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術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
前段時間業界知名博客Life Sci VC發文《Snow,Skiing, And My 2018 Outlook For Biotech》,借滑雪運動展望2018生物技術,深入淺出、幽默風趣,從技術創新、融資併購、如何留住人才等方面表達了對技術發展又喜又憂的心情,而前幾日Nature長文也用機遇、熱情、資金、政策、人才勾勒出中國生物技術潛力無窮生機勃勃的景象圖。
目前我們擁有巨大未滿足的醫療市場,政府通過創新政策落地、專業的生物園區打造、千人計劃招募各方精英等大力扶持創新發展,投資也蒸蒸日上,這吸引了無數充滿熱情擁有過硬技術的專業人才的湧進,給這一片沃土注入新鮮血液。可又如何恰當的運轉資金、招募人才、在異常激烈的市場中如何狹縫求生呢?
希望與困難同在、機遇與挑戰並存,是生物技術乃至整個醫藥行的未來發展的常態,在為中國醫藥行業快速發展心悅之餘,如何吳越同舟冰解凍釋也引人深思。再看博文感同身受,特整理博文以供參考,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還希望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中獲益。
博文整理:
去年我預測了很多主題,現在看來有對有錯,今年在此雪花飄落的季節,想跟大家分享我在展望2018生物技術方面的一點想法,時而激動人心,時而憂愁縈繞,山脈滑雪,情不自禁有感而發。
興奮的是:
1. 讓人嘆為觀止的創新步伐還將繼續前進
生物製藥正在為治療患者法努力研發開拓進取,儘管2017年FDA批准的first-in-class藥物比例稍有欠缺,但所批新葯大部分對醫療健康來說都是超級棒的。研發領域呈現出新欣向榮的景象,研發管線深邃而陡峭,製藥巨頭和小型初創都以前所未有的新葯和機理為醫藥創新開路。
許多患者得到的已不是簡單的治療,而是痊癒。如NEJM上報道的, HSC移植治療嚴重硬皮病,四年無事件生存率達到79%。創新也不僅局限於新模式和細胞療法,即使是傳統的小分子藥物也呈現爆髮式增長,如與RNA結合或變構調節位點結合,或誘導蛋白質的靶向降解的新化學實體(NCEs)。
不同於AI的炒作、計算技術如機器學習和定量自由能量擾動,也成為發現藥物的重要途徑。又或者是下一代具有多效應功能的蛋白療法,特異性組織激活,行為控制誘導。今天所有的形勢(NCEs、生物製劑、RNA /寡核苷酸、基因治療/編譯等)只要能影響患者,似乎沒有什麼是不能探索的,而這些有意義的創新恰恰是我們行業的核心,就像充滿了腎上腺素激情滿滿不斷的湧現。
2. 風險投資風暴仍利好不已
根據Pitchbook數據統計,2017年是風險投資的大盛會,全球私營生物技術融資高達160億美。緊跟去年驟風暴雪般的融資潮流,2018年初就有超7億美元的風險投資,新一年裡這一塊讓人非常看好,因為很多風投公司都注入了新的資金,有興趣的投資者正醞釀著一場完美的風暴,資金雄厚的VC由這些渴望參與「早期」創新的投資者牽引著向前進。因為生物技術末端投資回報率有限,公開市場的交叉投資者在生物技術企業成為IPO之前介入尋找「alpha」(資產風險計算回歸後和豎軸的交點)。非常規投資者卻熱衷於長期耐心的創新投資如Softbank VisionFund、Baillie Gifford、Temasek等。
雖然我們對2018的風險投資已經抱有非常樂觀的態度,但要是能打破2017年160億美元的記錄,那還是挺讓人驚訝的。
3. 併購與IPO
併購將在2018年更上一層樓
速度和能力對生物技術併購來說非常重要,如果要在整體市場取得新高度,那麼強勁的併購肯定不容忽視,過去五年併購對醫藥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17併購與2015年高峰相比有所下降,但還是高於以往其他在研發階段的併購幅度。隨著企業稅改的到來,海外現金得以合理利用,可以彌補臨時資產的不足,從更廣遠的角度看,併購活動可能翻倍去年的,基於持續增長的年收入和定價方面的壓力,公司必須有更多產品來滿足長期增長的需求,因此未來五年將需要更多的外部研發資源,也就是更多的併購來支撐公司的發展。因此2018的併購將有更高的熱度,以此收回投資者的成本。
IPO在2018年上半年勢頭強勁
去年有很多優秀私營生物技術公司攢足了豐厚的融資,接下來就是公開發行,讓市場來估值溢價,因此將有30多家IPOs湧現。但過於飽和的市場也並非好事,目前政策形勢和藥物價格問題會產生一些不確定性,讓生物技術投資者焦慮,從而影響IPO的增長。總體而言上半年會有IPO勢頭強進,下半年會下降。
擔憂的是:
