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人活得那麼有底氣?從紐約的街頭流浪藝人說起
上周跟我的大學老師裴亞莉老師見了一次面,我知道她作為富布萊特學者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學過一年,但是我們還沒用深入交談這次訪學經歷。裴老師是一個特別率性的人,她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以及天真的好奇心讓她對紐約街頭的流浪藝人很感興趣。於是,我們不知不覺就談到了關於街頭藝人的一件趣事。
1
給錢的路人與不要錢的街頭藝人
我每次出門都忘了帶零錢,所以每次看到街邊的流浪藝人,都沒有給他們錢,但是給整鈔的話,又沒有富裕到那種程度。
比如有一次在地鐵上看到一個演說家,是一位黑人大姐。她說到自己失業了,丈夫又成天酗酒,孩子無人照料,怎麼怎麼的。聽到的人紛紛給了她一些錢,我也有意給人家一些零錢。
但是,摸了摸口袋,只能找到幾個硬幣,沒有1美元的紙幣,看到別人給的都是1美元,我的硬幣實在是拿不出手,只好「狠心」沒有給。
後來,暗暗下定決心:下次出門一定要多備零錢。
終於,機會來了。
那天,我和兒子買完檯燈坐地鐵回家的路上。一個哥們正倚在車門的地方邊彈邊唱。這位藝術家頭上戴著一頂兩邊都垂著小辮子的花帽,衣服褲子都很大很寬,髒兮兮的,這樣的形象應該是比較缺錢的吧。我和兒子相視一笑:終於可以把準備好的零錢給出去了。
我想他一會兒準會拿下他的小花帽走過來我們這邊收錢。但是,他就是自顧自地彈啊彈,唱啊唱,絲毫沒有要收錢的意思。中途,地鐵里通知停靠站變更信息,他只好暫時停止了彈唱。我心想:這個空檔總會過來收錢了吧。但是通知一結束,他依然不受影響地繼續唱他的。眼看著我們就要到站了,他也沒有來收錢。
我們到站換乘時,他也下車了,但他下車後,抱著吉他昂首闊步地朝著另一個方向走去了。我和兒子看著他的背影哈哈大笑,真是第一次遇到準備好給錢卻給不成的情況呢。
當然我笑的不是他,而是我自己一貫的想法:我以為這些流浪藝人就是為了謀生而在街上「賣藝」的,其實,他們只是想要那一份自在啊。
這時候,我想起了基耶斯洛夫斯基在他的「紅白藍三部曲」的《藍》中,有這樣一個鏡頭:
女主角經常去的那家咖啡館門口,經常會有一個流浪藝人,於是,她每次路過總會隨手給他一點錢。後來,有一次她去早了,看到一輛豪車開來停在了咖啡館門口,流浪藝人從車上下來,妻子和他吻別後,開著車走了。
女主角明白了:原來這位流浪藝人並不是窮困潦倒,他只是找到了讓自己舒適的生活方式。
你以為人家是值得同情的弱勢群體,其實,人家快樂著呢。
《藍》劇照
2
美國人的愛搭不理與多管閑事
我還認識一個美國學計算機的,學歷很漂亮,很聰明也很有能力。從外表來看,就是再普通不過的一個程序員。人也很隨和,有時間的話,也約著吃過幾次飯。
一天,我不經意地問他:「你能力也不差,為什麼不去矽谷闖一闖呢?」他說:「我不喜歡矽谷,我更喜歡現在的工作環境,比較自在。」
我心裡還想:這人怎麼這麼沒有致富頭腦,要知道,矽谷的股票可是很值錢的!
有一次,我去他家做客,發現他有一張合影,上面是他、他哥哥、還有扎克伯格!天哪,那可是扎克伯格啊!我問他怎麼會有這張合影,他說他哥哥是Facebook的元老。那麼,這樣的話,他哥哥也有億萬身家了。
他說辦公室里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啊,但是沒有人跟他套交情,也沒有煩他幫忙走關係的,反而是愛搭不理、該怎樣怎樣。
我說:你這麼好的資源,為什麼不利用呢?
他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性格特徵,我比較喜歡悠閑自在,沒有哥哥那麼有決斷力,也不求致富,只想擁有一份淡泊的安祥。
聽他這麼說完,我心裡反而對他有一種認同和肯定了。
GIF
如果說這件事,是美國人的愛搭不理,那麼下面的這件小事,就能說明他們其實很愛多管閑事。
有一次,我跟朋友在一個餐廳的戶外座位上吃飯,突然聽到一聲斷喝。回頭一看,才知道,原來是有個路人拉著愛犬正大搖大擺地從餐廳外走著,但是他的愛犬在這時候突然拉了粑粑。那個路人竟然裝作沒看見,繼續往前走。
這時候,餐廳門口一個拿著帽子討錢的流浪漢大聲喝止了他,讓他立即清理。那個人不佔理似的爭執了幾句,然後紅著臉借了餐廳的掃把,清理了愛犬的粑粑。
是什麼樣的底氣能讓一個流浪漢喝令一位穿著體面的富人清理公共場所的粑粑?他們不僅時時處處追求公平、正義、平等,而且人而為人的尊嚴與自信也滲透在每一個美國人的血液中。
在紐約,大家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don"t judge",意思是不要評判。不跟任何人作比較,我就是我,我有自己的活法,你無權評判我。沒在美國生活過的底層民眾很難理直氣壯地說出這一句話,這是一個社會對個人最大的肯定。
買不買沒關係,您點一下就是對小編的鼓勵!點完再走哦!
