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918事變後,張學良一再不抵抗,竟是因為這個?

918事變後,張學良一再不抵抗,竟是因為這個?

張學良無疑是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他從自己的父親張作霖那裡接過了東北的全部家當,一時間成為能夠左右中國命運的人物。

可是在918事變時,張學良人在外地,認為這是日軍的挑釁,並沒有真正意識到日軍開始了侵略中華的步伐,因此命令東北軍不能抵抗。他繼希望能過國民政府的外交手段來進行交涉。可是當時正在忙於「剿匪」的蔣介石在這場事變一開始就是抱著「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以至於張學良的態度更加消極。

當時918事變發生後,東三省很快淪陷,張學良命令東北軍撤守錦州。錦州是個戰略要地。它連接著華北和東北,可以說錦州如果失守,那麼日軍可直逼華北,華北平原必將生靈塗炭。

可是錦州的東北軍並沒有積極抵抗,守了幾天之後就從錦州撤退,錦州這個樞紐又拱手送人,全體東北軍再次撤退,退到了熱河。熱河一旦失守,那日軍連山海關都不用攻了,直接一馬平川,直入中原。國民政府在此刻也認識到了危險,急電張學良要求積極抵抗,但是張學良態度還是十分消極。當時還有著民族大義的汪精衛親自找到張學良,哭著求他奮力抵抗,守住熱河。可是東北軍守了熱河十天,面對敵人的強攻,又一次撤退了。

為什麼張學良一味不抵抗,連最後的關隘熱河都放棄了。甚至到了汪精衛去求他的時候,他也只守了十天。後來在他的回憶里也說到了,他說不想用士兵的性命去換取自己的榮譽。且不說古人說一將功成萬骨枯。單單就是侵略者是日本這一條來看,無論是為了什麼,都應該奮力抵抗,儘管敵我差距懸殊,但是在民族大義面前,絕不能退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尋歷史 的精彩文章:

張學良的4個兒子,只有一個安享晚年,還成了航天專家

TAG: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