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就想起老家的早餐,你老家早餐都吃什麼,來晒晒吧
濰坊早餐:
濰坊的美味,不僅在於切身的味蕾感受
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載體,更是城市精神的彙集
菜,是傳承 美味,是旅行
每一道美食都是一種傳承;
都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回味是一種陳釀的芬芳;
味蕾恪守最初的信仰…
濰縣肉火燒+豆腐腦(八寶粥)
兩個肉火燒,一碗豆腐腦,這就是最濰坊味的早餐。說起這道美食,還要跟揚州八怪鄭板橋有關。在清朝乾隆年間,鄭板橋擔任濰縣知縣,恰逢濰縣連年受災歉收,他勤政廉政,開倉放糧,帶領老百姓積極抗災,火燒也在這時候出現。最早用木杠子來壓面,把面和得非常硬,人們叫它「鄉火燒」、「杠子頭」。直到清末民初,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食也被巧妙地融合到火燒當中,肉火燒應運而生。
油條+豆汁(小米粥、八寶粥)
燴火燒(一般用濰縣杠子頭)
杠子頭是發源於濰坊的硬面火燒,歷史悠久,影響力廣。
在膠東地區,甚至整個山東省內都廣受歡迎。
它的製作工藝獨特而講究,要和成很硬的麵糰,
手揉根本不可能,要用棗木杠子反覆壓。
最後做成圓餅,用專門的模子壓出形狀烘烤,
中間很薄,有的中間還有孔,邊很厚。(後有圖)
古時,用麻繩串成串,掛在鞍邊車旁,食用很方便,
因為水分含量少,所以可以保存很久不壞。
扔地上說不定能砸出窩窩來,哈哈~
但即使在濰坊,也不是所有杠子頭店都做的很好,
一般杠子頭一個至少要半斤,有些好的店可以到六兩,
但有些店偷懶,做的尺寸和重量不夠,水分含量稍多,
吃起來就比較軟,但卻更符合現代人的飲食習慣,
現在很難買到小時候那種硬的跟石頭一樣的杠子頭了。
剛出爐的杠子頭是最好吃的,吃起來很有嚼頭,外脆里軟,真是越嚼越香。
涼後就不如剛出爐的好吃,也更加堅硬,通常會掰碎後燴著吃。
這是山東地區最普遍的吃法,
青島人喜歡用海鮮燴,濰坊人喜歡用濰縣名吃肉丸子涼湯做底燴,各有各的特色。
雞湯餛飩
雞湯餛飩是中國的傳統食品,源於北方,卻在山東發揚光大。
此小吃的特點是:湯鮮味美,口味純正,雞肉香滑,加入香菜後口感更佳。
包子+小菜+稀飯(八寶粥)
羊雜湯+火燒
濰縣羊肉湯經過幾千年的改進,製作工藝越來越完善。濰縣羊肉湯其實是以臨朐縣所產羊雜為原料製作而成,其呈白色乳狀,鮮潔爽口、不腥不膻、不粘不膩,獨具特色。羊湯營養豐富,老少皆宜,還有「天下第一湯」的美譽。
濰坊雞鴨和樂(午餐、晚餐居多,早餐也有)
山東濰坊漢族傳統名吃,據說起源於山西、陝西,後經北京傳至濰坊,由歷史上的「河漏」演變而來。「河漏」是用 蕎麥麵在密鑿細孔的河漏床上壓出的麵條,本是農家日常食品。濰坊人對此作了改進,用小麥代替蕎麥麵,並配以雞鴨肉、「憨肉」和小調料的鹵子,用期諧音取名「和樂」,因鹵子以雞鴨為主,遂名「雞鴨和樂」。經民間食品藝人不斷加工發展至今,成為人勻喜聞樂見的麵食。它以製作考究,佐料齊全、味美湯鮮而聞名齊魯大地,又以味美價廉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1997年雞鴨和樂被中國烹飪協會、山東省貿易廳分別評為「中華名小吃」、「山東名小吃」等榮譽稱號。
高密爐包+小米粥(八寶粥、豆腐腦、豆汁)
在高密,大家偏愛爐包,「香、焦、酥、脆、菜生、肉熟」構成了高密爐包獨特的口感。據傳,高密爐包是從韓信的廚師手中傳下來的,韓信在高密指揮「濰水之戰」的時候,當地的廚師為韓信做過爐包,深得韓信賞識。直到清朝末年,呼家莊的王家、徐家,夏庄的張家(「公順」)就開起了爐包鋪。解放後,高密的國營、集體飯店都把爐包作為傳統名吃傳承下來,並不斷發揚光大。
朝天鍋(午餐、晚餐居多,早餐偶爾有賣)
濰坊朝天鍋是一道漢族名菜,源於清代乾隆年間的民間早市。當時濰縣趕集的農民吃不上熱飯,便有人在集市上架起大鐵鍋,為路人煮菜熱飯,因鍋無蓋,人們便稱之為"朝天鍋"。鍋內煮著豬下貨、肉丸子、豆腐乾等。湯沸肉爛,顧客圍鍋而坐,由掌鍋師傅舀上熱湯,加點香菜和醬油等,並備有薄麵餅,隨意自用。然後,根據顧客要求,把腸、肚等切碎,放在餅上,捏上細鹽,捲成火筒狀,送到顧客手中。
昌邑單餅卷蛋(用煮雞蛋,配蔥或者小菜)
把單餅上鍋一熘,把最新鮮的雞蛋下鍋一煮,把餅攤開,把剝了皮的雞蛋放在餅上碾碎,再撒上一點細鹽(講究一些的人家是撒芝麻鹽),捲起來,咬上一口,餅的面香,雞蛋的清香,餅的勁道,雞蛋的綿軟,是那麼和諧地融在一起,好吃極了!
