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解放軍的這件東西,引領世界單兵攜行具發展理念近半個世紀

解放軍的這件東西,引領世界單兵攜行具發展理念近半個世紀

原標題:解放軍的這件東西,引領世界單兵攜行具發展理念近半個世紀



單兵作為軍隊中最小作戰組成單元,其重要性是舉足輕重的。即使在現代化戰爭形態中,戰鬥的主體任然是依靠人來完成的。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個道理也為各國所深諳,士兵的個人裝備對於戰鬥的取勝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就像每一場戰爭都匯聚著當時的全部高精尖技術應用一般,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同樣也用上當時的所有黑科技。在二戰中,步兵作戰的輕武器射擊方式已經廣泛地由非自動發展為半自動和全自動。要知道,在一戰至二戰前,全自動射擊模式的輕武器主要由衝鋒槍和機槍構成,步兵承擔大部分的陣地作戰任務,對於步槍的精度與射程的指標要求遠超與射速指標。


二戰後期德國裝備的Stg44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突擊步槍


而在二戰中,由於機械縱深推進和突襲作戰、城市中短距離作戰的火力需要,在二戰的後期開始出現了介於傳統步槍和衝鋒槍之間的中間威力彈突擊步槍,用以提升步兵單兵的密集壓制火力。這種誕生於新作戰方式中的全新輕武器概念一出現,便受到了各國的重視。至此,傳統步兵輕武器開始進入全自動時代。



戰後蘇聯隨即投入裝備的AK47(1型)突擊步槍,構建起令西方國家膽寒的步兵人手一支的強大火力網


那麼,問題出現了。按照傳統非自動和半自動步槍的射速,100發~200發的彈藥基數足以滿足一個步兵一天戰鬥需要,同時當時的單兵彈藥攜行具也足以承載這個彈藥基數所需的散裝子彈或橋夾的體積需要。


而在進入全自動時代,突擊步槍普遍開始使用可更換式彈匣。按照1947年定型,1949年裝備部隊的蘇軍AK47(1型)突擊步槍600發每分鐘的理論射速,在短距離接敵提供連發壓制火力時,算上換彈匣時間,短短一分鐘,打光兩個彈匣很輕鬆。因此,在二戰後的全自動突擊步槍時代,各國紛紛開始為軍隊列裝的步槍設計配發相配套彈匣的彈藥攜行具。



蘇軍步兵AK步槍的彈匣包


蘇軍AKM步槍教學挂圖中展示的彈匣包


蘇聯/俄羅斯標準四袋型彈匣挎包實物。早期的蘇聯AK彈匣挎包可放3個彈匣及一些橋夾之類的雜物,側面還有一個小口袋用於放槍油瓶。後期的彈匣挎包改為放4個彈匣,獲得蘇聯AK仿製許可的很多國家使用的大多是這樣的AK彈匣包。



這是一整套蘇軍攜行具,直到阿富汗戰爭初這是蘇軍普通步兵的標準配備。同樣的,在建國後獲得蘇聯援助,首次成體系列裝56式突擊步槍(衝鋒槍)、半自動步槍、輕機槍槍族的我國,也複製過這款AK彈匣包。



不過不同於蘇軍包里的四個彈匣隔,解放軍裝備過的這款彈匣包中有五個格用以裝載56式衝鋒槍或81式自動步槍的彈匣。但這樣的彈匣挎包有幾個嚴重的問題。


首先,一個30發滿彈的AK衝壓彈匣重量約0.578kg,裝四、五個滿彈匣的挎包自重就將近6斤,掛在步兵Y帶攜行系統腰帶後的重量極其不對稱,運動起來相當痛苦。其次數個彈匣離得很近,拿取不方便,有可能抽一個帶出來一個;更換彈匣時要整個打開挎包袋,在激烈戰鬥中不能很好地分辨哪個是未使用的,哪個是打光換下的(當然不像是電影里主角那樣,打光的彈匣隨手就丟棄了);同時,在依託各種掩體更換彈匣時還會面臨打開整個包,四、五個彈匣都滑落出來的窘境。


然鵝,任何困難都難不倒智慧的中國人民。在解放軍列裝56式突擊步槍(衝鋒槍)後,結合上面的各種缺點而設計出來的一款直到現在仍在引領世界單兵攜具發展的前所未有的彈藥攜行具出現了,這就是五六式衝鋒槍胸掛彈匣袋。