3
中國式「謙虛」與美國式「自大」
中國式的「謙虛」是我們從小到大受到的教育,但是在美國,這種「謙虛」卻成了一種並不受人尊重的作風。
我在美國訪學期間,要寫一份申請書,裡面有一項是自我評語,在草稿中我用了一句:「雖然我的成長不是全班最快的……」當時的美國朋友讀了後,皺著眉頭,使勁搖了搖頭說到:這太消極了!應該立即改成:「我盡了最大的努力去提高自己……」
總之,一定要強調再強調自己優秀的一面,忽略再忽略自己不足的一面。這種思維模式,不能不說是和我們中國人說的「人貴有自知之明」「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傳統觀念大相徑庭。
還有一次上課討論問題,主題是:你母親對你說過的最大謊言是什麼?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是母親善意的鼓勵,暖心的謊言。到我這位美國朋友這裡,畫風就變了。
因為他是這麼答的:「我母親對我的最大的謊言是說我『長得英俊』。事實上,我是光彩照人!」(The biggest lie my Mom told me is that I』m handsome. The truth is, I』m gorgeous.)全場由溫情直接爆笑了。雖然他的回答多有調侃之意,但是不得不說,美國人果然人人自信。
美國式的「自大」在他們的文化中處處可見。
記得很久之前在網上看了一個我最喜歡的美國男演員傑克·尼科爾森的獲獎演說(他當時榮獲一個電影界的終生成就獎)。在演講中他講到自己如何愛這個事業,講到做演員的工作如何危險等等。
美國著名演員傑克·尼科爾森
平時幽默風趣的他在講到這些時突然很動情,甚至哽咽,但最後他還是用自己獨特的調侃口吻說到:「其實真正『危險的』是,在做完這一切之後,我會不可救藥地愛上我自己。」說完台下一片掌聲和淚水。
是的,愛自己,愛自己的一切:聰明也好,遲鈍也好,胖也好,瘦也好,美也好,丑也好。只有一個真正懂得珍惜自己的人,才可能活得幸福美好,才可能懂得如何尊重他人。
4
美國人的自信從何而來?
美國人的自信不是附在表面那麼簡單,而是根植於長期的,不間斷的家庭和社會的熏陶。在美國,自打孩子出生起,就沐浴在父母無條件的愛的氛圍中。這種無條件的愛,並非體現在物質上的極大給予,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滿足。
美國的家長不會把自己的孩子跟別家的孩子比較,不會以成績好為唯一的評價標準。美國媽媽在孩子上學的時候,說的都是「have fun!」而不是中國媽媽說的「聽老師的話,別跟同學打架。」
在美國,孩子會得到各方的尊重,並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孩子的意見、孩子的想法,家長和老師都會聽取。無論孩子的學習成績怎樣,他們會鼓勵孩子發現自己喜歡做的事,擅長做的事。
所以,在美國流行一句話,「愛一行,干一行」。而不是我們小時候被教導的「干一行,愛一行」。別小看這兩句話,前者能使人發揮巨大的主觀能動性,以至於讓自己的創造力發揮到極致;而後者只會使人被動地苟活。在不知不覺中,孩子有了這樣的意識:「我是獨一無二的!我是最棒的!」
美國的學校,基本不公開學生的考試分數。每個學生只知道自己的分數,而不知道其他同學的分數。有一位朋友跟我說過自己開家長會的一段經歷。
老師是單獨一個一個地照會家長。輪到她的時候,老師拿出考試排行順序,用紙將其他人的分數擋住,只告訴她女兒的考試成績。當她下意識地問老師,女兒在班上排第幾名時,老師禮貌地對她說「抱歉,我不能告訴你」。這就是中美教育理念上的一種差距。當一個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保護的時候,她怎麼可能不自信呢?
在美國,家庭、學校和整個社會都對孩子採取鼓勵讚賞的態度。朋友又講到了女兒來美前不會講英文,來美上學後,老師說至少用三個月的時間通過語言關,可她只用了兩個月就可以跟同學交流了。
每天放學,看到她都是一臉的開心。總是說,老師今天又表揚我了,說我英語說得好。每逢節日,老師就帶孩子做手工,這些便是孩子們送給爸爸媽媽的禮物。所以,女兒養成了一個習慣,每逢節日必會給父母送個禮物。
是的,常受到讚美的孩子,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自豪感,覺得自己很優秀,很特別,從而自信心會越來越強。相反,常被批評、訓斥和挖苦的孩子,就會產生挫折感,漸漸地產生自我懷疑,從而產生自卑心裡,嚴重的會厭學、叛逆。
在美國,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就是從點滴開始的。由於從小到大的教育,美國人在成長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受到自信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並且一代一代地承傳下來。美國人的自信不是空穴來風,流於表面,而是根源深厚。在這種氛圍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標,並會按計划去努力實現。
在這裡,沒有人會感興趣你家是不是高官富豪;也不會在意你開的是什麼車,住的是什麼房子,穿的是不是名牌。美國人不會以他人的價值取向作為自己的成功標準,更不會向金錢屈膝。 「我就是我」,這就是美國人為什麼活得那麼有底氣的根源。
備註:
文中流浪漢的例子在裴亞莉老師2015年出版的書籍《只有松鼠了解我的心:紐約漫遊隨筆》中有更詳細的表述,感興趣的可以自行購買。裴亞莉老師是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美富布萊特研究學者,學術研究領域是文學理論、比較文學和電影美學。她的兒子當時是初中生,母子倆相伴赴美,租房、購物、交友、吟詩,將孤單的日子過得無比壯麗。
推薦我們另外兩個不錯的公眾號
TAG:這才是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