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喆民:汝窯窯址發現認定第一人
1月2日,著名古陶瓷研究學家葉喆民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葉喆民被認為是「汝窯窯址發現認定第一人」。
貢獻突出
葉喆民(1924—2018),字丹楓,1924年生於北京,滿族。葉喆民自幼隨父葉麟趾教授學習陶瓷,在古陶瓷研究界享有盛譽。其1977至2000年曾四下河南尋找和考察汝窯窯址。
20世紀70年代葉喆民 在河南考察古陶瓷窯址
葉喆民根據1977年在寶豐清涼寺窯址採集到的一件天青釉汝瓷片,經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化驗並與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汝窯盤化驗數據基本相同這一現象,在1985年10月鄭州舉行的中國古陶瓷研究會年會上,首次撰文提出寶豐清涼寺「未必不是尋覓汝窯窯址的一條重要線索」,成為「發現並認定汝窯窯址第一人」,對清涼寺遺址的發現做出了重要貢獻。
他曾從徐悲鴻、羅復堪、溥心畬三位大師學習書畫,在碑帖、書法史、古詩詞等方面造詣極深。在故宮博物院的十六年間,他得到陳萬里、孫瀛洲等名師親自指導,並和陳萬里、馮先銘等諸位先生一同走遍全國各地名窯進行探訪,深入各地博物館進行考察。後在故宮博物院從陳萬里、孫瀛洲二位先生,赴全國各大窯址考察,鑒定博物館藏瓷。
葉喆民著作《中國陶瓷史》
葉喆民一生著作無數,自1960年始著有《中國古陶瓷科學淺說》《中國陶瓷史綱要》《中國古陶瓷文獻備考》《尋瓷訪古漫記》《汝窯聚珍》《隋唐宋元陶瓷通論》《中國書法史通論》《飲流齋說瓷譯註》《中國陶瓷史》(增訂版)等十餘部專著及論文百餘篇。
各界追思
聽聞葉先生辭世的消息,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知名學者杭間回憶說:「葉先生是我國陶瓷史和書法史的著名學者,老先生與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有很深的交往,因而可見這一代學者的宏觀視野。」「我的大學時代老師已離世的有:龐薰琹先生、雷圭元先生、吳勞先生、袁運甫先生,我想按他們離去的先後排列出來,但是記憶已經模糊,歷史只通過他們的名字記住對文化貢獻,優秀的學者總是通過無私學術奉獻,而超越基因與生俱來的自私。」
北京大學教授朱青生說:「1983年此時,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舉辦聯歡會,大家互相贈送禮物,我摸到的,竟是葉先生贈送的小瓷瓶一件,當時葉先生是中央美院兼職教授,教瓷器鑒定。現在此瓶已成遺物,當永保之。」
揚州博物館原館長顧風說:「葉喆民先生於上世紀80年代前期,多次來『國家文物局揚州培訓中心』為古陶瓷鑒定班授課。先生擅長章草,師從羅復堪先生,有出藍之譽。先生生性剛直,卓爾不群,然對普通勞動者悅色和顏,有求必應。」
發現汝窯
對於汝窯窯址的發現,由於汝窯傳世品稀有難得,歷來就有「縱有家產萬貫,不如汝瓷一件」之說,尋訪汝窯遺址及燒造技術,成為古陶瓷研究者和考古工作者的一大夙願。第一代尋找窯址的是我國老一代專家陳萬里、付振倫、孫瀛洲等古陶研究界的泰斗,他們從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尋找汝窯。1985年,葉
喆
民教授在中國古陶瓷研究會鄭州年會上提供的論文中披露了1977年他與我國著名古陶瓷專家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馮先銘先生再次同去河南考察窯址時,曾在寶豐青龍寺(即清涼寺)堆積瓷片、窯具如丘的河溝兩岸,得到一片宋代天青釉瓷片,認為寶豐清涼寺窯址有可能是為北宋宮廷燒制御用汝瓷的窯口,從此引起了陶瓷界的廣泛關注。後經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郭演儀先生化驗,結果與周仁先生20年前化驗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汝窯盤的成分基本一致。
