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6我理解的佛教

6我理解的佛教

上篇結尾說這篇要講佛教,說的有點大,佛教不是一個人,幾句話能說清楚的。公元前在印度誕生,然後分支到東南亞和中國還有東北亞,然後覆蓋全世界,歷經兩千多年,信徒無數,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集歷代大智慧所成,等等等等。但好在留了一個活口,指的是我理解的佛教,這個就相對容易一些,因為每個人理解的佛教都有不同,佛教不是數學物理化學這種科學學科,科學都有一個正確答案,佛教是哲學,哲學是沒有正確答案的。

先說一點佛教里的冷知識吧,就是大家都見過聽過,但不太明白其中的起因和道理。

佛教,大多數人都是停留在燒香磕頭許願還願的模式,燒了那麼多香燭,誰知道為什麼進廟需要燒香點蠟燭?這個流程到是有正確答案的,因為佛教起源於印度,公元前的事,印度熱,常年的熱,那個時候個人衛生條件也一般,不可能每天洗澡,那麼熱的天一大群人集中在一個大屋子裡,那屋子裡的氣味你去想吧,對吧,所以點香是為了蓋味道。那為什麼點蠟燭呢,以為公元前還不通電,沒有電燈,照明全靠蠟燭,你給廟裡捐蠟燭,能讓出家人利有更多的時間學習佛法,弘揚佛法,那就是給佛教做貢獻。所以進廟自己家裡帶點香帶點蠟燭,富裕的再給出家人帶點飯,帶點衣服,這裡的香燭,飯菜,衣服,類似什麼?類似同時期孔子收門生的束脩,束脩是什麼?就是肉乾,要到孔子這裡來學習文化,沒錢作學費給點吃的也可以。

和尚是我們對出家人的統稱,其實按照佛教來說,能當和尚已經級別很高了,從代發居士,到剃度出家,出家後從小沙彌開始,最後成為比丘,比丘就是和尚的意思,一般寺廟裡能做到大和尚已經級別很高很高了。這個級別高說的是出家人的身份,就是在佛面前的身份,那麼寺廟裡還有管理身份,比如方丈,監院等等那個是行政級別。比如同樣兩個和尚,一個是方丈,那麼在行政管理上方丈的身份要比這個和尚高,但如果一起打坐做功課,方丈和這個和尚的等級是一樣的。從小沙彌開始慢慢升級到和尚,其實就是受戒越來越多。最初小沙彌就受十戒,然後受戒越來越多,當受了二百五十戒,就是和尚了。所以和尚的戒律很多很多,這還是男性,女性出家人稱為比丘尼,我們一般叫尼姑,比丘尼的受戒條款更多。佛教里常說的八戒只不過是最最基本的八戒,但就這最基本的八戒現在很多出家人都守不住。

那和尚還要穿袈裟,袈裟都見過吧,《西遊記》里黑熊精那集,老方丈那句經典名言:「我的寶貝袈裟!」。袈裟就是披在身上的一塊布,有紅的,有黃的,有咖啡色的,然後上面一個個長方形一塊一塊的圖案,像造房子碼磚一樣。袈裟是只要剃度出家的和尚都能穿,代發的居士不穿,代發的居士穿海青,就是長衫,也就是和尚平時穿的那套。做法會的時候集體和尚都會穿袈裟,那麼級別高的會穿顏色艷的,比如紅的黃的,下面的和尚就穿咖啡色的。

袈裟的制式,其實是釋迦摩尼欽定的。袈裟是梵語直接音譯過來的,原本解釋是什麼意思呢?壞的顏色,顏色不正的意思。就是不要大紅大綠,正黃正藍的這種常規顏色,要看起來顏色不正,紅不能鮮紅,類似西藏喇嘛穿的那種暗紅色。黃呢也不能鮮黃,要暗,反正不能是正常顏色,要求出家人不要愛慕虛榮,出家人不要那麼好看,這也是八戒之一不著香華的代表。然後為什麼有一塊一塊長方形這樣的圖案呢?其實釋迦摩尼當時意思就是出家人隨便找一塊破布批身上就是袈裟,那麼破布有洞就需要補丁補好,袈裟上面一個個長方形其實就是最早袈裟上面補丁的延伸圖案。後來出家人都穿的好了,不需要補丁了,但用這麼一個個長方形代替以前補丁的含義。

