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斷舍離」的並非雜物,而是貪慾
【論道·言德】專欄
《道德經》,作為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中國文化名著,其中滲透的智慧,於千百年來,一直照亮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堪稱經典。
博雅理想國【論道·言德】專欄,邀請楊鵬老師,與你相約每周一的清晨,為你講解這本濃縮了智慧與內涵的經典著作。從《道德經》前20章的內容中,尋找關乎人生、成長、生活和工作的「道」。
第九章:功遂身退
玖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人來到世上就抓住雙拳,而且力量很大。如果父母把手指伸入嬰兒掌中,幾個月的孩子攥住拳的時候,父母可以把孩子整個懸空拎起來。
而人離開這個世界的最後一個動作都是放手,就是俗話說的「撒手人寰」,我們在電影中往往能看到用這個動作表示人已經走了。
抓就是「持」,抓的目的就是更多一些,多就是「盈」。「持而盈之」就是抓住不放、越多越好。
我們大多人的一生就是不停的索取、抓取,目標就是希望金山銀山,自己一生用不了留給子孫也好。而《道德經》說:「不如其已」,就是說不如放下。
這是什麼邏輯?其實前面不是說過了嗎,「道沖,而用之或不盈。」道要追求的境界不是多,而是少,是不滿,多了反而累贅。
極簡主義,有道可尋
儘管人的本能之一,就是對物質的追求,通常認為越多越好。但是我們知道凡事都有個度,物質越多越好嗎?當今社會的人們開始反思,追求物質帶來的是什麼?
輕斷食、極簡主義流行,其實也是一種對於生活本真態度的回歸。比如我自己,由於工作的性質,搬家成了常態,到新東方以後幾乎搬過10次家。所以我努力控制家裡物品的數量和體積,越少越好、越小越好,每次要買東西的時候,先要盤算將來是否要丟掉。
同樣的變化也發生在人們對於食品的態度上。古人在食品匱乏的年代,往往以胖為美;今天中外精英無不努力健身,Keep Fit,為了減掉贅肉想盡一切方法。
比如,當年天津三大美食(桂發祥麻花、耳朵眼炸糕和狗不理包子)現在遠不如當年風光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油多、能量高。
我們都知道物以稀為貴,所以越是物質匱乏的年代,就越以物質財富為貴;食品匱乏時,就喜歡能量大的食物。可是一旦原來稀缺的事物現在變得不再稀缺了,是否人還應該那樣去追逐這些事物呢?
所以老子講: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物質多到快要溢出了,就不如放下。
「揣而銳之,不可長保」:把兵器磨鋒利,可是越是利刃越容易折斷。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你把那麼多財寶擺在大廳里,不是等著別人來搶嗎?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富貴而驕是非常普遍的,相反富貴而謙虛有理倒是非常少見的。
所以「功遂身退,天之道」的的道理是十分深刻的。物質多了,就應該放下;人越成功,就越要知道低調、知道把自己藏起來。
無仁,無道,無君子
佛家講,物質不應該是人類應該追求的目標。因為這世界上的一草一木都不是你的,財富再多也終歸是身外之物,人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所以與其為財富而煩惱、為名譽所累,不如放下一切,回歸生命的本源,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自然平安喜樂。
儒家講,人對物質財富要有正確的態度。孔子說:
「
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
其中的「仁」,我們可以理解為接近老子說的「道」的境界。孔子說,君子當然也想發達,但是如果這種富貴不是通過符合「道」的要求的手段得來的,寧願不要。
君子離開「仁」、「道」,怎麼能叫做君子呢?君子的行為片刻不能離開「仁」和「道」,即使這樣做的代價是顛沛流離、歷盡坎坷,君子仍矢志不渝。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孔子說的「君子」是如何坦蕩的境界!評判是否去做一件事的標準,不是看名利得失,而是去看這麼做對不對。比如往嬰兒奶粉中摻入三氯氰胺,或者用地溝油炒菜,都可以帶來更高的利潤,但是難道應該這樣去做生意賺錢嗎?
