確認,到招行、農行、建行等紛紛推出了ATM人臉取款,生物識別應用全面落地。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數據,2010-2014年我國生物識別市場規模複合增長率達到60%,市場規模於2015年突破100億元,預計2020年將突破300億元。
歷史上的技術變革,都極大推動了銀行業的創新。在這次金融科技浪潮中,不少銀行已將金融科技定位為經營模式轉型和服務升級的重要利器。目前,商業銀行對金融科技的探索聚焦於兩大方向,一是將金融科技上升至戰略支撐的高度,如平安銀行和招商銀行均於2017年提出了「金融科技引領」的新發展戰略,並加大資源投入,啟動優秀人才戰略,優化創新機制,打造數據平台、移動服務平台等。二是推動渠道轉型。當前銀行紛紛通過智能化設備投放、系統升級等措施進行智能化網點升級;同時,加速移動支付、智能客服等新技術的應用,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渠道服務體系。
在數字化趨勢下,提高開放程度成為銀行業加快創新步伐的一大策略。2017年以來,四大行與BATJ陸續聯姻,將傳統銀行與金融科技巨頭的合作推向新階段。這一合作態勢將在2018年持續,並指向更深的層次。
一方面,通過聯合成立金融科技相關的實驗室,將金融科技企業的技術優勢與商業銀行的金融應用場景相結合。例如,農行與百度成立了金融科技聯合實驗室,大連銀行與京東金融成立金融AI實驗室。在技術日新月異的未來,開放合作將是銀行搶佔業務先機的必然選擇。
另一方面,共同推出產品和業務,構建以支付為基礎,以融資為服務,涵蓋交通、醫療與生活等方面的平台。例如,工行與京東金融共建「工銀小白」數字銀行,中行與物業管理公司推出「e社區」。這種以自我為中心向多中心轉變的現象,在銀行平台運營過程將持續增多。
作為一個新生事物,金融科技發展的核心變數之一是監管政策。過去的2017年,關於金融科技的監管全面強化。這一年,央行成立了金融科技委員會;
《中國區域金融運行報告(2017)》提出探索將規模較大、具有系統重要性特徵的互金業務納入宏觀審慎評估體系(MPA);網貸、支付、徵信等領域均有監管政策落地。未來,金融科技面臨的監管環境仍然是嚴格的。在2017年底的一場金融科技論壇上,銀監會國際部主任範文仲指出,未來金融監管應遵循四原則,其中包括要防止歷史上出現的傳統金融亂象以金融科技的名義捲土重來。
在嚴監管環境下,金融科技將以更規範的姿態,迎來無限前景。通過整合、提升傳統金融,開墾出一片廣闊天地。
TAG:盈燦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