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很怕聽到年輕人說要「做自己」

我很怕聽到年輕人說要「做自己」

文 | 古典 《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拆掉思維里的牆》作者

「做自己」這個詞,熟悉得誰都聽過,可又陌生得誰也說不清確切含義。

人們對它有太多誤讀,導致我開始害怕聽到年輕人興沖沖的說要做自己,

擔心反而「誤入了歧途」。

今天正好借「做自己論壇」的機會,和大家聊聊到底什麼叫做「做自己」。

我是從2007年開始進入生涯這個行業的。

當時我在新東方做老師做得好好的,為什麼突然去做生涯規劃?

其實我是被刺激到了。

有一天上完GRE課下來,有一個北大的小姑娘問了我一個問題:

古典老師,你說我是考碩士好,還是出國讀博好?

我說:你可能需要思考一下你要讀什麼專業。

這個小姑娘一看就是好學生,馬上把這句話記在那個本子上。

記完以後,她接著問:那你覺得我讀什麼專業比較好呢?

我說:姑娘,你可能需要搞清楚,未來畢業做什麼工作,這樣倒過來看專業是對的。

那姑娘想了想,說:對喔,那老師你看我適合什麼工作?

我說:這個不知道,但做什麼工作其實取決於你要過怎樣的人生,不同的人肯定要過不同的人生。

她說:哎呀,有道理,老師你覺得我能過什麼樣的人生呢?

……

那一瞬間,其實我是還蠻悲涼的。

在中國一個受過幾乎最好教育的人,竟然問我這樣一個陌生人,

她要過怎樣的人生?

我發現,我們這個時代大部分人都在過一種「三隨」的生活——

隨便、隨大流和隨慣性;

只有很少的人,真的知道自己想幹什麼。

所以,2007年那年,我突然覺得與其教英語,不如出來普及職業生涯規劃。

到現在已經有十年。

以下是這十年時間,我觀察到的中國社會、國人對於「做自己」這個事情的觀念有什麼改變.

以及我們自己都踩過哪些坑。

Part

1

做自己=成功

最早提出「做自己」這個話題的,是李開復老師。

他寫了本書叫《做最好的自己》。

請注意這個年份:

2005年到2010年,整個中國就是這一類職場勵志書流行的時候。

比如,《杜拉拉升職記》、《圈子圈套》、《輸贏》、《我的成功可以複製》……

這些書都是在那時爆發的。

如果你跟我年齡差不多大的話,一定都經歷過這個階段。

你去拆解這些書,會發現,

這個所謂的「好」,背後的價值觀是什麼呢?

其實就是在職場,或者再狹隘一點——外企中中間,獲得一個頂級的職位。

並不是說這不叫成功。

但是,全世界都這樣講也太無趣了吧?

我想,這可能是我們關於「做自己」的第一個結論:

「做最好的自己」,就等於很成功。

但顯然不是。

因為這個世界上,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Part

2

做自己=發現自我

估計國家當時也有這個感覺。

2007年的時候,教育部明確要求大學開設以「特質論」為核心的「職業生涯規劃」課。

什麼叫特質論?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去評測你有什麼樣的天賦、能力、興趣、價值觀,

然後就可以推薦一個合適的工作給你。

也是這一年,我們開始做「新精英」。

原來我的夢想很簡單,也很高:

我要做全世界最好的量表,只要一測就知道自己該幹嘛;

再做一個最大的職業資料庫,定期更新。

這樣,人們很輕鬆地就能找到一個和他匹配的工作,而不會花很多時間,去考一個5000人報名最終只錄取3個人的公務員崗位。

但是,後來我發現搞不定。

那段時間,我們認為做自己就等於Find Myself,發現自我、找到自我。

可是,這個世界上有無數的測評:MBTI、9型人格、霍蘭德還有星座……

你有沒有意識到,在那個年代第一次接觸評測:

我們並不是在測量自己。而是給自己貼一個讓自己舒服的標籤。

很多時候,星座、性格都變成這個設想。

有一次,我遇到「壹心理」的老大,他說,

朋友圈裡面傳播的那些根本就不是測評,它們真正目的是讓你可以大膽地、以一種偽科學的姿態告訴你的朋友們「我是什麼樣的人」。

——說白了,那時我們也不是在找自己,

而是在找一個自己喜歡的標籤,貼到上面去,為自己背書。

為什麼會有這種需求呢?