對此,葉喆民先生有過這樣的回憶:汝窯窯址歷來文獻都說是在河南臨汝縣(今汝州市),但一向未能找見。1951年陳萬里在撰《汝窯之我見》發其嚆矢,曾做調查。1964-1977年我與故宮馮先銘先生又做過兩次考察,偶然在其鄰縣寶豐的清涼寺窯址附近尋得一片典型的天青釉汝窯瓷片,經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專家郭演儀先生化驗其成分,得知與故宮所藏汝窯盤基本相同。但因組內領導們的看法不一,拖延數載,直到我調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任教後,終於1985年始得在中國古陶瓷研究會鄭州年會上公開著文發表,首先指明寶豐清涼寺應是汝窯窯址的重要線索。
我1977年所拍窯址和標本照片,至今觀之記憶猶深。總計1977年所得不下二十餘種,以白釉、青釉、赭釉居多,其次為白地綠彩、白地繪黑花、白地刻劃花、珍珠地劃花、黑釉、黑釉凸白線、黑釉剔花、黑釉白口邊、黑釉印柳斗紋、青釉印花、青釉刻花蛋青釉、綠釉、褐釉、宋三彩以及最初得到的那件典型汝窯天青釉一片。
1986年有個當地瓷廠會計王君自稱根據這一線索向農民徵得一件青瓷盤,來京請我鑒定,確為汝窯製品。以後又於中國古陶瓷研究會西安年會上請專家們同觀,因此上海博物館又根據此盤去寶豐找到一些汝瓷片,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據此於1988年作了小規模的試掘,又獲得一些比較完整的器物。兩者後來均出版了「發現汝窯」的精美圖錄,前者還召開了國際學術討論會和發布會,因而汝窯的真面目遂得轟動一時。然而由於有人倒果為因,自稱「發現汝窯」而混淆視聽,以致宣傳失實,難免引起當時海內外學者們的疑惑和質詢。為此我於1987年再去考察,又獲大量瓷片,且核實地方文獻和民間傳聞,最終得到證實:由於河南寶豐大營鎮清涼寺的汝窯窯址,即是昔日文獻中多年求之不得的所謂「臨汝窯窯址」,並且提出其附近的韓庄及段店(魯山縣屬)窯址出土殘片中也有少量酷似汝窯典型的天青釉瓷片,仍有待做進一步探討。因而在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中國陶瓷史》1997年「重印說明」內,為此澄清事實說:「汝窯窯址於1985年至1988年間在河南說寶豐縣大營鎮清涼寺陸續發現,並在文獻上找到了寶豐縣大營鎮過去曾隸屬與臨汝縣的根據,因而揭開了長久以來汝窯窯址之謎。」
典型的汝窯器物釉似天青,熒光含蓄宛如美玉,有開片(通稱蟹爪紋)與無紋之分。因此,曹昭形容說:「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而其製作上的最大特點是所謂「裹足支燒」,即底足不露胎而用釉包裹,支釘燒造。高濂形容此種做法留下的支燒痕迹是「底有芝麻細小掙釘」。但是在寶豐與臨汝窯址內也產一種底部滿釉支燒留有支釘痕迹,同時圈足又露胎即「支燒而不裹足」的青釉盤、洗之類,釉色閃綠或發灰,釉光較強。
葉喆民認為,關於汝窯的美和珍貴程度,在《河南汝州直隸州歷代統屬考》內督學孫景曾經作詩稱讚道:「官哥配汝非汝儔,聲價當時壓定州」。各類文獻記載中,都對汝窯推崇備至。汝窯製作工藝繁複、燒造時期短,因此存世量非常稀少。
汝窯的美體現在很多地方。先說它的器型,現在存世的汝窯瓷器,五論是盤、碗、奩、瓶、枕,還是盞托或香薰之類,造型都非常講究,尤其是它沒有繁複的花紋,更能讓觀者注意其空間造型的美感,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一種樸實無華與雅緻高尚的體現。另外,汝窯瓷器的光澤度非常含蓄、內斂,它的光澤像絲綢一樣柔和。這與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講究為人謙遜含蓄的觀念是相符的。我喜歡汝窯等宋瓷乃至明清所謂「一道釉」(通體一色)的瓷器一樣,感覺它積澱深厚、耐人尋味。雖不能說彩瓷不好看,但是看上去就沒有汝窯那麼舒服,而使人一眼望穿、日久生厭。況且我不喜歡很亮的瓷器,就是我們俗稱有「賊光」有「浮光」的瓷器,我喜歡汝窯瓷器那樣具有《陶雅》和《說瓷》中所謂「寶光」或現代所謂「瑩光」的柔和,純凈而有內涵。其次,汝窯的製作工藝非同一般,要想做到剛才說的那種不刺目的光澤,無論是從原料還是火候上都比光澤強烈的要難做。汝瓷釉中的氣泡特別稀少,所謂「寥若晨星」,做到這點尤其困難。再有,汝窯瓷器的顏色極為淡雅。現在不少人欣賞不了汝窯這種清新淡雅的美,只知「物稀為貴」而不知「難能可貴」,換言之,就是只注意它的經濟價格而忽視它的學術價值。
TAG:雅昌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