袈裟怎麼穿呢?最早釋迦摩尼要求就是那麼一塊壞色的破布,補丁補好了,只要不漏就行,然後往身上一批,胸前兩個角系個扣就行,一般都是蓋住左肩露出袒露右肩。現在去東南亞廟裡看到東南亞的和尚還是穿好僧衣右肩袒露的,因為東南亞熱,傳入中國後呢,因為中國服員遼闊,大多數地方冷,所以裡面再加衣服,但袈裟還是這個方式穿,如果腦補不過來的百度一下唐僧瞬間就明白了。為什麼露右肩呢?可能是印度人崇尚右手高貴,但我沒考證過是不是當時印度人就崇尚右手,但最實際的就是大多數人都是用右手,右肩膀露著,幹什麼事都方便。

還有為什麼都說燒香最好是上午,別過了下午去燒香。這也是我自己琢磨的,因為古時候寺廟都是在郊區,現在很多寺廟都在市中心了,那是因為城市在不斷的擴張,別說清朝之前了,就民國的時候上海徐家匯還是一片農田,標準的郊區。上海幾個大寺廟,龍華寺,玉佛寺,靜安寺,現在都算市中心了,一百年前那裡就是遠郊了。如果你下午去燒香,燒完香再往家趕,五點多天就擦黑了,六點就伸手不見五指了,時間上來不及,路上容易出事故。包括寺廟裡的門檻不能踩其實也是為了人生安全考慮,寺廟裡的門檻都很高,成年人跨過去都要高抬足,如果小孩子貪玩在上面踩來踩去的,萬一摔下來摔壞了就麻煩了,所以久而久之就有了寺廟裡的門檻不能踩的說法。

為什麼初一十五適合燒香?這個我真沒搞明白,也查了資料,說法很多。但我自己想也是和尚為了好管理,因為在交通不發達的古代,去寺廟降香是一件比較麻煩的事,路上來回就是個大事,加上不同的人,有空的時間不一樣,所以就會根據自己的情況,你今天有空今天去,我明天有空明天去。古時候的寺院如果每天都有零星散客來降香,在管理上比較麻煩,不像現在管理簡單,到處都是探頭,然後微信弄個群,溝通也方便管理也方便。所以把大家降香的時間相對集中,也方便寺院集中管理,也免得耽誤和尚平時做功課。

其實佛教真沒現在那麼多說法,去普陀山聽導遊講,跨進寺廟邁左腿怎麼說,邁右腿怎麼說,反正只要一進寺院山門,一抬足一舉手都有說法,那都是導遊自己在那裡瞎扯呢,他說的多,顯得懂得多而且熱情,顯得工作認真。還是那句話,如果宗教都能一條條的照本宣科的話,那就沒有所謂的「悟」,同樣一句佛經,每個人的認知都不同,同一個人不同時期對同一句話的認知也不同,因為人在成長,閱歷也在成長,想法都會變。最後比的是什麼?就是邏輯性,自己悟出的一套理論,邏輯成立,別人無法辯駁,就是大徹大悟。正因為這個,所以佛教才會分離。一部分人從釋迦摩尼的那套理論中悟出了新的延伸理論,邏輯成立,雙方誰也說服不了對方,所以佛教就分裂成了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也叫原始佛教,或者南傳佛教,全稱應該是南傳上座部佛教)。

同樣的,西方的基督教也是從猶太教里分裂出來的,然後基督教又分成東正教和公教,公教又分成天主教和新教。基督教還分裂出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教又分成兩大派別。所以各大宗教從公元前一路走來,都是在不斷分裂的,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就是不同的人「悟」出不同的道理,而「悟」出的道理能讓一部分人相信,但又不能讓全部人相信,所以就分裂出一支。

今天先說到這裡吧,明天接著說。明天說哪個角度呢?佛教雖然也分了很多支,但很少聽到佛教徒各支互相掐架。但歐洲就不這樣了,比如當年的十字軍東征,那是相當血腥的。為什麼都是宗教分支,歐洲血腥,我們這裡和平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虎煙斗 的精彩文章:

煙斗也有前任

TAG:老虎煙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