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熱點事件的後真相
插畫_迢迢
新聞發生地,重訪新聞當事人,從當時喧囂的新聞切片,還原為一段完整事實,試圖給2017年的熱點事件,畫一個句點。
文 | 陳顯玲 編輯 | 吳鉤
新媒體時代,又被稱為後真相時代。
2017年的多個社會聚焦事件,恰巧印證著2016年被牛津大學定義的新詞「後真相」:在一些特定狀況下,客觀事實對公眾意見的影響,沒有感性訴求產生的影響大。通俗解釋就如調侃所說:「情感太多,事實已經不夠用了。」
從「自宮少年」、李文星案,到「豫章書院」「江歌案」紅黃藍幼兒園事件……2017年,社會多個領域爆出焦點事件,如深海浮冰,如草蛇灰線,成為我們認知過去一年的重墨節點。
可惜未及深窺細探,等不及新聞的真相完整披露,全民情緒席捲而來覆蓋全網,或激憤昂揚,或罵聲一片,或辛辣嘲諷,或歌頌詠嘆……
新媒體時代的關注度切換迅疾,熱點一過,曾經鋪天蓋地的情緒如海水退潮,很快煙消雲散。下一個事件救場,未被追究的,無人理會。未及表達的,再難聚焦。受眾如趕場,倏忽涌至,又集體散去。
真相,不再是事件引起翻轉的核心,取而代之的是,情感和觀點一步步成為事件報道的主導,甚至牽引著事件完成反轉,再反轉……
當受眾被事件中的情感和立場所支配,深陷熱點的情感衝擊和轟動效應之中,一味地憑藉感性的判斷而非理性的思考為事件下定論,那麼,新聞是否真實,報道是否客觀,都已失去在意的重心,趕不上兩三日熱點的遲到新聞,就是一碗炒糊的冷飯。
新媒體時代,人人皆可發聲,新聞業態發生巨變,若訴諸情感和個人信念的受眾心理,與傾向情感和觀點的輸出報道合謀,受傷的唯有瞬間被情緒潮流淹沒的新聞當事人,再轉瞬被拋出關注的新聞池,事實及其背後的真相,亦同樣成為時代輿論場下的犧牲品。
後真相時代,真相和客觀性真的終結了嗎?在乏人圍觀的下半場,南都周刊重回新聞發生地,重訪新聞當事人,從當時喧囂的新聞切片,還原為一段完整事實,試圖給2017年的熱點事件,畫一個句點。
而這些,也遠不是事件的全貌和終結,太多的新聞當事人,在熱鬧過後,仍舊在孤獨地掙扎著尋找終點。
來源|南都周刊
END
TAG: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