幾種不同年代不同廠家生產的56式彈匣袋胸掛蓋戳






同時作為一款十分成功的彈藥攜行具,56式胸掛彈匣袋也大量被解放軍各兵種裝備,並使用在實戰中。



在56式衝鋒槍胸掛彈匣袋裝備同時,解放軍還相應設計裝備了56式半自動步槍的胸掛子彈袋。一共有十個口袋用以裝載56式半自動步槍的橋夾、紙包散彈或油壺等雜物。



文革期間使用56式半自動步槍子彈袋的女民兵


從53式到56式衝鋒槍彈藥裝具,在結構上都是典型的胸掛設計,依靠肩帶和腰帶完成固定,這種基本思路一直延續到90年代初期。隨著56式槍族胸掛彈匣/子彈袋的巨大成功,解放軍還陸續設計生產列裝了許多不同輕武器專用的彈匣袋。比如之後的81式彈藥裝具,在56式衝鋒槍裝具的基礎上取消了2個小雜物袋,把多出來的空間又加了一個彈匣袋,使數量達到四個。



此外還有63式自動步槍彈匣袋



79式和85式微型衝鋒槍彈匣袋



刊登在S.A.R.雜誌上的「狙擊手天堂」網站對86年參加阿富汗戰爭的蘇聯特種部隊SPETsNAZ老兵採訪錄中提到的關於蘇軍AK彈匣袋和中國56式彈匣胸掛的看法。




正是基於此,蘇軍在阿富汗戰爭中也熱衷於使用繳獲的中國制56式胸掛彈匣袋。




在意識到自己配發的彈匣攜行挎包嚴重不足後,蘇(俄)軍也開始按照胸掛思路設計自己的AK步槍彈匣袋。比如Lifchik彈匣包。



以及RM23胸掛袋



同樣,美軍也不示弱,用起56胸掛來一套是一套的,畢竟在戰鬥中,好用才是關鍵。上圖是幾張美軍在阿富汗戰爭初期使用56胸掛的經典圖片。


但其實美軍使用56胸掛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越戰時期。





在越戰中,我國曾對北越進行了軍事援助,幫助其抗擊美國侵略,其中除了武器外,就包括大量的攜行具等物資。這些攜行具里不但包含56式彈匣胸掛,還有中國生產的美軍M14步槍使用的M14彈匣袋。通過歷史照片可以看到,美軍SOG部隊就有搭配繳獲的56式步槍使用的56式彈匣胸掛。



可以說,越戰時期繳獲使用的56式彈匣胸掛給了美軍大量的啟發,在當時流行的H帶Y帶攜行具系統里,步槍彈匣包普遍都是掛在腰間位置的。後來隨著MOLLE系統的出現,士兵才可以自由地選擇搭配彈匣袋裝載。


對於某些執行輕量化偵查、機動、護衛等任務的特種部隊士兵來說,一件輕質的彈藥攜行具是上佳的、可隨任務改變靈活搭配的戰術單品。結合著這樣的反饋與呼聲,時至今日,各大戰術品牌商紛紛推出了胸掛類的戰術彈藥攜行具。比如著名的LBT 1879、LBT 1961甚至是著名的RRV,也能看作式胸掛的一個變種。



05年阿富汗紅翼行動中大量出現的各類胸掛攜行具


《美國狙擊手》原型克里斯凱爾身前曾所在的海豹三隊查理charlie 排,可以看到胸掛在海豹中的大量使用。


那麼,在當代眾多的戰術胸掛裝具中有沒有一款胸掛回歸了胸掛原本的核心本質呢?當然有,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一款BattleLab Low Vis Rack LV3戰術攜行胸掛。


Battle Lab是一個略小眾的美國戰術尼龍裝具品牌,其產品以極佳的做工和超高的性價比被美國軍警單位廣泛的使用。在Battle Lab的產品中,這款胸掛最為出名,其前一代已知的使用單位就包括海軍海豹、海軍陸戰隊FR、以及空軍CCT、PJ等。





與前一代不同,LV3取消了兩側的兩個雜物包,取而代之的是簡潔的六個彈匣插口。每個彈匣插口上帶有伸縮約束繩來固定彈匣已使其在運動中不會落出。



在胸掛外部帶有molle系統條,可以用以搭配各類附掛小包。


之所以稱這款胸掛回歸了胸掛原本的核心本質,除了它簡潔的設計之外,背帶插口幾乎完全還原56式彈匣胸掛的掛載方式。胸前兩根背帶在後肩交叉,分別與左右兩側插口結合,胸掛下方的環形背帶繞過腹部,穿戴十分貼合軀幹,沒有任何的鬆動。





這種回歸了56式胸掛的返祖現象小編親測十分舒爽。加之其過人的生產做工,可以說是下場或者單純凹造型最具性價比的裝具沒有之一了。


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GearKr APP原文,與作者交流,發現更多精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GearKr 的精彩文章:

旗圖集 / 無冕之王 — 「如果你沒法阻止戰爭,那你就把真相告訴世界」

TAG:GearK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