因為大部分中國學生,並沒有真實和成熟的自我。

小的時候你媽媽跟你說,

孩子你要考一個好中學;然後,考個好大學;然後,找個好工作;再找個好媳婦;生個好孩子……

然後呢,讓你的孩子上個好幼兒園,上個好小學,好中學,好大學……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就是這麼一個鏈條。

所以,很多人都是千人一面。

這種情況下,你會發現真的是很難會有一個清楚到可測量。

或者僅通過測量就能達成的事。

於是,我的公司從一個測量公司變成一個幫助人成長的公司。

這同樣也是「做自己論壇」的來歷。

Part

3

做自己=與眾不同

我們第一屆論壇的主題叫做「做自己,與眾不同」。

看看我們當時的宣傳詞:

在我們今天這個功利世俗的灰暗年代,不拼爹、無背景、非名校、沒有錢,我們的生活是否還有精彩的可能?

希望每一個無背景、非名校、無錢無緣海外鍍金的如你我的「平凡人」,都能學習到如何成為改變自己生命的英雄,以及找到讓平凡的生活不平凡的勇氣與智慧。

然後開始做些什麼。如果有一天,有人開始打擊你、嘲諷你、告訴你那不行,那正是因為,你走在了自己的路上。

……

我現在回頭看,覺得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屌絲心態。

有那麼幾年時間,我們,其實不僅是我們。

整個社會都陷入到一種特別努力想證明自己在「做自己」的動作裡面。

我自己是作者,所以我特別關注什麼書會火。

出版的時間不重要,關鍵是火的時間,因為這意味著社會的整體意識在轉變。

我研究了一下,2012年的時候,整個圖書出版行業裡面最火的幾本書《背包十年》、《分開旅行》……全是「說走就走的旅行」。

那時,我們特別想用一種與眾不同的方式去證明自己。

這可能是另外一種走偏吧。

到這個階段「做自己」成為一種自己的殼:

如果誰說你不好,你就說我在做自己。

有的時候明明做不到,但你說:

我不想要,我在做自己。

——這是我們中國人」做自己「的第三個階段。

劉慈欣在小說《三體》裡面寫了一個地方,叫做「紅岸基地」。

其實紅岸基地真實存在,就在北京不老屯,開車大概兩三個小時就能到。

我們在做《超級個體》專欄的時候,有一天晚上跑去那裡看星星。

當我在北京第一次看到銀河,才知道:真的是有銀河,有Milky Way的。

但平時因為城市燈光太亮,我們看不到。

燈光是我們發明的,城市也是我們發明的,

但是,這種東西很多時候讓我們就失去了對於更宏大的坐標的標識。

就像目標是我們自己定的,「做自己」的形態也是我們自己定的,

但是這些「燈光」障礙了你把你自己放在一個更大的人生維度和坐標里去想,到底什麼是做自己?

僅追求與眾不同,是最廉價和偷懶的「做自己」。

Part

4

做自己=找回真我

「做自己」的理念繼續在往前推進。

大概是在2014-2015年,慢慢地這個話題就回到「找回真我」裡面去了。

你會注意到有大量的關於科學和心理學的書出現。

——「自我」應該放在一個比較大的空間里,才有可能找准,而不僅是你的自我感覺。

下邊這個故事,我印象特別深。

巴菲特有個飛機師,叫做弗林。他為巴菲特開了十多年飛機。

有一次,他問巴菲特:怎麼才能像你一樣獲得成功呢?

巴菲特說:第一步,你要圈出25件你特別想要的東西。如果你想不明白,你可以用「有趣」和「有用」做一個評分。

第二步,圈出5個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然後怎麼辦?

有人說,我懂,然後就集中全力馬上開始做這5個,有機會再去做那20個。

完全錯了。

巴菲特說,接下來,你這一輩子要像躲避瘟疫一樣躲避另外那20個目標。

因為人這一輩子做好5件事,已經非常非常難。

這些有點兒希望,又不可能窮盡的事情,才是最恐怖的。

你要集中你所有的精力去躲避那20個,它們只是幻覺;

那5個勾勒出來的才是真正的你。

在這個時代我們開始思考:

什麼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我們的特質只是幫助我們找到需要的方式而已。

我特別欣賞羅丹的觀點:

有人問他,雕刻是怎麼回事?

羅丹說,

雕刻就是把一坨石頭中間不屬於它的部分給去掉,剩下的其實就是雕塑本身。

人生也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

是一個從社會的我、虛假的我、想像的我到內在的我,慢慢地去找到一個真正的我的過程。

——這是這個階段,我學到的最好的想法和結論。

這種自我雕刻是非常痛苦的,但也是非常值得的。

要多麼的努力才會毫不費力?

我給你舉一個真實的例子。

有個人問過我:古典,有什麼方法可以輕鬆的賺100萬?

