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舊日本海軍戰列艦 擁有一獨特設計,卻被多國水兵嘲笑
建成初期的伊勢號戰列艦
寶塔式上層建築(違章建築),可以說是在二戰期間,日本老式戰列艦的一大特色。這些老戰列艦,都是日本在20世紀初建造服役的,在建成初期,她們安裝的都是三腳主桅。將三腳主桅改造成寶塔式上層建築,是日本為了提高老式戰列艦戰鬥力的一種改造。
進行第一次現代化改造之後的伊勢號
下面是這些老式戰列艦建造時間及服役時間:
金剛級:該級四艘艦,均是在1911年至1912年陸續開工建造,於1913年至1915年陸續服役。
扶桑級:該級兩艘艦,均是在1912年至1913年陸續開工建造,於1915年至1917年陸續服役。
伊勢級:該級兩艘艦,均是在1915年陸續開工建造,於1917至1918年陸續服役。
進行第二次現代化改造後的伊勢號
原先安裝的三腳主桅,其主要作用是布置觀察人員,這些觀察人員主要負責在海戰中,指揮火炮進行射擊(當時戰列艦交戰距離並不遠)。但是隨著火炮技術與觀瞄技術等方面的發展迅速,戰列艦之間的交戰距離越來越遠,因此原先簡單的瞄準方式已經難以滿足現狀。為此,日本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陸續對現有的戰列艦進行第一次現代化升級,以提高遠距離炮戰等方面性能的提高。三腳主桅變寶塔式上層建築,就是從這時開始的。
違章建築的代言人,扶桑號戰列艦
將這些戰列艦的三腳主桅,改造成寶塔式上層建築也十分簡單。實際上就是以原先的三腳主桅為基礎,大量增設各種平台,將部分露天的艦橋改造成全封閉結構。這樣改造,是為了容納射擊指揮及觀測等設施(例如光學測距儀、探照燈、射擊指揮所、主炮觀測所、高射指揮所等)。另外,由於在原先三腳主桅上增設了大量新平台,重量大幅度增加,因此這些結構為了承受新增的重量,都進行了加固。
到了二戰前夕,日本又對這些戰列艦陸續進行了第二次改造,在上層建築上增設了更多的設備。最終的結果,就是讓這些戰列艦的上層建築,外形更加複雜,變成了一座座違章建築(例如扶桑級戰列艦,其寶塔式上層建築非常亂,最頂端距離水面竟有40米)。
美國海軍新墨西哥號戰列艦(1921年)
日本戰列艦這一極具特色的設計,在當時也被其他國家水兵所嘲笑。當時其他國家老式戰列艦,例如美國,也有進行現代化改造的情況出現。與日本相比較,美國的老式戰列艦,改造幅度較大。例如新墨西哥號戰列艦,在現代化改造時,直接拆除了原先的籠式主桅,改建上層建築。
現代化改造後的新墨西哥號戰列艦
※槓桿式步槍為何會被栓動式步槍取代?後者威力雖小,但卻擁有這項獨特優勢
TAG:火力全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