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演玄象,儒立人倫有微言——道家之《易》與儒家之《易》
《易》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儒道兩家皆將其奉為圭臬。儒門十三經,《易》居其首;道家三玄,《易》位其冠。其體本同,性命之道唯一,一道貫通天人也;其用有別,儒家入世為用,道家出世為用,自然各有側重也。
《易》本性命之書,而假以卜筮之外形。《易》有象數理占,占者卜筮之用,《易》之術,世之用也。而象數理之中,儒家得義理之真宗,道家得象數之正用。儒家義理以性命為核心而旁及物理,道家象數亦以性命為核心而貫通天地鬼神。儒家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道家則性命雙修而理法兼賅。儒家微言大義至妙,道家性命真功至神。儒家天地大人體,道家人體小天地,天人一貫,造化同理也。
易者,日月交易也。日月在天,朗照乾坤,斗轉星移,斡旋造化。儒家之《易》,本乎人倫,以治世為顯用,而隱其性命之根本,故子貢有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矣。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性與天道,皆隱乎《易》中,一如晝不見星斗,而星斗非不在天,凡人之目力所不及也。道家之《易》,本乎性命雙修金丹大道,以修仙了道為用,而不深究人倫之理,故多用卦象,以象數而隱喻性命玄理,少及聖人之辭。神龍見首不見尾,不過用《易》之一端,《易》外別傳也。
三代之時,儒道合宗,《易》道象數、義理並舉,故神聖君子、神仙真人輩出。秦漢以後,儒道分途,而論《易》用《易》亦隨之分別而有側重。儒家之《易》書,以聖人之辭為本,旁及象數,不明天地之理,則易流於世俗之用,偏於人文也。而道家自東漢魏伯陽援《易》以明道,發揮象數而成《周易參同契》之後,其後論《易》多以象數為宗。至宋時圖書之學盛行,道家率多以象數而論丹道之理,隱其本根而微露其端,故人多不知其實。宋時麻衣道者《正易心法》,別出心裁,不同凡響,影響深遠。而歷代丹經道書,汗牛充棟,浩如煙海,幾乎都要涉及乾坤坎離之象數,成為道家一道獨特風景。「太極」一詞,本出自儒門之《易》,而經道家借鑒發揮,如今太極陰陽圖、八卦符號儼然成為道家之獨特標誌。
儒家之《易》,有血有肉,羽翼豐滿,人文之《易》,後天之《易》也。道家之《易》,神出鬼沒,神魂通天,自然之《易》,先天之《易》也。儒家循辭究理,道家得意忘辭,入門之徑不同,而其終極之境則相通也。故邵子有言:「老子得《易》之體,孟子得《易》之用。」《易》之體者,道法自然也;《易》之用者,仁義為本也。
《易·繫辭上》:「《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說卦》:「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無論儒家之《易》,還是道家之《易》,不知性命之理,則不合神聖之道,不能超凡入聖,皆流於虛也。
本公眾號立足於天人合一視角,尋本探源,披沙揀金,解讀千古神聖文化,揭秘文化背後精彩,向你展示一個不同尋常的文化視界。
往期目錄(請直接點擊閱讀)
長按上圖關注本公眾號「震旦雷音」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