有嗎?真有,而且不犯法。

輕鬆能賺到一百萬是有辦法的就是——往銀行一年存1000萬。

他接著問,那有什麼辦法賺到1000萬?

我說蠻簡單,就是一年往銀行存一個億。

……

我想講的是什麼呢?

——那些看起來輕鬆、愉悅、不難的東西,其實背後都有巨大的積累。

當你看到人們在輕鬆地講著他們經歷的時候,他們可能已經拚命為自己存了「一百萬」;

當他輕鬆賺一百萬的時候,其實背後是一千萬甚至是一個億的努力。

Part

5

做自己=自我塑造

日本設計師山本耀司說,

自我這個東西,其實你是看不見的,沒有什麼所謂的自我,它是流動的,衝撞的。

你只有真真正正地撞上了些什麼,才知道邊界在哪兒。


那麼,撞上什麼東西會讓你知道邊界呢?

往下是沒邊界的,只有往上走。

所以,山本耀司說,

你要終身跟那些很強的東西,很可怕的東西和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

自我是不斷地在自我升級中間碰撞而產生的。

山本耀司把自我又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自我」不是在尋找所謂的真我;根本沒有什麼真我,自我是一個持續的自我塑造的過程。

也就是說,不會有什麼Be Myself,只會有Make Myself,Create Myself;

不會有什麼回到內心,你需要持續地回去,同時持續地升級。

這樣就像每隔一段時間,登上一座新的高山,看到全然不同的格局和風景。

所以,一個自我塑造的過程,包括三個部分:

第一個是持續的「自我超越」。

但是,只要自我超越,就會不斷地失手。

如果一個人都沒有受過傷,說明這個傢伙做得不夠努力。

當你在做自我超越的時候,你很有可能會做對,也很有可能做錯。

第二個很重要的事叫「自我負責」。

什麼叫自我負責?

我舉個例子。比如,你怎麼面對一個糟糕上司,或者一個賤人?

A選項是你自己牛X,能改變它;

B選項是雖然改變不了,但你可以選擇不在這上班——我能力夠強,不給你打工總可以吧。

還是搞不定,退一步選擇C選項:嘗試讓自己成長,成為一個能改變的人,或者能夠做選擇的人。

還做不到的話,D選項,你至少有能力讓自己爽一點,不要那麼糾結,去接納這個事情。

——以上四種都是自我負責。

都比E選項,留在原地抱怨,既改變不了現狀,自己也不爽好。

第三個叫「自我接納」。

當一個人實現自我負責後,他可能需要做第三個功課,就是自我接納。

什麼叫自我接納?

就是承認這個世界上的確有我hold不住的事情。

自我負責不是自我掌控,而是知道自己的能力圈,什麼要做,什麼不要做。

前段時間馮唐老師寫了一篇「中年油膩男」的文章。

對此,俞敏洪老師的反應很有趣。他說:

我就是中年了,怎麼著吧?

中年男人是一個國家的棟樑,是一個社會的基礎。

我作為這個中年男人,今天能有這麼多人聽我講話,我覺得是中年男人的勝利。

——俞老師講得特別好。

這就是自我接納。

我們沒有必要緬懷青春,因為中年其實也很好,老年也挺好,

將死的時候如果你平靜也非常棒。

有人可能特別適合創業,有人就是喜歡穩穩噹噹地過自己的小日子,

那麼只要你能做到自我接納,也很好。

不過,自我接納是以自我超越和自我負責為前提的。

否則,那就是你的「龜殼」。

講到這裡很清楚了——

到今天,我認為做自己,其實是持續地自我超越,對結果負責,並通過這個過程,不斷了解自己的邊界。

正是因為你知道有些東西做不到,所以你會知黑守白,守正出奇。

正因為有自我接納,所以你反而可以很好地去欣賞每一個人,然後進入下一輪的自我超越。

這就是一個人Make Myself、自我塑造的過程。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話題是,每一個走在做自己路上的人總免不了被人問:

你這麼努力不累嗎?

我一直都找不到好的理由來反駁,直到前段時間在看了一本叫《堅毅》的書。

作者特別清晰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這麼努力不累嗎?

真的不累。

堅毅是什麼?

堅毅等於激情加上毅力,也就是說一個人有一個長遠的目標和一個持續的動力。

激情和生活滿意度是什麼關係?

