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今天讓你背72篇古詩文,明天你會謝謝我

今天讓你背72篇古詩文,明天你會謝謝我

2017年版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數學等課程標準。

原標題:今天讓你背72篇古詩文,明天你會謝謝我

文/曹吉利

在古詩文里,讀懂中國人。

很多已經畢業的人,午夜夢回母校,還是會被兩種恐懼支配:一個是數學卷子上最後一道大題,還有一個就是古詩文填空。明明就在嘴邊的句子,卻急得抓耳撓腮,死活想不出來,這份窘迫讓不少人心有餘悸。

近日,一則新聞讓許多網友慶幸早早畢業:根據教育部頒布實施的新修訂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誦讀篇目的建議」改為「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推薦篇目也從14篇增加到72篇。原本只需要閱讀理解的篇目,被劃入了背誦範圍,這就意味著還在中學課堂埋頭苦讀的學生,要背的內容增加了四倍。

這可能是中學生感到最「壓力山大」的幾個字。

學生該不該背很多詩詞古文?這是一個由來已久的爭論。支持者認為,古典的文字浸潤了傳統文化,學生學習當然是多多益善。反對者則往往一把辛酸淚,表達學生時代背誦的艱辛和日後遺忘的驚人速度。

「我們是不是背了太多古文?」簡直可以和「我們是不是學了太多數學?」一起,並列為中國基礎教育界的兩大爭議。

說起高中教材上的文言文,你還記得哪些?

古詩文是被誰玩壞的?

今天的人們之所以談古文色變,很大的原因在於教學方式的僵化、對古典文字的淺薄解讀和過度消費。

應試教育下,老師對古詩文意蘊的解析和背景的拓展都很有限,學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背誦上。不管懂不懂,先背下來應付考試再說。這就導致有些人離開課堂很多年,在一個偶然的時機,才一瞬間明白當年背過的某個句子。

「上大學離家以後,才真的讀懂『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這句詩。」類似的感慨在網路上比比皆是。只可惜我們辛苦背下的大多數詩文,都在考試結束之後,隨著記憶曲線的飛快下跌,被迅速忘掉了。小時候,老師總告誡我們長大自然會懂,可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那些文字已經等不到我們長大了。教輔書店裡陳列的厚如磚塊的輔導資料,以及其中千篇一律的模板化解讀,嚴重破壞了中小學生對古詩文的好感。

蘅塘退士編選的《唐詩三百首》是最流行的唐詩讀本。

另一方面,隨著古風文化的興起,古詩詞也成了商家迎合文藝青年的一棵搖錢樹。如果李煜、納蘭容若、李商隱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詩詞被如此濫用,不知會作何感想。「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原本動人的句子,經過無限次的使用,變成了街頭巷尾的口水詩,而愛好逼格的古典文青,則轉頭盯上了更小眾、更冷僻的詩句。

列出下面幾部電視劇的名字,也許你會覺得眼暈:《秦時麗人明月心》《那年花開月正圓》《海棠經雨胭脂透》《花落宮廷錯流年》……不講格律,不講情境,生生湊出七個字來蹭古詩詞這陣風,少男少女們看多了這樣淺薄的「偽古詩」,又怎能對真正古典文化提起興緻呢?

在校園內沒有領會古典文學的內涵,走進社會又被糟糕的品味影響,這也許就是造成大部分人對古詩文敬而遠之,一小撮古風愛好者寫下那些順口溜式詩詞的原因。

近年來,越來越多電視劇喜歡用不倫不類的「古風」詩詞作劇名。

在古詩文里,讀懂中國人

華裔數學家張益唐在學術界聲名鵲起時,已經五十多歲。在此之前,他連找一份大學教師的工作都屢屢碰壁,最落魄時送過外賣、做過服務員。成名之後,他常用一句詩描述自己的心境——「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

詩聖杜甫在這首詩里感嘆了南北朝詩人庾信暮年成名的人生,也寄託了杜甫對自身遭遇的感懷。如果讀過庾信的《哀江南賦》,又了解杜甫的身世,那麼就會明白,為什麼張益唐會選擇這句詩來概括自己的人生。這十四個字之外,簡直再也找不到更加貼切的語言。

短短的一行古詩文,往往包含著巨大的信息量和充沛的情感。學者錢鍾書在《談中國詩》中說:「中國詩是文藝欣賞里的閃電戰,平均不過兩三分鐘。比了西洋的中篇詩,中國長詩也只是聲韻裡面的輕鳶剪掠。」喜歡簡短、追求留白的古典中文,凝結著古人「意在言外」的文學追求,給讀者造成餘音裊裊的閱讀回味,更是中國哲學思想的結晶。

