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作為消遣的思考》

《作為消遣的思考》

在我父母那個時代,「大學生」和「知識分子」都是很了不起的稱謂。

如今的話,反正大學生是遍地跑了,也很難找到靠譜的飯碗。

至於說大學生們是否能夠全部被稱為「知識分子」,有多少大學生可以被稱為知識分子,乃至於我是不是知識分子(我覺得不是),我離知識分子還有多遠的距離(我覺得特別遠),我都無法把握。

但至少有大量的年輕人有機會得到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環境。

無論本性如何,在經過多年的教育之後,或多或少都會養成思考的習慣,並且一定程度上思考成為了一個常用的消遣方式。

我稱之為消遣方式即是說,很多人的思考並無法產生什麼價值,或者根本無法產生價值。就像五十多歲沒啥文化的北京的哥,把著方向盤也能跟你扯一堆經濟政治國家形勢,但是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只能令人貽笑大方。

放到我們身上亦如此。

和同學一起讀《三體》,理科知識比我還貧瘠的他興沖沖地過來和我討論一些有關宇宙的事情,說出一大套他的見解——然而其在最基礎的地方就犯了錯誤,得出的結論自然是錯的。最關鍵的在於它所討論的問題早在幾世紀以前就已經有了一個——我當然不能確認那就一定是正確的,但至少在人類現有的觀測條件下這個理論得到了普世認可——結論。

我將這種思考定性為「作為消遣的思考」。

人們通過這種思考得到一種類似於娛樂活動所提供的歡愉。

門檻低,成本低,人畜無害,我自然不會否認這是一種節能環保的消遣方式。

問題在於很多人通過這種消遣方式內心得到了一種自得感,自我認定為「思考者」。我認為不妥。

我有想如此高深的問題哦。

這裡的想與真正的學術成就之間不存在轉化傾向。人人都思考人生,但是沒幾個倫理學家或是哲學家。

首先來說思考的原料。

除去在經歷了大學教育之後所掌握的少數某特定領域相對紮實且經典的專業知識,大部分人用來思考的基礎還是公理與道聽途說來的理論。

道聽途說來的理論無法保證其正確性,而公理雖然經歷了歲月的檢驗,但是與之相對的,這些理論存在時日已經很長,基於這些理論做過類似「消遣的思考」的人數也已經數不勝數。早在這些理論還是前沿學說的時候,那個時代的學者已經圍繞這些理論做過很多推導了吧。

其次,思考的過程。

一來我們會難免地或多或少想當然。

例如當初那麼多人都相信物體下落的速度與其質量成正比。二來即使在思考過程中提出了有價值的猜想,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驗證該猜想的人也為數不多。

另一方面,專業知識的缺失也會讓一部分對自己本有價值的猜想產生懷疑,最終對該猜想擱置。

很多人思考之後拿著結論只是趨向於尋找認同。互聯網還一定程度地加強了這個趨勢。

之前我看到一個論調說「只有讓你打開了新的視野,或者知曉了新的知識,這些內容才是真正有益的。只是和你的固有觀點一致的話其實沒用」,我想這和村上春樹當初說的「永遠站在雞蛋那一邊」或許有相同之處。

長大之後還能再喘息之際想一想宇宙,人體之類與自身生活不大的思考,其實還是不錯的。

但是其本質也只是和小的時候問爸爸媽媽天為什麼是藍的人為什麼會死是一樣的,是出於人這個物種的好奇心所不可缺失的一種行為。是本能也是消遣。某種意義上還的確值得鼓勵。只是斷然不能把這個行為看得太高貴。

另一方面,出於知識的全面缺失,我們胡思亂想的東西其範圍其實很大。

比如說「性為什麼會帶來快感」,對於真正投入研究的學者而言這個問題應該可以細分到很多細碎的枝節,並不是可以簡單地解答出的問題。

妄求對類似這種問題迅速得到一個解答,一是反映了我們知識的缺失,二是反映了我們在信息時代·知識快餐化時代所養成的惰性。

在如今這個時代已經不可能再出現百科全書性的學者了。

所以一個人無論多麼勤奮好學天賦異稟也會存在大量完全不知道的知識吧。

學會接受自己的非全知全能和世界的廣闊就變得很重要。可以滿足於停留在消遣階段的思考,但絕對要認清自己思考只不過是一種娛樂方式。

最後就是對真正為了得到某個領域某個細節小小的真實答案的研究人員們獻上真正的敬意。

如果天天在消遣的思考時思考一堆宇宙細胞之類的東西,卻嘲笑真正在這些領域鑽研的研學者們為書獃子死腦筋的話,那不是抽自己的臉么。

另:很諷刺的一點是我這篇日誌也是消遣思考的產物。

【新課預告】

Yuki先生的N1系列課程即將開講

1月18日N1一元體驗課(2小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蘇曼日語 的精彩文章:

TAG:蘇曼日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