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城是怎麼變成首爾的
1
2005年1月19日,韓國首都漢城市長李明博宣布,將原來只有韓語發音的首都「??」(Seoul)的漢字名稱,由「漢城」改為「首爾」。兩年後,他當上了韓國總統。
宋朝時,作為朝鮮半島上最重要的都城,首爾的名稱是南京,後來改為漢陽,1394年,朝鮮李氏王朝李成貴從開京遷都至漢陽,並改名為漢城。1946年 ,駐韓美軍將漢城的拉丁字母確定為「Seoul」。漢城在朝鮮戰爭中受損嚴重,但戰後發展迅速,作為韓國的首都舉辦了1988年奧運會和2002年世界盃開幕式。作為得名超過六百年的城市,漢城改名英文譯音「首爾」,一度引起了不小爭議。
漢城改名被視作韓國當局的「去中國化」的重要一步。雖然如今在韓國已經鮮見漢字,但實際上在1971年以前,韓國的中小學教育都是要學習漢字的。在100年以前,韓國的書面文字百分之百是漢字。
雖然自古以來,朝鮮半島的口頭語就跟漢語不同,但書面語卻一直都是漢字。類似於粵語和普通話,兩者語音完全不同,但粵語卻可以用漢字書面語記錄下來。
但漢字學起來太難。到了公元1443年,朝鮮當政的世宗大王認為普通百姓的識字率實在是太低了,根本看不懂從明朝學來的先進文化和書籍。與其費勁去普及漢字,不如創造自己的書寫語言,也能體現高麗民族和漢民族的與眾不同。
於是世宗大王就召集一批學者,要他們多快好省地儘快拿出一個解決方案。要快速識字,莫過於會聽就會寫的表音文字。於是當年12月,世宗的《訓民正音》正式成文,把一直以來只能用於口頭表達的韓語,變成了可以書面記錄的韓文。
然而這樣的命令,受到了許多朝鮮貴族和知識分子的強烈批評。他們認為這是朝鮮的去漢字化,而拋棄漢字就等於拋棄先進的中國文明,成為粗魯無禮的蠻夷之邦。學者崔萬里就批評,「一直以來中國都認為我國有商朝箕子大夫的遺風,文物和禮樂都比擬中華。現在你弄個不倫不類的韓文,拋棄中華文明而跟蠻夷等同,就好像把蘇合之香拋棄,而去追求屎殼郎的糞丸一般。」
所以雖然世宗的願望是好的,但朝鮮的貴族知識階層根本不理:漢字仍然大行其道,通曉漢字的階層,一直處於鄙視鏈的頂端。
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二十世紀,即便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之後也沒有改變。
2
1945年二戰結束日本投降,朝鮮半島脫離了日本統治。由於日佔時強制使用大量日本漢字,因此獨立後為去殖民化,漢字成了必欲取之而後快的殖民主義象徵。當年金日成就指示,黨內所有出版物不得夾有漢字。到了1949年,所有朝鮮的出版物都全部改成了韓文印刷。由於朝鮮的特殊國情,廢除漢字的政策受到上下一致推崇贊同,根本沒有一點反對聲。
而1948年成立的韓國政府,也開始推行起去漢字化來。當年作出規定,官方文書只能使用韓文,不能韓漢並用。之後逐步在政府機構名稱、正規出版物和商店標牌上,推行強制使用韓文的舉措。1970年,韓國的所有從小學到大學的教科書,除必不可少的區分外,統統沒有了漢字。一句話概況韓國政府對漢字的態度就是:能不用,絕不用。
但直到今天,韓文仍然始終離不開漢字。因為漢字是表意文字,韓文是表音文字,韓文相當於漢語的拼音。雖然韓文會讀就會寫、比起漢字易於學習,對於減少文盲和提高識字率貢獻巨大,但也造就了大量的同音同形異義詞。例如韓文里的「故事」、「古寺」、「告辭」、「告祀」、「古辭」、「枯死」……就全是讀寫為「??」,假如沒有上下文語境,根本不知道韓文究竟講的是哪一個意思。
所以直到今天,韓國的身份證上都還是不能沒有漢字,要不然就無法確定「全智賢」究竟是「全志弦」還是「權之嫻」還是「全之獻」還是「權至咸」……而且韓國高校的法律系,漢字仍然是必修課。因為一關係到精確明確的法律,韓文就只能讓位於表達更精準的漢字。
3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韓國一直在兢兢業業地推行去漢字化,實際上也就是「去中國化」。推行到極端,就是把端午、火炕、木刻活字印刷等發源於中國的非物質文化搶先申遺,甚至宣稱漢字都是殷商時的高麗人發明的,給世界造成韓國文明從古至今自成一體的認識。
但在稍有歷史常識的人看來,這一場鬧劇不過就是郭德綱的段子:韓國人確實發明了一切,中國人只是發明了韓國人。
漢城的名稱本是歷史上的延續,恢弘大氣。但韓國人認為首都叫漢城,會被世人以為漢城是「漢民族的城市」,所以堅決要改成英文的音譯「首爾」。
首爾就首爾吧。但一個城市的名字好改,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卻沒那麼輕易斬斷。韓國政府迫於實際壓力,子1972年確定恢復了中學和高中的漢字教育。2000年,韓國用於漢文教學用的基礎漢字達到了2000字,跟中國2500字的數量相差也不多。
在東亞的漢字文化圈中,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通用漢字,而只有韓國僅僅使用表音的韓文,客觀而言在某種程度上妨礙了彼此交流。另外作為高等教育,韓國的文科研究生至今每天要閱讀大量的本國典籍,而這些典籍無一例外是漢字。而韓國上層,長時間也仍然以一手漂亮的書法為榮。
雖然韓國當局不遺餘力地推行去中國化,但語言文字的生存能力,卻比一紙政策要強得多。韓國五大經濟團體在2003年決定,建議屬下19萬家公司,招聘職員時進行漢字資格檢定考試,只錄取能認識1817個漢字、書寫1000個漢字的新職員。
韓國要樹立起真正的民族文化,還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僅憑風靡一時的韓劇還遠遠不夠。
4
有趣的是,早在韓國堅定不移要去漢字化之前的幾十年,中國的一大批學者和有識之士,就已經在鼓吹滅亡漢字了。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他們認為漢字是中國轉型的最大障礙,漢字不滅則中國無希望。
例如陳獨秀:「中國文字,既難載新事新理,且為腐搜索毒思想之巢窟,廢之誠不足惜。」
魯迅:「漢字也是中國勞動大眾身上的一個濃瘡……漢字不滅,中國必亡。」
瞿秋白:「現代普通話的新中國文,必須羅馬化,就是改用羅馬字母,要根本廢除漢字。」
呂叔湘:「歷史將證明:電子計算機是方塊漢字的掘墓人,也是漢語拼音文字的助產士。」
……
雖然遭受如此多的歧視和不待見,漢字還是活到了今天。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有傳言說高層醞釀徹底將漢字拉丁字母化的革命。身為詩人和學者的陳夢家對此進行了批評,結果幾年後被打成右派,再過幾年以自殺告終。
陳夢家不知道的是,據語言學家周有光回憶,1949年的莫斯科,當聽中國領導人說準備進行文字改革時,蘇聯的最高領導人是這樣回答的:「你們是個偉大的國家,你們應該有自己的、中國式的文字,不應該只是使用拉丁字母。」
所以陳夢家至死可能也不知道,他為漢字展開的一切辯護和勇敢,根本沒有價值。早在朝鮮戰爭開始之前,約瑟夫·斯大林就已經拯救了中國漢字。
TAG:談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