錢鍾書《談藝錄》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詩文的論藝專著。

周邦彥寫:「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縴手破新橙。」并州出產的鋒利剪刀閃爍銀光,劃開橙子的表皮,桌子上還擺著一碟吳地出產的潔白細鹽,準備稍後消解橙子的澀味。這一組特寫鏡頭,勾勒出北宋首都的精緻中產生活,也讓我們得以領略一千年前的風物人情。

晚唐時,年輕人羅隱準備進京參加考試,途中結識歌妓雲英。十多年過去,還是沒有金榜題名的羅隱再次路過這裡,又遇到雲英。依舊是歌妓身份的雲英也在感慨,為什麼羅先生仍是布衣?百感交集的詩人便寫下一首《贈妓雲英》送她:「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其中對於命運深沉的無奈,恐怕還能喚起許多當代人的同感。

在書畫中,看到古人的樣子;在詩文里,讀懂古人的內心。圖/《簪花仕女圖》

還有更加耳熟能詳的《出師表》《岳陽樓記》《春望》等詩文,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古詩文背後蘊含的歷史、命運、器物、山川、情愫,有助於我們領略古人的生活情態和精神世界,進而養成一種古典的趣味,獲得一種古典的力量。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大家之作,其言情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嬌柔妝束之態。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詩詞皆然。」

被當代生活擠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人們,用瑣碎的時間讀一讀短小又悠長的詩文,實在是有益無害的事情。而端坐在教室里的學生,就更沒有理由不親近這些穿越時間的文字了。

王國維《人間詞話》是學習古詩文必讀著作。

背誦是起點,而不是終點

在《新周刊》496期《現代人讀唐詩要破除三種迷信》一文中,六神磊磊談到:「唐朝的詩確確實實並不都是好詩。」入選課本的詩文固然都是精品中的精品,但是我們在藉由古詩文來學習傳統文化的時候,也應該把視野放得寬一些,不能只盯著唐詩宋詞、《古文觀止》和課本內容。只有跳出應試教育的範圍,才能真正看到古典中文的全貌,學到其中的精髓。

如今家長們讓孩子背唐詩、背古文的風潮,本質上和胎教音樂、課外興趣班一樣,不過是焦慮的家長在成長路上設下的一個環節。孩子半懂不懂地記住這些文字後,就馬不停蹄地轉頭奔向書法班、鋼琴班、繪畫班。對孩子們來說,這些跟學校里死板的背誦考核一樣,長大後必然會遺忘掉絕大部分,能記得的也是皮毛。

讀書時多背一些古詩文,會終生受益。圖/視覺中國

去年台灣地區搞新課改,教育部門將「國文科必讀古文」由20篇降為10或15篇。這在島內各界引起了軒然大波,「挺白話文」派被指矯枉過正。作家張大春便指出,說「學而時習之」「床前明月光」「梅子黃時雨」這些古詩文桎梏人民的思想,無異於把古詩文當成了桀紂;至於「增加白話文,與世界接軌」的觀點更是邏輯不通,放在一百年前新文化運動時尚且靠譜,如今與世界接軌,應該是將中國文學作品翻譯給外國人,以及將外國文學作品翻譯給中國讀者,哪有把自己民族最優秀的文學作品砍掉的?

詩人余光中說,文白、中西、古今,應當在教學中調和,而不是簡單地一刀切。其實,如果把背誦的概念擴展為學習,那麼答案就會很清晰:我們要學習的古詩文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

教材是死板的,但古詩文是活的,要讓中小學生認識到古詩文的美。圖/視覺中國

背誦應該是學習中的一環,若將背誦和應試作為目的,就是捨本逐末。俗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作也會偷」,這是最膚淺的一種學習。學習古詩文,用作家止庵的話說,是「和時間裡不滅的東西擊掌相笑」,因為現代人與古代人的惆悵、孤獨、愛情、快樂、傷感、躁動、無知幾乎是一樣的,當我們對古代人和古代世界的理解越多,生命感與謙卑心便越豐富,才能從容地面對不確定的未來。

在我們的一生中,很有可能遇到古詩文作者曾經面對的情景,那一刻也許你會很欣慰,自太古至現代的數千年時間裡,幾乎所有東西都消失在宇宙中了,他們依然站在時間的彼岸與你同哭同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詩 的精彩文章:

中國歷史上九首古詩詞,代表了九層人生境界,你在哪一層?

TAG:古詩 |