堅毅和生活滿意度是高度相關的。

簡單來說,你越是專註一個宏大的激情和方向,

並且持續地去自我提升、刻意練習,你就會感覺到越多的幸福感。

短期的隨心所欲,也會獲得明顯的生活幸福感的快速上升,但是它上升一點點就到頭了。

所以,只有選擇真真正正的持續的自我塑造,人才可以獲得持續長久的幸福。

這是非常好的回答。

我現在要反問:

你過得這麼喪,不累嗎?

——每天關心著別人的想法,猶豫著房子買還是不買的,成天看老闆的眼色。

然後回家刷劇,別人笑你也笑,別人不笑你也不笑……不累嗎?

就像研究完很多人工智慧以後,你會發現最嚇人的不是人工智慧越來越像人。

而是人越來越像人工智慧。

「喪」才是真正的累。

這麼多年,我深刻的意識到一點:

如果你不去花時間去創造一個未來,遲早你會花更多時間去應付生活給你的shit。

生活把屎盆子扣你臉上的時候,你花的功夫一點都不比你去創造未來少。

但是前者處於快樂和幸福,後者則完全處於恐懼和焦慮。

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用你的自我去碰撞一些更高、更強、更厲害的東西。

讓自己不斷的啟動,不斷自我突破。

總結一下,「做自己」這十年分了五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我們爭取的是主流的成功。

第二個時期,我們開始探討特質,比如《現在發現你的優勢》。

第三個時期,我們都刻意去與眾不同,像一個逆反的孩子。

第四個時期,我們開始去思考,什麼是真正的自我?

到了第五個時期,我們從狹隘的個人心理學中走出來,把自己放在歷史和生物中間,重新理解世界。

我們意識到:

生命的本質就是生生不息,持續地自我塑造與創造。

這就是我們中國這十年來走過的關於」做自己「的路。

從這個角度往前看,你會很清晰地看到未來十年什麼叫做真正的做自己。

它一定是更多元,更理性,以及更強調內在性格的。

所以從今天開始,從這一屆開始:

我們的做自己論壇不再叫Be Myself,而是改為Make Myself。

我們公司的slogan,原來是「成長,長成為自己的樣子」。

後來我也去掉了「為」,變成「成長,長成自己的樣子」。

因為成長沒有終點,不存在一個「為」的狀態——

自我是持續不斷延續的一個過程。

最後,我講一個關於我和我媽媽的故事。

今年上半年的一天,我正在家裡寫東西,我媽給我打電話。

她說:跟你說個事唄。

我說:什麼啊。

她說:我昨天去醫院裡面做檢查,醫生呢可能不知道我有什麼過敏體質,給我打了一個麻醉劑,我當場就因為過敏,昏迷了五分鐘,而且是失去呼吸了。

整個醫務室都嚇壞了,不斷抽我的臉,掐我的人中,我才慢慢恢復過來。

我就跟你說一聲,現在沒事了。

我嚇壞了,我說:你這太嚇人了。

——因為我意識到說一疏忽,馬上就會失去她了。

我跟他講:那我回去陪陪你。

我媽說了一句話:不用陪,首先這種事呢你根本就防不了,對吧?

它是不確定的,根本就防不了——你天天在這看著我,我一點都沒事;

第二個,你就好好做你的事。

做什麼事呢?

做有一天你真的遇到這樣的事情,會覺得你做的事是值得的就可以。

這個事情給我很大的反思。

其實,父母親的離開,就是我們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當我們面對不確定性的時候,我們到底應該以什麼樣的心態去應對呢?

我有了一個定見:

人要做一些有價值的事,並且持續地把它做得越做越好,只問耕耘很難問結果。

它有可能爆,也有可能做不下去。

但是:

第一要面向未來,

第二要做有價值的事,

第三你要持續的自我塑造,把它做得越來越好。

面對不確定性,最好的心態就是:

當不確定來臨的時候,你會覺得這件事情依然值得。

所以,回到這一屆「向未來進化」這個主題,我想我表達得很清楚了。

希望各位,

每個人都面向未來做有價值的事,感動你的事,

並且持續地做得越來越好。

當不確定性來臨的時候:

可能是好,可能是壞,可能是倍增,可能是失敗。

但是你會覺得心裡特別寧靜和安靜,這就是我們面向未來的姿態。

* 作者介紹:古典,頂尖個人事業發展顧問,羅輯思維「得到」APP全年訂閱專欄《超級個體》主理人,著有300萬級暢銷書《拆掉思維里的牆》,最新力作《躍遷:成為高手的技術》榮獲2017噹噹、京東、亞馬遜年度榜單推薦。微信公眾號:古典古少俠(ID:gudian515)

— THE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麥子熟了 的精彩文章:

賣掉上市公司,去麗江開客棧的CEO,又回來了

TAG:麥子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