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山花燦爛,給中山紀念堂再添精彩

山花燦爛,給中山紀念堂再添精彩

第十三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頒獎盛典在廣州中山紀念堂舉行,這是廣東民協的榮耀,也是中山紀念堂的榮耀。這座象徵民族復興與唯美設計的特色建築今夜將注入民間文藝風采,給它再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禾樓舞

惠州民協組織50名會員前往中山紀念堂觀禮,我因工作先到達廣州。下午四點,在惠州民協觀禮團還沒有到達之前,我先行來到中山紀念堂。

十年前,我曾在此生活五年,每天在「中山紀念堂」前經過,隔牆仰望它的氣勢恢宏,卻無緣進去仔細參觀。今天,機緣巧合,這次借民協的光有機會走進了中山紀念堂,一睹芳容。

山南鼓舞

中山紀念堂是我國青年建築設計師呂彥直、楊錫宗、范文照等11位建築工程師參與建築和結構設計,於1929年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籌資興建。紀念堂座落在中山先生當年的總統府舊址上,於1931年完工。它外觀莊嚴宏偉,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運用了超時代的建築技巧,充分結合中西方建築特色及彩繪天面,把中西方文化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既有重檐抱廈的氣勢壯美,又有歇山、雀替、斗拱等中國古代少有的建築特色。它現在是廣州市最具標誌性建築,也是廣州市大型集會和演出的重要場所。所以,此次中國民間文藝的最高獎項放在此地頒發意義深遠。

重檐歇山頂

中山紀念堂整座建築面積約為3700平方米,高49米,由前後左右四個宮殿式重檐歇山抱廈建築組成,就像四層卷疊的龍脊,組成一個整體,拱托出中央巨大的八角形攢尖式屋頂。重檐的歇山頂,暗喻孫中山的個人品格及革命事業如山一樣巍然屹立。山頂中央,高懸著一塊藍底紅邊的漆金大匾,上面有孫中山手書的「天下為公」四個大字,雄渾有力。正面檐下,內外各八根約三人合圍粗的硃色水磨大石柱,拱托著彩繪水磨石米斗拱、花梁和拼花圖案的天花板,做工精細。五盞巨大的長方形掛重穗嵌玻璃青銅大吊燈,懸在高大的走廊半空,映著鏤花丹門,襯托得殿堂越發的富麗堂皇,古色古香。

中山紀念堂

廣場中央的孫中山銅像,身穿風衣,左手叉腰,右手堅定的扶著拐杖支撐大地,風流倜儻,遙望遠方,彷彿在發表一段演講告訴全世界,中國人民不再會屈服外來列強的欺壓,偉大的中華民族一定會屹立在世界東方。

從正門登上兩段台階,分別是九級和五級。中國古代通常把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數中九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常常以「九」和「五」象徵帝王的權威,稱之為「九五之尊」。堂內、堂外立面斗拱間與銅鐸外形相仿的鐘形圖案,像一座座醒世警鐘,提醒人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

中山先生銅像

參觀外部建筑後,晚上七點半,我和民協的同志們一起走進紀念堂,再次見識了紀念堂內部的大氣華麗,與建築外表的氣勢恢宏競相輝映。霓虹閃爍,頒獎盛典在大型歌舞《盛世歡歌》中拉開帷幕。組委會給來自全國的獲獎民間文藝團體和個人頒發了優秀民間藝術表演獎、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獎、優秀民間文學作品獎、優秀民間文藝學術著作獎、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等五大獎項。其中廣東雲浮民間歌舞《禾樓舞》和范安琪的陶瓷《戲曲人物》分別獲得本屆「山花獎」的優秀民間藝術表演和優秀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獎,給廣東民協和中山紀念堂獻上兩朵最美「山花」。在晚會表演的廣東普寧的《英歌舞》、梅州客家的《席獅舞》、汕尾漁歌《織網謠》、清遠連南瑤族的《耍歌堂 ?長鼓舞》等民間傳統歌舞,也讓觀眾耳目一新。

歌聲嘹亮,山花燦爛,熱烈的掌聲響徹中山紀念堂上空,給這座畫棟飛甍的經典建築注入文藝復興的血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惠州民間文化 的精彩文章:

TAG:惠州民間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