一個教育企業,雖然是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也還是要看這錢賺的有沒有品味,我們給客戶提供的服務是不是真的能夠帶來客戶價值。好的企業一定是既有經濟效益又有社會效益的企業,以損人利己為手段的企業,以及為賺錢不擇手段的企業,都是不可能走得遠的。
聖賢論道的思想火花
說到富貴而驕,就要說到孔子的高徒,子貢。
這人是當時魯國的首富,有一天自己悟出一個道理,喜不自勝,跑來找孔子印證一下:
子貢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謂與?」
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老師,如果一個人窮的時候不去諂媚權貴,而富的時候不驕傲狂妄,你說這境界夠牛了吧?」
實際上子貢真的做到了「富而不驕」的境界,在《論語》中經常看到子貢謙虛的向師父發問,作為一個富可敵國的大富翁,確實是不容易。
孔子是喜歡子貢的,一聽就知道這個徒弟的確有心得,但是也有些驕傲了,就給他一個更高的境界:「你這個境界還行,但是還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是雖然窮,但是自得其樂;雖然富,但不驕傲,還能夠謙遜有禮,那不是更好嗎?」
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對不同的弟子給不同的要求,子貢是尖子班的,所以一對一輔導。子貢確實好學,一聽孔子說的,立即想起《詩經》里的那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孔子讚歎到你這傢伙悟性太強了!告訴你一個道理,你馬上能引申到下一個知識點上。
我們看古代聖賢師生之間的對話,是多麼生動有趣啊,對知識和人生道理深入的探求,不像現在的學生只想著考試,老師只想著完成教學任務,知識和真理變成了次要的目標,成績和學位成了硬通貨。
讀過《論語》的讀者知道,孔子那個年代的「知」和「學」,不是指科學技術、知識學問,而是人應該怎麼對待父母、朋友、領導,怎麼對待自己的生活。
其實我們人類社會越發展、科技越發達,我們反而更少的去思考自己的生活應該怎麼過。今天我們來看老子的《道德經》、孔子的《論語》,是一個非常好的反求諸己的機會。
懂得放下,方能長久
這一章講的道理,就是要放下財富名利,放下貪慾雄心,功成身退,才是符合「大道」的做法。大家可以看看《史記》中《越王勾踐世家》的范蠡,幫助勾踐成為春秋霸主後辭官不做,放舟於江湖之上,居於陶朱之間,三次成為巨富,又三次散盡家財的故事。
我每思及范大夫,都心馳神往。現在國外很流行用金錢獲取與名人共進晚餐的機會。而如果這位名人是范蠡的話,那麼我會很願意與他共進晚餐,聽他聊聊人生和西施。
至於,功成為什麼要身退?范大夫說的最透,也說得人不寒而慄:
「
范蠡遂去,自齊遣大夫種書曰:「蜚蟲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
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
」
功成了,身還不退,你不就成了一種威脅了嗎?弓是射鳥的,如果鳥射光了,不就只能射人了嗎?自古名將和大臣,一旦功高震主,最好是自己明智的謝幕,不然皇帝往往是要殺的,因為你自己不知道退,對皇帝就是巨大的威脅。
文種不懂這個道理,范蠡給他講完也不明白。為什麼不明白,是因為他不夠聰明嗎?不可能的。是因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拿著高官厚祿,捨不得放嘛!所以人要知道凡事恰到好處,不要「金玉滿堂、富貴而驕」,要知道功成身退,否則就不符合「道」的真諦。
還有,就是我們凡人總想留住輝煌,其實你應該知道美好的事物都是留不住的。與其嘆息悲哀,何不一切放下,倒能縱橫四海,遊戲人間,豈不逍遙?
人們忙碌追求,煩躁抑鬱,妄想執著,不安躁動,都是為了名利得失。有幾個人真的能夠放下執著,回歸本源?
大多數人是不願,即使偶有所悟,也難以真正的做到,因為不知道如何放下、如何回歸。
請看第十章:如何放下。
【論道·言德】第10期:如何放下
敬請期待!
TAG:博雅理想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