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治百病的千年秘方
咋看文題,好像又是一則小廣告。
一般人認為,秘方治百病多是江湖郎中或騙子出售假藥玩弄的賺錢把戲。而今天介紹的這帖能治百病的千年秘方,確實耐人尋味,「況此方不誤主顧,不費葯金;不勞煎煮,何不服之……」。
在寧波普陀山法雨寺大雄寶殿的外牆上鐫刻著唐朝高僧無際大師(公元700~790年)的《心藥方》。
《心藥方》:慈悲心一片,好肚腸一條,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個。陰騭(zhi)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藥用寬心鍋慢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於平底盆內細細研碎……每日進三服,不拘時間,用和氣湯送下。果能依此服之,無病不愈矣。
細細品味這帖藥方,它不僅妙趣橫生而又飽含哲理,積極主動、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寧靜致遠的人生境界,讓你徹悟人生的真諦。奉勸世人修身養性,重德慎行。說得簡單一點,就是讓浮躁的那顆心,如何才能安靜下來。心無攪擾,安心了,才會有健康,有事業,有收穫,有作為。
尤其在「物慾橫流」的時代,對浮躁鬱積的「心病者」,《心藥方》不是藥方勝藥方,因為「心病還須心藥醫」。心病除,心情自然快樂;心病除,身心健康也。
蘇東坡說得更深刻透徹:「因病得閑殊不惡,安心是葯更無方」。沒有其它療法比安心更好,只有安心這味「葯」,才是治癒浮躁的良方;才是防治疾病的關鍵。尤其在誠信淪喪、物慾橫流的當下,具有極大的普世價值。
從醫學的角度看:《心藥方》、安心是葯更無方及大醫治未病,這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儒、釋、道文化與醫學科學的深度融合,不僅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各種潛在價值,更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在防病及健康養生方面的風采。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三家思想猶如三枝奇葩,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說法,就是如何讓人們修身養性,以健康的心態,成全健康的機體。
《黃帝內經》中說:「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 一是說心神具有支配調節五臟六腑的功能,若心神不安,心浮氣燥,將會影響五臟六腑的健康;同時也說明患病亦是心有未安的一種表現;實則重點強調心靈修鍊是治療心身疾患的良藥。所以,養病重在養心,養心即養神也。因為,很多病皆從心起,也是「內心」作怪之果。人的情志變化不但是一種臨床表現,也是一種值得重視的致病因素,所有疾病的產生都離不開人們的心。俗話說:身病好治,心病難療。
醫學證明:思想和情感的狀態確實影響著身體的狀態。情緒是引發疾病的引子,其實大部分疾病都是由長期不良的情緒造成的,如能改變自己的不良情緒,讓思想和情感儘可能多的關注那些讓自己心情舒暢、愉悅的事件,讓內心儘可能持久的安靜、平和、喜悅的狀態,機體免疫力就會增強,就會不斷分泌對身體健康有益的物質,從而逐漸恢復健康。
就心理療法而言,二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就已明確指出:「治病先治神」。這裡所謂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活動,也就是說治病首先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包括通過精神的調節使疾病痊癒。「心病還須心藥醫」,是中醫學很早就沿用的治病方法,多能奏效。
千年之久的心藥方之所以備受關注,流傳至今,關鍵是獨特的、鮮明的思想,以及能被大眾認同的文化內涵和科學的調養方式,其重要實用價值及教化價值更是不藥而癒。這不僅證明了當時中國對醫學心理學的認知狀況,同時也更展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濟寧醫學院教授 楊志寅
TAG:達醫曉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