安丘三頁餅(配小鹹菜、小菜、羊雜湯)
三頁餅最早是山東省安丘市景芝的傳統名吃。於300年前伴隨著景芝酒的興盛應運而生,現已遍布全縣。相傳昔日到景芝販酒的客商絡繹不絕,常在鎮內飲酒用飯,當地居民便做起了賣餅生意。為調眾口,工藝漸進,最後形成了三頁如一,每頁薄如紙,軟如稠,焦柔相濟,清香可口,一抖三開的三頁餅,成為具有獨特風味的食品,為"三產靈芝真寶地"酒美飯香馳名,起了配獨為偶的作用。景芝三頁餅走出景芝地方,走遍齊魯大地,成為山東市井餐桌的美食和城鄉饋贈親朋的佳品。1987年,景芝三頁餅獲省優產品稱號;其後,再獲第十一屆國際風箏會博覽會金獎,第十二屆國際風箏會參展榮譽獎;現已被列入《山東名吃大全》和《山東風物誌》。
肉丸子麵條
濰坊肉丸子麵條,俗稱肉丸子涼湯,是濰坊地區的民間飯食,跟「濰縣和樂」不一樣,肉丸子麵條比和樂更細,湯頭更濃,會加入黃花菜,一般都是家庭自製為主。對很多老濰坊人來說,幾乎記憶中都有生日當天吃一頓肉丸子麵條的場景。看著案板上堆砌的肉丸子片、糖蒜片、香菜段、蛋皮等小料,隨著鍋里的水不斷沸騰,一股獨特的香氣四溢飄散,那穿越幾代人記憶的味道在心底綻放開來。
濰坊燒餅
兩根色澤金黃的大油條,一張外酥內軟的濰坊燒餅,給濰坊人帶來了一天的活力。濰坊的燒餅分兩層,面層布滿芝麻,鼓起,脆而香。底層平而脆,撂放片刻便變軟,「燒餅卷油條」即是變軟後的吃法。濰坊燒餅品種很多,如酥燒餅、小片燒餅、羊肉燒餅、花椒肉燒餅、脂烙酥燒餅、肉燒餅等,風味各異。
景芝金絲面
對於喜歡吃面的人來說,早晨來一碗「色黃絲細,猶如金絲」的景芝金絲面會讓一天的心情都愉悅起來,景芝金絲面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雞蛋和面,擀成龍鬚麵條,煮熟後澆海米、香菜高湯。色澤金黃,刀工精細,滑爽不粘,鮮香清口。簡簡單單一碗面,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澱粉、鉀、銅和鈣等營養元素,既注入了一日的營養,還有明目健腦的作用。
壽光筢菇
筢菇,也叫趴菇,這兩個字難倒了很多外地人吧,而壽光人卻叫的格外順口。一聲pa gu,彷彿腦海中就回憶起炒制筢菇時發出的「咕嘟咕嘟」的聲音。筢菇的主要材料以蘿蔔、綠豆、青菜葉子為主,製作流程複雜,口味清香獨特。傳統石磨手工製作的筢菇口味最佳,起源已無法考證,最早在清康熙時的《壽光縣誌》中記載有在城北隆冬季節販此物者,可以推斷最早於清初時,這種菜肴已經有了。
馬宋餅、景芝三頁餅、芝麻鹽
一張單餅,卷上兩個煮雞蛋,撒上一撮芝麻鹽,每到清明時節,老濰縣人總會來上這麼一卷。餅卷雞蛋全國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最有名的就數濰坊的景芝三頁餅和馬宋餅了,再配上濰坊特產的芝麻鹽,那味道就倆字——「絕了」!
濰縣火燒+小菜
濰坊的火燒歷史悠久種類繁多。《資治通鑒》中記載東漢人趙歧流落北海(即濰坊)以賣餅為生。這是有文字記載以來較早經營燒餅的例子。可見那時濰坊地區的燒餅已經作為商品流向了社會。
隨著時代的發展,城裡人的要求高了,火燒鋪子建在了城內,火燒的品種一天天多起來,單是面火燒就有砍火燒、簸箕火燒、梭火燒、瓤子火燒、芝麻火燒等多種,較為出名的有濰坊肉火燒、杠子頭火燒、脂烙酥火燒。
在清末民初,肉火燒應運而生。當時的名字叫花椒肉火燒,發展到三鮮肉火燒是近代的事情,因為人們的生活在大步的提高,小吃的質量也隨之與時俱進。
手抓餅
濰坊臘汁肉夾饃
山東大包子+粥
濰縣粽子
水餃
大餅+小菜
寬面
雞蛋麵條
註:以上標配一般為:咸粘粥,豆腐腦,豆漿,八寶粥,小米粥。。。
愛上一座城,可能是因為一個人、一件事、一種心情、一處風景,而我卻是因為這裡樸實的人民、舒適的環境和可口的美食。我要為濰坊美食代言,不僅僅是因濰坊美食的獨特,而是可以通過它進行了一次時空之旅。
幾千年的歷史,幾代人的回憶,媽媽圍裙上的味道,時而波瀾壯闊,時而喃喃細語,眼前的美食好似已經穿越歷史,訴說著濰坊人的春夏秋冬……
朋友,你老家早餐都吃什麼?在下方留言哦
他們都在讀
聲明:
TAG:早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