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間火炮鑄造達到極高水平 一位外國技師功不可沒
清康熙年間,清軍的火炮可謂威力強大。康熙皇帝揮兵收復台灣、平定準噶爾叛亂、擊退沙俄侵略時,火炮都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威力。史料介紹,清初的火炮鑄造技術的迅速提升,得益於一位名叫南懷仁的老外。
(南懷仁)
南懷仁,字敦伯,又字勛卿,比利時人,1623年10月出生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他1641年9月29日入耶穌會,1658年來華,是清初最有影響的來華傳教士之一,為近代西方科學知識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南懷仁還是康熙皇帝的科學啟蒙老師,善曆法,懂兵器,會造炮。
1659年,南懷仁先是被派去陝西,和李方西神父共同傳教。後於1660年被調往北京幫助年事已高、出任朝廷欽天監監正的湯若望神父從事歷算。
1675年,南懷仁為清王朝作出了為人稱譽的業績。當時吳三桂叛亂,一度在戰場上屢挫清軍。因吳三桂叛軍盤踞山區,非大炮就無法進攻。南懷仁把他之前的傳教士湯若望所鑄火炮修復再造,使清軍戰鬥力快速提升,加快了評定「三藩之亂」進程。
除此之外,南懷仁積極從事於其他有利國計民生的大量工程:如開掘運河,疏通河道等。在從事繁重的科研工作的同時,他還不忽視西方傳教士的本職工作,從1655年來華至逝世,在華近三十年中,南懷仁「勤勉竭力,不辭勞瘁」,為信仰奉獻了一生,客觀上為西方的科學技術知識在中國的傳播作出了突出貢獻。
南懷仁製造的火炮,至今猶存。據說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就收藏有一門南懷仁監造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清初,由於平叛戰爭、抵抗外敵侵略和統一全國的需要,康熙年間曾大量製造火炮。自康熙十四年至六十年(1675-1721),清政府製造各類火炮達905門之多。無論在造炮的規模、數量和種類方面,還是在制炮的技術和火炮的性能方面,都達到了清代火炮發展的最高水平。而南懷仁則對此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據說,當時在華的西方傳教士不願製造這些殺人利器,但所在國皇帝命之命不敢違抗,不得已勉為其難。所以,每當火炮鑄成後,監造的傳教士均行祝聖禮,供天主像,以教中聖人名號刻其上,並向教宗報告,求得到教宗的許可。
史料記載,南懷仁在1674-1676年間,製造輕巧木炮及紅衣銅炮共132門;1681年製成神威將軍炮240門。後來,又製成紅衣大炮53門,武成永固大將軍炮61門,神功將軍炮80門。南懷仁總計造炮數量至少為566門。南懷仁所設計的火炮有三種被選入清代國家典籍《欽定大清會典》。其一是「神威將軍」炮,其二是「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其三是「神功軍」炮。
康熙帝還曾親率王公大臣到盧溝橋觀看南懷仁試炮,並高興地脫下貂裘賜給他以示嘉獎,還現場誇獎他說「爾向年製造火炮,陝西、湖廣、江西等省都已有功效,今之新炮較為更好!」
南懷仁對清代火炮技術發展的另一重大貢獻,是對火炮的「准炮之法」進行了系統研究,並寫成專著。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二十七日,南懷仁進呈《神威圖說》一書。這部著作主要論述神威將軍炮的「準繩之法」,「闡明其所以然,逐備二十六題之理論,四十四圖之解說,並加數端同類之用法」。
康熙二十二年,南懷仁在其所著《形性之理推》一書中,又用了近21頁的篇幅,分16個小題目,詳述了如何利用「正對星斗之法」來「改正炮偏向」,如何使用他所制定的「炮彈遠度比例表」、「炮彈高度表」、「推重物道遠近高低之儀」、「炮彈起止所行頃刻秒微之表」以及「三率法」計算公式等內容。
南懷仁的「准炮之法」,根據炮與目標之間的距離,決定炮的仰角,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射擊精度。
(康熙收復台灣時 火炮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表彰南懷仁造炮有功,康熙皇帝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四月,下旨加封南懷仁工部右侍郎正二品職銜。
南懷仁1688年1月去世。康熙皇帝為他舉行了隆重葬禮,並賜謚號「勤敏」。在明清之際來華而後來客死中國的傳教士中,南懷仁是唯一一位身後得到皇帝謚號的。謚號用簡單的兩個字概括了南懷仁生前的功績和操行,「勤敏」二字,是對南懷仁在欽天監供職期間勤勉、聰敏的恰當評價。
康熙皇帝還為他親自撰寫祭文說:「爾南懷仁,秉心質樸,四野淹通。來華既協靈台之掌,復儲武庫之需……可謂蒞來惟精,奉職費懈者矣。遽聞溘逝,深切悼傷。追念成勞,易名勤敏。」
※明末這群無恥官僚 皇帝募捐不拿錢 劉宗敏拷掠索餉交出七千萬
TAG:史詩風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