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瓦楞紙竟能帶動任天堂股價大漲,但Switch也只能靠它賺一波
近日,已然風靡全球的任天堂Switch再添新玩法,其全新配件Nintendo Labo徹底點燃遊戲圈,甚至小小瓦楞紙竟然直接帶動任天堂股價上漲3%。
那麼,引燃朋友圈的Nintendo Labo到底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任天堂為Switch打造的一系列厚紙板配件,玩家可以將Switch主機插入到由各種紙殼板拼裝成的卡牌紙盒中,然後通過其與Switch自帶體感遊戲進行聯動,實現鋼琴、釣魚、摩托車、房屋、遙控車等五種截然不同的體感遊戲玩法。
同時,任天堂官方還宣布Labo包含兩種套裝:一種是包含釣魚、彈琴等五個遊戲的Variety Kit,售價為69.99美元;另一種是可以模仿機器人的Robot Kit,售價79.99美元,這兩款外設均在2018年4月20日發售,不過,都需要對應相應的遊戲才能使用。
對此創新十足的瓦楞紙盒外設,業內人士認為,任天堂用紙板重新定義了遊戲。確實,Nintendo Labo除了可以顛覆傳統遊戲主機的玩法外,更是將玩家手工製作與遊戲過程中的雙重樂趣加倍體現,也讓體感遊戲的優點得到進一步發揮,更是無形中將Switch的體感功能進一步放大。
Nintendo Labo為Switch再添一把火
如果說2017年最火爆的遊戲主機是什麼?Switch當之無愧,其發售當年銷量輕鬆破千萬,為任天堂帶來業績上的再次增長。而任天堂也不遺餘力地在充分發掘這款新主機的軟價值,第一方遊戲、第三方遊戲、獨立遊戲、聚會遊戲等等,強悍的遊戲陣營為Switch的銷售帶來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
而2018年伊始,Nintendo Labo配件的出現無疑為Switch再添一把旺火。該外設即便尚未發售,其創新玩法已然吸引了除核心玩家之外的普通玩家的注意力,畢竟,這種新奇、好玩、又富有教育意義的Nintendo Labo讓Switch在兒童市場也受到無比的關注。
說Labo是瓦楞紙,其實也並不是簡單的瓦楞紙。首先,其功能的實現要歸功於Switch手柄上可以測試景深和周圍物體的距離的IR攝像頭,而在外設中增加一種鏡面反光紙板,就可以讓Switch通過反光感知到紙模上零件的移動,從而在配套的遊戲軟體中做出響應,這也就有了彈鋼琴等功能;其次,在瓦楞紙之外,Labo更為重要的是其配套的遊戲卡帶,這是任天堂此次創新的得以實現的關鍵點,畢竟瓦楞紙可以複製重做,卡帶卻是普通玩家無法破解的,好玩的遊戲配上新奇的玩法,讓Labo一經亮相就顯得格外耀眼;第三,對於Labo,雖然任天堂宣傳方向面向兒童市場,但這種新奇的玩法,毫無疑問適合更大範圍的玩家群體,畢竟動手組裝的過程中,可以讓玩家感受到更多的樂趣,引起共鳴。
以此來看,或許在Switch設計之初,或許就已經有Labo外設的打算。而此時將Labo公布,無疑是為Switch銷售再添一把火,目前來看,其引人注目的效果已基本實現。那麼,接下來,充滿創意的Labo就此無敵了嗎?其實不然。
Labo會一直助燃Switch,還是將淪為Switch的雞肋?
在Nintendo Labo宣傳片中,任天堂給出了三個關鍵詞——製作、玩、探索。可見,在任天堂看來,Labo是一套可以充滿探索精神的遊戲方式,畢竟動手製作,感受遊戲的樂趣,並能探索各種各樣新的玩法,顯然能夠吸引不少玩家。
但是,面對售價高達70美元的瓦楞紙,不少玩家在高興之餘,擔心它到底值不值?畢竟紙板易受損的特質有可能會打擊到不少玩家對這一遊戲外設的積極性,畢竟有多少人有能力、有精力、也願意花時間來折騰這一紙模小玩具呢?即便已經組裝好了,瓦楞紙的耐受度是否能夠禁得起玩家尤其是兒童玩家的「摔打」呢?
此外,Labo的存在還得依靠一定的遊戲卡帶,有多少有創意且可玩性高的遊戲軟體就得有多少充滿創意的瓦楞紙盒套裝想匹配,此種情況下,任天堂賣的是紙盒還是卡帶?可見,Labo想要按照任天堂的設想,完全發揮出其自身潛能,就必須依賴於不斷更新的遊戲軟體。但是,Switch本身就已經上線了如此多的精品遊戲大作,又會有多少玩家願意花費額外的時間與金錢來組裝、遊玩這些看上去很好玩的遊戲呢?
文創資訊認為,相對陣容如此豐富的Switch,以瓦楞紙盒來贏得一時新鮮感的Labo外設或許只會博得一時的喝彩,而當玩家興趣過後,瓦楞紙盒套裝或許會成為Switch的雞肋套裝,最終叫好不叫座的存在。
在主機廠商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Labo可以為本就銷售迅猛的Switch帶來的或許會是一波銷售小高潮,也或許是一波看似低成本的創意體驗。但是,對於Switch來說,上乘的遊戲陣容才是其繼續佔領市場的終極法寶。在紅極一時的Labo之後,任天堂最終憑藉的必將會是自己的經典系列如《塞爾達傳說》《精靈寶可夢》的續作,畢竟無論遊戲廠商的何種競爭,歸根結底都要回到遊戲產品的競爭之中。
當然,在想像力和創意爆棚的Labo到來之時,適時地來嘗鮮也是不錯的選擇。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 樊佩
TAG:文創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