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次納妾的顧炎武 為何晚年勸朋友不要納妾
顧炎武
納妾,在今天的時代語境和道德規範中,無疑是一個不被認可的行為。也許正是如此,我們閱讀顧炎武先生卷帙浩繁的著作,關注其經世致用的學問,卻很少研究他的婚姻生活,對他先後三次納妾,更諱莫如深。那麼,顧炎武該不該納妾?為什麼要納妾?納妾於他二十五年的北游生涯究竟意義何在?我們今天又該如何作出評價?
像他的同時代人一樣,顧炎武十九歲就結婚了。元配王氏是太倉人。王家本是江南著姓望族,先祖王錫爵曾於明萬曆十二年拜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成為宰輔。王氏嫁給顧炎武以後,不知是什麼原因,多年來一直未有生養。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四十五歲的顧炎武離家北上,她不便跟隨,留在崑山操持家務。
顯然是想要有一個兒子,三十三歲時,顧炎武在南京出任南京弘光政權兵部司務,曾納妾戴氏。戴氏本是一個秦淮女,標緻自不必說。然而成親以後,竟仍然沒有生養。顧炎武難免大失所望,他把戴氏安置在清江浦(今淮安),自己隻身生活在南京。這個過程並不長,隨著弘光小朝廷的滅亡,他重又回到崑山。
三十七歲時,顧炎武又納妾韓氏。納妾,依然是為了讓自己有後代。韓氏是吳江縣八坼鎮人,相貌並不出眾,卻為人賢淑。婚後第二年,果然生養了一個兒子詒榖,小名林元。中年得子,顧炎武的高興難以言喻,只盼望詒榖長大後傳承自己的事業,哪想到,這孩子體質很差,剛滿四歲就病逝了。獨生兒子的死,給顧炎武打擊不少。他想,轉眼間自己就是知天命的年齡了,這些年為抗清而四處奔走,居無定所,說是有家,卻等於無家。沒有兒子,無疑是人生的一大缺憾。將來有誰能繼承自己未竟的事業呢?
顧炎武心裡很清楚,人到中年,離開家鄉,去往一個完全陌生的北方,不僅衣食住行會有很大的不便,或許還可能遇到其他不測。世事動蕩,一切都難以預測。但,為了實踐自己的遠大志向,哪怕有再多的困難,他也等閑視之,決不後退。
北上後,他接受了幾位朋友的安排,把山東作為自己「行千里路,讀萬卷書」的第一站。接著又去往山西、陝西、河北等地。
資料圖
康熙五年,顧炎武由汾州來到太原,造訪傅山。當時,著名學者朱彝尊、屈大均也正好來拜訪傅山,彼此得以相識,進而成為志同道合的好朋友。五年後,五十九歲的顧炎武第三次去松庄會見傅山,他伸出腕臂,讓傅山給自己診脈。傅山是跟他志同道合的學者,是書法家,也是遠近聞名的婦科醫生。他說,你雖然年近花甲,卻是「六十歲的人,三十歲的心臟」,身體依然很健康。憑你的身體,還可以生兒子呀!
一句話,說到了顧炎武的心裡。傅山建議他再納一房妾,還給他寫了一份醫囑。醫囑云:「君子甚至愛氣而謹於房。是故新壯者十日而游於房,中年者倍新壯,始衰者倍中年,大衰者以月當新壯之日,而上與天同節矣。」
很快,顧炎武便納了一個小妾。小妾性格溫柔,侍奉也很細緻小心。
然而,就這樣過了兩三年,他發覺自己的身體狀況變得愈來愈差,整天昏昏沉沉的,提不起精神來。坐在那兒編書、寫書,眼睛看出去昏蒙蒙的一片,耳朵也嗡嗡作響。最要命的是腦子變遲鈍了,不像從前那樣下筆千言。他一心想得到的兒子,小妾偏偏沒有給他。顧炎武非常後悔,寫了一篇《規友人納妾書》,責罵傅山不該開這麼大的玩笑,勸自己納妾:「怎麼有勸六十歲老人娶妾,還可以稱為君子的?」
顧炎武終於醒悟,自己這一輩子是不可能有兒子了。於是他決定懸崖勒馬,立即把小妾嫁出去,同時給了她一筆錢,讓她去過自在的日子。這時候,他才想起,傅山是給過自己一份醫囑的。
這段學者私生活的小插曲,耐人尋味。
顧炎武離開松庄,定居於陝西華陰。後來,他又去過幾次山西,但都沒有再拜見自己所敬慕的兄長和摯友傅山,只是在信札與文章里,表達了彼此深厚的情誼。
後來,他的學生潘耒考慮到老師年邁無子,又不能沒人照顧,提議把族中的衍生從江南請來,作為顧炎武的嗣子。顧炎武同意了。康熙十六年四月十三日,十二歲的顧衍生在老師李雲沾的陪同下,從江南來到山東德州,在當地人張簡可的家裡,與顧炎武行了父子相見之禮。這時,顧炎武已經六十五歲了。
轉眼間,又三年過去了。康熙十九年正月,顧炎武突然接到了一封家信。信上告訴他,妻子王氏已經去世了。他毫無心理準備,十分震驚。雙手一陣抖動,信紙落在了地上。衍生趕快撿起來,交給他。看著信,顧炎武禁不住熱淚盈眶:「我結髮的妻子,今天先我而去了……我理應回家去,看你最後一眼,可是國事大於家事,就請你原諒我不能千里奔喪吧!對不起你啊……」
顧炎武吩咐衍生買來香燭等祭品,在南向的牆邊布置好妻子的靈位。他恭恭敬敬地拜了幾拜,忍不住痛哭失聲。隨即,他又寫了五首感情至深的詩,寄回故鄉,作為對妻子深沉的悼念。
顧炎武最小的弟弟顧紓之子顧洪慎,生有兩個兒子,分別取名世樞、世棠。顧紓考慮再三,決定將世樞作為顧炎武早殤兒子顧詒谷的嗣子,讓他陪伴嗣祖母,即顧炎武妻子王氏。如今,妻子逝世在遙遠的故鄉,送妻子入土為安的至親僅有這個六歲的嗣孫世樞。令人遺憾的是嗣孫世樞也是一個短命兒,六歲時便夭折了。
納妾,在中國的婚姻制度和家庭制度中,是一個並不鮮見的現象。即便到了民國時期,社會上湧起各種新式思潮,民法不再承認妾的身份和地位,卻也從未明文禁止。妾,在性關係上充任妻子的角色,在身份上通常等同於奴婢,但也不是完全沒有社會地位。妾的兒子走上仕途,作為生母也可獲得封贈。我們已不難看出,顧炎武這個一生不當官,不斂財,不拿俸祿,居無定所,以馬背為家的體制外的學者,他的納妾僅僅為了生養兒子,讓自己畢生奮鬥的事業得以繼承。與此同時,能得到生活上的照顧。而根本不是像某些學者說的:他「所到之處,必買媵婢,置房產,一兩年後即棄之,什麼都不顧就走了……」
老天爺實在過於吝嗇,偏偏不肯滿足顧炎武作為一個人的基本願望。莫非,正是為了讓他心無旁騖,更好地踐行「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遠大理想?
原標題:顧炎武為什麼納妾
TAG:無國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