1. 生物技術背後的傳統力量正在失去優勢
2009年納斯達克生物技術指數($ NBI)下降到615,而2018年卻超過3000,有將近4倍的增長,這主要大型生物技術公司股票收入(和現金流)巨額增加所致,如Gilead從2009年的70億美元增加到300億美元,而Celgene的增長也有四倍之多,同樣的情形生物巨頭身上屢見不鮮,如Regeneron、 Biogen、BioMarin、Novo、Vertex等都是類似的策略。
這些大型公司都是資金流入醫藥市場的主導力量,也推動了併購活動和估值的增長。但最近這股傳統的驅動力已經有些力不從心,Celgene去年秋季收入有所下滑,而Gilead治療HCV的特權之爭也鬧得沸沸揚揚。價格上漲普遍存在、收入增長受限,企業競爭越來越激烈,許多行業分析師對大型製藥公司的信心降低。這也恰恰是擔憂的重點,沒有大牌催化支持行業的發展。
2 . 風險投資機構資本化率欠佳
越來越多的現金投入差不多的池子里,而近期這方面就有大幅上漲,讓估值壓力急劇增長。當公共市場是健康的且接受高價供給時這種動態是能牽動發展的,至少過去五年就是這樣。
交叉投資者提早介入幫助IPO公開募股,總體看這個雙贏的局面將持續下去。但後現金估值的提高,尤其是對早期階段的私營企業,這實際上降低了新興生物技術的選擇性:雖然購買能力增加,可往往執行的是脫離正常標準的併購,導致越來越依賴於下游性價比較高的投資者。但沒有這些後期發展的資金夥伴,那些有抱負的公司(特別 「獨角獸」)可能陷入大逆轉之外的有限選擇或者懲罰性優先條款,這對初創共和它的投資者來說都是不好的局面。
說優化資本化率那是事後諸葛,整個市場周期里最前瞻性的做法就是:由懂得資產優化配置的優秀團隊來支持偉大科學的發展。
3. 擁擠地帶充滿市場挑戰
自8年前免疫療法抗癌臨床研究公布之後,腫瘤免疫治療I/O已成為投資者巨星。據癌症研究所(Cancer ResearchInstitute)報告,這一領域有2000多項正在進行的臨床項目,發展中的PD-1/L1檢查點抑製劑就有164個。這其實是眾多「me-too」匯聚的大型活動,臨床上不斷增長的聯合用藥療效,也只是進一步增加企業自我研發此類檢查點抑製劑的壓力。患者、調查等方面的競爭激烈成本高昂,說到廣泛的臨床研究、上市後項目運作,小型公司甚至是資金富餘的那些也難以在這塊與Merck、BMS、Roche、Novartis、Pfizer等巨頭抗衡。
在以I/O為中心的領域,創建一家新的生物技術公司的標準高的讓人難以置信,因為真正有創意的想法並不多,早起尋蹤也很難碰到。現在最讓人欣慰的就是神經學領域的努力已初見成效,新貴Denali攜著這方面的成績榮登IPO。除了神經學領域,其他進步也不少,但都追尋與I/O相同發展模式,這點也值得讓人擔憂。
4. 人才難求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才已成為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產業鏈不可或缺的資本。無論是優秀的科學家吸引了優秀的人,還是優秀的人吸引了優秀的科學家,這都是一個最佳投資組合,所以早期投資的成功完全取於什麼人才在你的資產包里:實業家、高管、科學家、創始人、顧問、合作投資者和董事會成員等。但對初創公司來說,發現、吸引、留住人才卻是首要的制約因素。一個能鼓舞人心的優秀領導者,不僅有助於公司技術的發展,也有利於建立獨特的公司文化,因此如何獲得下一代人才便是最為憂慮的問題。
未來所有的C級高管從何而來?如果所有東西外包出去,那下一代有親身實踐的藥物發現先鋒又如何誕生?生物技術行業也邁入gig經濟時代(公司縮減成員,僅剩下領導骨架),那人才收購又會是怎樣的情景?製藥公司人員不斷流動且超專業化,是否有人真正掌握了從初創到上市的整套流程?
製藥行業是否會做出改變(如薪資模式改變),讓招聘對在初創生物技術公司的我們來說更具有挑戰性呢?或者因為市場周期的影響,生物技術會嚇得大家遠離「冒險」的初創世界呢?
如果製藥企業從財務角度來豐富自己的資產包,那是非常難以辦到的,但可以用生物科技之山的魅力以及征服的激情、創業的快感來收穫人心。
後語:
風風雨雨一朝晴恰如貝達的凱美納,以此勉力所有將滿腔熱血投入醫藥創新領域的所有人。如今各國生物技術和醫療行業都以鋪天蓋地的勢頭髮展著,數不勝數擇優而納,所謂同舟共濟賽龍舟齊心協力向前進,希望不久的將來不僅能夠攻克各種難題,還能有合理的價格和支付體系,給患者帶來希望的同時也能溫暖背後滿懷期待的家庭。
參考:
Life Sci VC:Snow, Skiing, And My 2018 Outlook For Biotech
Nature:Biotech booms inChina
TAG:葯渡經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